吾爱吾师,亦爱真实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trol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吾爱吾师,吾师传统,吾亦爱真实,这是对康晓铭创作理念的解读。康晓铭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徐蒋体系”第三代代表人物赵建成。现为职业画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画艺术交流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书画院院聘画家。因为爱师,他才当曹斗;因为师传统,他笔墨自如;但在最终摸索自己的创作时,他选择以真实为师。
  蒋兆和作为中国古代人物画冷酷面具的终结者,是“融贯中西”创作道路上一直被效法的对象,也是康晓铭最喜爱的艺术家。康晓铭尽其所能参遍蒋兆和作品,流连在蒋兆和人物创作的每一个细节里。虽然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蒋兆和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透过画纸慢慢滋养康晓铭的艺术认知。每次重新审视都是蒋兆和形象的一次重构,骨法用笔结合西方透视,家国情怀配合生命意义,康晓铭的创作之与蒋兆和有一脉相承的意义。
  接受古典书画的传统教育是康晓铭与蒋兆和无形缘分的开始。康晓铭出生于山东招远,少时便随王全民先生学习中国画。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笔墨关系他从小便了然于胸,提笔即是的笔墨线条成了游戏,墨线的粗细短长在玩耍的记忆里成了主题。不可明说的笔墨关系慢慢生长在康晓铭的艺术思考里,对笔墨的敏锐成了骨子里带着的东西。所以在康晓铭的创作里一直可以看到线的运用,不得出现断笔,不得出现粗线,不得出现飘离,墨线之间的距离、长短、方向、转折都有规矩。他尽情挥洒着线条,这是掌握传统的资本。他不会试图用色彩来掩饰用线功力不足,试图用印章来代替书法运道无力。康晓铭现在可以游刃有余地把控笔墨的节奏与韵律,既体现在线条之间的抑扬顿挫,又能在墨色跳跃之间掌控浓淡干湿,这与少时的笔墨学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科师从宋丰光,毕业求学朱唯践,攻读赵建成研究生,康晓铭的求学之路一直有大师护航。这其中的好处就是可以尽情徜徉在古典文化的海洋里,如痴如醉地读书成了康晓铭的常态。很多艺术家会陷入到绘画的视觉逻辑中不能自拔,以致思绪飞扬如断线风筝,交谈几句就不知所云了,但是康晓铭强大的文化底蕴支持他在视觉和语言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他的谈吐儒雅,与澹雅的画风相得益彰。他的确做到了那句流行的“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这个视书和画为生命的儒者范儿艺术家将会继续斟一杯清茗,翻几页古书。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康晓铭读研的学校,也是让康晓铭对大师风范有深刻认识的地方。他的导师赵建成是“徐蒋体系”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画的表现题材、艺术精神、造型技法有独到的见解,特别在重大历史题材画的创造上有着重要贡献。师者自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康晓铭在导师的启发下,由单纯的素描造型阶段提升到笔墨皴擦点染的造型阶段,造型结构处理由原来的写生过渡到服务画面气质的主观处理。更重要的是“徐蒋体系”中将西方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笔墨功夫结合的形式深深触动了这个痴迷的求学者,康晓铭扎实的造型功底和笔墨功夫在这类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极大发挥。
  康晓铭以蒋兆和为临写摹本,体悟笔墨与西方造型写实结合的妙处,师古法,师传统,师经典是康晓铭一直秉承的理念,他不像很多抵触经典的现当代艺术家一样浮躁,毕竟有时间沉淀的作品经得起揣摩和考验。为了师法经典,他会为了加强写生练习,克服求学苛刻的创作条件,邀请同学作模特,针对性的解决绘画造型的实际问题;他也会为了探讨某个问题召集三五好友到寝室,神聊到天亮。
  师法前辈只是前提,在自己的认知领域寻找自己的画面气质才是真理。康晓铭为蒋兆和笔下的苦难人物悲悯恻隐,感动于方寸人物举止投足间的大家国和大时代。成功的艺术家能把一个渺小的个体塑造成时代的缩影,这一点启发康晓铭从“人”这个最普通的主题上去抒写情怀。蒋兆和的人物无论是群像还是个体,笔墨在西方素描式的表达中将悲苦人物的表情生动刻画,或哭泣,或哀伤,或绝望。写实的明暗色调把一个时代的无情刻画在脸上,刺痛在心里。康晓铭察觉到表情的微妙变化其实是生命体态发生变化最直接的表现,他开始把感受到的大时代精神凝聚成一个个情态塑造,而这些多姿多彩的表情就是身边的最佳真实。
  吾爱吾师,吾师传统,吾亦爱真实,这是对康晓铭创作理念的解读。因为爱师,他才当曹斗;因为师传统,他笔墨自如;但在最终摸索自己的创作时,他选择以真实为师。
其他文献
王伯勋追求的“写意”不单是藉由水墨宣纸完威的写意,而是与工整、刻板对立的“写意”,他言及的“写意”主要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  “写意”是王伯勋作品的另一个关键词。区别于“工笔重彩”的精致细腻,王伯勋提出的“写意重彩”再次与工笔拉开距离。王伯勋直言,消费文化下催生了一大批以写生为基础的工笔作品,风姿绰约的美女和雅致的动植物成了众人消费的主题,他并不趋同。借用王伯勋自己的表述:“那些原本是用工笔重彩
期刊
我体会到每一个成熟的体系都有自身的逻辑性,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走中西融合之路一定要慎重,随心而动才是真正的创造。  “中国画应该向何处发展?”是20世纪以来,大多中国艺术家开始困扰的问题。谢青对此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尤其是自欧洲回国之后,她更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画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谢青的创作一直保持着中国画传统材料的使用,生宣、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在传统材料使用的同时,她也
期刊
自述人/胡向前 整理/赵雪峰  胡向前的皮肤很黑,他说比2008年做《太阳》这件作品的时候,还是白了些。那时候他为了和黑人朋友打威一片,天天晒太阳,直到晒到足够黑。表演,是他做行为艺术的关键词。他会尝试在作品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源自他的表演欲。但他不是演员,他不会为了扮演歌手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他也不是社会工作者,不会因为自己的作品涉及现实问题,就去做所谓的深入展开。这些看似蜻蜓点水的行为艺术,
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系列展览“石渠宝笈”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和延禧宫同时开展。每年春秋两季,故宫博物院都有书画展,但此次展览专为90周年院庆打造,近300件珍贵的书画藏品与观众见面。《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分三次编撰,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共著录了历代书画藏品万余件,几乎涵盖了后人知晓的所有最有名的书画作品,此次展览根据《石渠宝笈》著录书画
期刊
是艺术家,更是学者,这是对王伯勋最精准的定位。  “学者型画家”是王伯勋实至名归的称谓。王伯勋提出“写意重彩”的创作思路与其广读诗书、研习画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一点上,袁运生曾给过他这样的评价:“与大多数画家不同,王伯勋表现出对理论研究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研究能力,尤其体现在对艺术家个案资料的收集与梳理方面。可贵的是,王伯勋能够从他研究对象的艺术历程中发现关于艺术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且这些规律
期刊
梵高因精神失常,割掉自己的耳朵,这让他看起来异常疯狂,但当他提笔写信,他好像又变成一个积极的对话者。他人生艺术生涯的奥德赛,可以看似清醒地以一种涓涓细流的形式娓娓道来。  37个年头,近900幅作品与1100幅纸上素描,这是梵高走过世界的痕迹。他高产的作品在他死后价格飙上了天,但在他有生之际,却无人问津(只卖出过一幅画)。支持资助他创作的弟弟提奥,作为巴黎的艺术品商人似乎对哥哥的作品也爱莫能助。 
期刊
细品杜华的创作,有优雅精致的坦培拉宋画,有挥洒绚烂的彩墨新荷,也有雅致脱俗的水墨印象。正好印证了她的理念——求新求变,但无论绘画风格出现怎样的变化,不变的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默默的坚守,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之梦植于中华民族的艺术丛林中。  早在90年代,杜华就曾相继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举办个展,获得广泛好评。90年代中期,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前往法国埃克斯国家艺术学院深造。欧洲自由的艺术气
期刊
谢青想用作品为自己搭建一座理想的百草花园,想来真是一个美妙的修身场所。能拥有自己的花园,着实为人生一件幸事。  谢青与没骨画有着不解之缘。  谢青的父亲谢志高是著名画家,自小受到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谢青也喜欢画画,读美院附中时,自己便坚定的想学中国画,而那时的国画课除造型基本功练习之外,再就是工笔与写意的临摹课程。偶然的机会,谢青看到了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册甚是喜欢。【恽南田(1633-1690)
期刊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雕塑的传统就是合作,这会影响到人的行为习惯和认知。雕塑系的学生普遍合作概念强一些,分享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其他系的同学则需要独立空间更多一些。这里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是雕塑艺术工作模式带来的一个现实。  艺术家武豪绝对是这个雕塑工厂的老客户,这一点从他在工厂里能够驾轻就熟地指出各种场所都是干什么的就可以得知。他说,平常他不会从五道口的清华美术学院来这边,而一旦有作品在工厂加工,他几
期刊
“这些故事来自于古老的民间戏剧、宝卷、变文,除却背景时代差异这些表象,仔细读来,里面的人物个个都是我们。”  “我脑海中常常想象着一个古代的孩子,奶奶带着他进入寺庙或者教堂烧香,在幽暗的空间里,墙上画着的那些地狱变大,孩子的个头和目光刚好到可及之处。因罪受罚者在鬼吏无休止折磨中血肉模糊,孩子的小小心灵是什么样的骇怖?惊慌中的孩子目光上移,然后你看见神或者佛菩萨慈悲的脸,在一片混乱的景象中向你垂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