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语文作为教育的支柱性课程,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独立性与正确的思维判断性。下面浅谈这两方面的认识:
1 语文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丰富的情感态度
曾听说一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一篇以“感动”或“感激”为话题的作文,结果很多学生写得很差。与学生交流后,原来他们觉得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他们值得感动和感激的事,这不禁令人感到吃惊。一个十六七岁的人,至今居然没有一件让他感动和感激的事,应该说是人文学科老大哥——语文教育的失败,也是教育的失败。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浅表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是学习蕴藏于语言文字之中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与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韧坚强、不畏艰难的精神意志;让学生学会同情与怜悯、懂得感激与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总之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是语文教育应有的内涵与责任。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健康的情感态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所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与教育性。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记载了人类思想的精华,再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与深厚,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中体悟到更多的人生道理、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情感,从而使个体的思想与情感得到提高和升华。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只选取了一家三代人散步的小事,真切地写出了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谦让关心体贴的情感,朴实却让人感动。还有朱自清的《背影》也是如此,几十年来一直保留在语文教材中,因为它写出了在特定的家境与心境下,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最朴实的父子之情。还有如李密《陈情表》等等充满家庭温情与孝情的文章,在学习这些文章时,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发他们对亲人与他人的责任感、对社会使命感的深层思考,从而健全他们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如《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文中范仲淹、杜甫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情怀,领会《罗米欧与朱丽叶》《孔雀东南飞》等文中主人公的忠贞纯洁爱情情感,这些富有人文情感的文章多读多悟一定会达到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材中一些感情真挚的诗歌、情景交融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冲突激烈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文中古往今来的英雄伟人、名人侠士,其高风亮节、可歌可泣的事迹,都可作为学生的人生航标,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产生积极的人生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这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益,另外学生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等因素,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2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批判思维的习惯,达到育人的目的
众所周知,一个年轻人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思想方面的、工作方面的、生活方面的、交际方面的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能依靠父母,也不能依靠老师,只能依靠自己去解决。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就承担着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的责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年代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就是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诱导与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这四句中的“自”字,指的就是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之后,一切能够做到自行解决,自行处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求学得知识,而不能总依赖老师。这一主张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育人观。语文学习是学生读写能力、顽强意志、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学习与做人的合一过程。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怎样才能做到这点,笔者觉得语文学习中要把握好“预习”环节,如课文的字词注音解释、段落层次划分、内容归纳概括等内容要大胆地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不要由老师越俎代庖。在课堂上也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一定要由学生去做,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肯定学生,教师主要做好启发诱导的作用。在这方面不少语文专家们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如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等教学方法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独立的教育思想。
另外,语文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在的中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老师和父母传授的知识与经验,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教育者,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分析其合理之处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具有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见解得到认可、扶植、发展。如对经典剧本《雷雨》的学习,传统讲解是把周朴园的形象定性为狠毒、阴险、贪婪且没有人性的资本家,而今天的讲解就要侧重从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的角度去认识周朴园的形象。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认为周朴园对昔日恋人鲁侍萍的怀念、歉疚的情感是真实的认识,从人性复杂的角度理解这完全是可能的,也是正确的。我们语文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看法,并深入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复杂的人性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恰当地引导了他的思维正确的发展。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才能产生“共鸣”,施教者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即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时从实际出发,对事物进行全面地有联系地辨证分析,防止主观、片面、孤立地看待问题,使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向正确的轨道运行,以免走入误区。
一个学生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健康丰富的情感,加之独立的生活能力与对事情正确的理解判断力,才能保证他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并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1 语文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丰富的情感态度
曾听说一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一篇以“感动”或“感激”为话题的作文,结果很多学生写得很差。与学生交流后,原来他们觉得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他们值得感动和感激的事,这不禁令人感到吃惊。一个十六七岁的人,至今居然没有一件让他感动和感激的事,应该说是人文学科老大哥——语文教育的失败,也是教育的失败。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浅表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是学习蕴藏于语言文字之中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与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韧坚强、不畏艰难的精神意志;让学生学会同情与怜悯、懂得感激与报答、知道尊重和崇敬,总之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是语文教育应有的内涵与责任。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健康的情感态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所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与教育性。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记载了人类思想的精华,再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与深厚,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中体悟到更多的人生道理、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情感,从而使个体的思想与情感得到提高和升华。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只选取了一家三代人散步的小事,真切地写出了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谦让关心体贴的情感,朴实却让人感动。还有朱自清的《背影》也是如此,几十年来一直保留在语文教材中,因为它写出了在特定的家境与心境下,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最朴实的父子之情。还有如李密《陈情表》等等充满家庭温情与孝情的文章,在学习这些文章时,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发他们对亲人与他人的责任感、对社会使命感的深层思考,从而健全他们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如《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文中范仲淹、杜甫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情怀,领会《罗米欧与朱丽叶》《孔雀东南飞》等文中主人公的忠贞纯洁爱情情感,这些富有人文情感的文章多读多悟一定会达到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材中一些感情真挚的诗歌、情景交融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冲突激烈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文中古往今来的英雄伟人、名人侠士,其高风亮节、可歌可泣的事迹,都可作为学生的人生航标,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产生积极的人生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这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益,另外学生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等因素,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2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批判思维的习惯,达到育人的目的
众所周知,一个年轻人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思想方面的、工作方面的、生活方面的、交际方面的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能依靠父母,也不能依靠老师,只能依靠自己去解决。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就承担着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的责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年代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就是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诱导与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这四句中的“自”字,指的就是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之后,一切能够做到自行解决,自行处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求学得知识,而不能总依赖老师。这一主张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育人观。语文学习是学生读写能力、顽强意志、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学习与做人的合一过程。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怎样才能做到这点,笔者觉得语文学习中要把握好“预习”环节,如课文的字词注音解释、段落层次划分、内容归纳概括等内容要大胆地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不要由老师越俎代庖。在课堂上也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一定要由学生去做,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肯定学生,教师主要做好启发诱导的作用。在这方面不少语文专家们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如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等教学方法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独立的教育思想。
另外,语文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在的中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老师和父母传授的知识与经验,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教育者,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分析其合理之处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具有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见解得到认可、扶植、发展。如对经典剧本《雷雨》的学习,传统讲解是把周朴园的形象定性为狠毒、阴险、贪婪且没有人性的资本家,而今天的讲解就要侧重从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的角度去认识周朴园的形象。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认为周朴园对昔日恋人鲁侍萍的怀念、歉疚的情感是真实的认识,从人性复杂的角度理解这完全是可能的,也是正确的。我们语文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看法,并深入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复杂的人性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恰当地引导了他的思维正确的发展。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才能产生“共鸣”,施教者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即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时从实际出发,对事物进行全面地有联系地辨证分析,防止主观、片面、孤立地看待问题,使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向正确的轨道运行,以免走入误区。
一个学生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健康丰富的情感,加之独立的生活能力与对事情正确的理解判断力,才能保证他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并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