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改变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权重被外界批评无法反映通胀事实之后,中国国家统计局2月17日再度表示,未来不再发布全国房价数,只公布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并且只算住宅,不计入商用房地产。
几天前,中国国家统计局更动消费者物价指数权重,但详细资料付之阙如,果然1月份通胀数据一公布,普遍低于市场预期,被《华尔街日报》批为透明度不够,贻笑大方。中国调整CPI权重,也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通胀的修正主义”,并表示毛泽东过去最恨修正主义分子。
中国经济规模甫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的物价和房价,在通胀高涨的关键时刻,中国官方一周内变动房价和物价的计算方式,可说来得“正是时候”;《华尔街日报》引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小年的批评,
“这就像改了温度计的刻度,然后告诉病人不用吃退烧药。”
另外,美国财长盖特纳(Geithner)近日在参议院财政委员会表示,中国通胀比美国高出许多,如果这个状况持续,人民币对美元一年的升幅可能达到10%以上,这将有利于提升美国竞争力,因为企业投资建厂及签订长期合约势必考虑中国不断上升的成本。
2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汇价为6.58元兑1美元,较前一日升值0.0055元,也创2005年7月汇改以来新高。
内地外交新战略:向西南出发
埃及风暴吸引全球关注的同时,两则重要的新闻似被忽略,一则是伊朗宣布与中国签署总额高达130亿美元的铁路建设合约,由中国为伊朗承建总长度超过5300公里的铁路网;另一则是新疆宣布3月开工兴建通往中亚和西亚的首条高速公路,由喀什至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全程200多公里,2013年9月竣工。
2月13日,官方新华社报道的标题为上述两则新闻作了最好的注释:
“中国经济战略纵深渐成活力空间”。报道指出,
“战略纵深”军事上本是指地域空间上的回旋空间。现在则被经济学家用来描述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推进。报道以内地农历新年后东部地区与中部及西部地区争夺劳动力的“抢人大战”为例,说明东西部的差距扩大的趋势已获遏制,中西部不仅有人力资源的战略纵深;还有消费的战略纵深;以及在金融、资本市场、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空间。
这不仅是观察即将于3月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更反映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转变,有人将这种转变总结为“东守西攻、北稳南进”8个字。
中国在东北亚方向明显处于守势,美日韩3国结盟,两岸关系迄今无突破。但胡锦涛访美后,形势已大体缓和,朝鲜半岛危机已过,日俄交锋取代了中日对峙。西边中国则处于攻势,从上述新闻看,难怪有分析指“中东波”后,中美有可能在伊朗核问题上面临直接交锋。
中国与“北极熊”俄罗斯一直保持良好关系,对总理普京和总统梅德韦杰夫两头下注,就是为了稳住北方。至于南方,中国将会加强与东盟的关系,缅甸“大选”后似已平稳过渡,越南又由亲华派上台,大打出手的泰柬两国都与中方关系密切,这些都给了北京南进的可趁之机。
(作者:孙嘉业)
为何中国楼市不会崩盘
在中国,买房已经成为一种“全民爱好”。近日,中国政府出台了更多抑制房地产需求和价格的举措,它们包括:加息,以诱使人们把钱存在银行;调整房地产价格指数的计算方式,就好像前些时候调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把食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降到最小一样;规定外国人在一个城市缴税满一定年限后,才能在当地买房。
然而,尽管出台了这些举措,中国人依然相信游戏会继续下去。几乎没有中国人认为房地产市场有丝毫崩盘的可能,其中有经济基本面的原因,也有既得利益的原因。首先,政府本身就是房价上涨的既得利益者。地方政府的收入大多来自卖地。假如地价下跌,政府的收入就会减少。因此,在北京高声宣布新政之时,地方政府却在咕哝着破坏这些政策。
各家银行也倾向于无视中央政府的愿望。中国的银行是由政府官员管理的,他们全是党员,听从监管层的号令。然而,在高级管理层之下,普通的银行职员则希望扩大放贷规模,绕开对贷款增长的限制。
他们去年成功规避了中央政府的指令,贷款增幅远远超出了政府设定的目标。今年,来自中央政府的指令变得更加强硬。于是,内地银行纷纷把客户介绍到其香港办公室,安排他们绕开内地的限制措施,保持资金的流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中国内地的实际利率仍然深陷负值区域。每个人都在寻找其他选择。
现在,他们可以通过一些私人渠道,获得更高丰厚的回报。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出现了一个财力雄厚的富裕企业家阶层,他们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融资来源,尤其是对于房地产行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不能贷款买地,他们只有拿到地以后才能贷款。这对资金充沛的大型房地产上市企业来说关系不大,但对其他开发商来说,却是个恼人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也能解决——只需把开发商引荐给富裕的企业家们,而后者都是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客户。
开发商常常把负责某个房地产项目的下属单位的股权通过这些银行网络出售给企业家,每年向他们支付10%至13%的利息。此外,企业家们自己也会组成地下银行,物色有利可图的项目。
当然,开发商和银行的利己做法并不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会崩盘,而只能说明:人们希望从房地产市场捞钱。从基本面来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市场没有当今泡沫的典型症状。美国和日本的房地产繁荣如此不堪一击的一个原因就是,支持这些市场繁荣的是借来的资金。如果说杠杆率是令人担忧的关键迹象之一,那么无论是在建筑商还是买房者的层面上,中国目前的杠杆率都不高。
中国居民收入的节节攀升,也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形成了对比。事实上,分析师表示,至少在中国二线城市,如成都、大连和西安,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房价的增速。
此外,许多开发商正在建设中产阶层买得起的住房,而不仅仅是豪华公寓和购物中心。财富正随着基础设施一道,从北京郊区扩展到整个国家的边远地区。
的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占到经济活动的70%,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房地产投资。这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终有一天会明显超过需求。然而,与许多统计数据一样,众多分析师都对这种担忧不以为然。例如,他们指出,在美国,购买汽车被统计为消费,而在中国,家庭购车,却被统计为一种投资。
明年是中国的龙年,是一个极其吉祥的年份。就算潜在的购房者不这么想,房地产业主们也坚信当龙年到来时,他们将更加富足。
(作者:Henny Sender。译者:杨远)
收紧信贷能否抑制物价令人置疑
中国央行再次下令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货币当局持续出台紧缩措施的同时,中国通胀出现持续升温的迹象。
中国央行2月18日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说, 中国央行决定自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该指令意味着中国各大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9.5%,而个别大型银行在差别性政策下,其存款准备金率将高达20%。
这番举措是中国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央行在2月8日首度加息后再次执行货币紧缩。
伦敦宏观经济咨询公司朗巴迪街研究公司(Lombardi Street Research)的研究部主任查尔斯·杜玛斯对彭博新闻社表示,中国央行在一个月内两次收紧货币供应,凸显中国通胀形势之严峻。他说:“几年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经季节调整后的信贷增量在1月份出现了显著下降。经济增长势头也出现了下滑。这显示中国货币当局正在致力于采取各种公开和非公开的手段抑制信贷,中国现在急需这样做。”
2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经过权重调整后的最新通胀数字。2011年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其中,食品价格涨幅最为抢眼,超过10%。除CPI外,1月份,政府统计部门追踪的70个大中城市当中,有68座城市的房价同比出现上涨。
杜玛斯怀疑收紧信贷能否抑制物价。他说,过去一年里,美国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大量流动性1进入中国等新兴市场;眼下,中东的动荡势必将在近期内对大宗商品、初级产品以及能源价格产生上行压力。因此,中国仅凭收紧国内信贷恐怕难以应对输入型和成本推动的通胀。
不过,华府智库传统基金会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认为,热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中国境内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但热钱对中国CPI的推动作用其实有限。他说:“中国自己的货币政策驱动了目前的通胀。现在的通胀是2009年信贷发放的效果的自然显现。中国已经开始试图控制信贷增量,但这需要一段滞后期。”
中国国家外管局在最新发布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入量比2009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755亿美元。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1年1月底曾经表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处于高位,但未来还是会继续依赖这个工具的使用,以及发行央票来对冲流动性。在巴黎出席20国集团财长会议时周小川还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非中国央行对抗通胀的唯一手段。
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的中国经济师托德·李(Todd Lee)表示,中国可以考虑通过汇率来对抗输入型通胀。但这个决定很难轻易作出。他说:
“这是他们面临的一个挑战。中国现在采取了温和紧缩的姿态。但另一方面,汇率政策并不和这种姿态完全一致。但在汇率层面,他们需要照顾竞争力较弱的出口商的利益。所以这不是个容易的选择。”
巴克莱资本公司的研究报告估计,中国央行最新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举措大约会锁定3600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
(作者:袁野)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价值
2月14日,日本公布了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4742万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仍然不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万亿美元,日本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中国GDP超越日本排行世界第二,其实不是什么新闻。根据去年二季度中日官方的统计数据,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了。今天,比较去年全年的数据,舆论再次聚焦这个话题,说明仍有关注和讨论的价值。摩根大通驻纽约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曼将此捧为“全球经济的一座里程碑”,而更多的中国公众,不是兴奋而是冷静反思。
我注意到,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GDP世界第二没有什么价值,理由是,看中国经济“家底”远不如日本的雄厚。根据有关数据,中国资产规模还远未达到世界第二;看人均GDP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而且,中国GDP超过日本还与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我们忽略了中国GDP世界第二带来的价值。比如,GDP世界第二说明了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增强了中国经济的话语权;再如,为分“蛋糕”创造了条件,为扭转廉价劳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契机。尤其是,今天中国对GDP诸多的冷思考,也是因为GDP“赶日超美”引发的讨论。
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地位,一方面得益于多年的改革,另一方面,也与过去长期的“唯GDP论”有关。因为“唯GDP论”,考核官员关键要看GDP指标,宁可牺牲环境和公民权利也要GDP,以至于GDP“万亿俱乐部”不断扩容,还出现了GDP“4万亿俱乐部”。但今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开始反思GDP崇拜。
无论是“十二五”规划特意淡化GDP,还是中国商务部在回应GDP超日时称,人均GDP仅居全球105位,都说明官方已经理性看待GDP增速了。尽管还有部分地方政府依然顽固地崇拜GDP,但“唯GDP论”的范围在缩小,而且,比以往更重视GDP的质量。这些积极变化,难道不是中国GDP不断超越带来的价值吗?
而且,公众对于GDP的认识,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深刻。多年前,很多人对GDP增长漠不关心,认为宏观经济数据与自己利益无关,但如今很多人参与讨论GDP增长的民生问题。比如,GDP增长与国民幸福感是不是同步,GDP丰产老百姓是否丰收,等等。公众反思GDP民生价值,原因之一就是GDP不断创造奇迹。
另外,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在收获海外经济界语言奉承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质疑声音,这些声音恰恰是需要中国倾听的。比如,有外国研究者指出,中国GDP超过日本是统计假象,理由是,日本虽然在GDP上被中国超越,但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的水分,按实际GDP来计算,那么日本仍是中国的3倍。
长期以来,很多顽固的经济学者把畸形房价认为是供求关系失衡的结果,事实上,高房价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失衡,主因在于房地产是GDP增长的主要支撑。如果GDP增速放缓,如果房地产不成为经济支柱,显然调控高房价就简单多了。就此而论,GDP世界第二也折射出中国房地产泡沫化程度,这种提醒不可忽视。
毫无疑问,对“中国GDP世界第二”进行反思很有必要,但我以为,不要总看负面,还要看到积极意义。一言以蔽之,这对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改革、环境拯救和资源分配、挤掉GDP统计水分、改革官员考核等方面,都有不少正面警示意义,关键在于要反思过失,把握改革的机遇。
据报道,根据公布的数字,日本2010年四季度GDP比三季度减少0.3%,主要原因是个人消费和出口均减少了0.7%。这既是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的一个原因,也在提醒中国,刺激消费才能避免中国经济滑坡,不走日本GDP下滑的老路。
(作者:冯海宁)
几天前,中国国家统计局更动消费者物价指数权重,但详细资料付之阙如,果然1月份通胀数据一公布,普遍低于市场预期,被《华尔街日报》批为透明度不够,贻笑大方。中国调整CPI权重,也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通胀的修正主义”,并表示毛泽东过去最恨修正主义分子。
中国经济规模甫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的物价和房价,在通胀高涨的关键时刻,中国官方一周内变动房价和物价的计算方式,可说来得“正是时候”;《华尔街日报》引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许小年的批评,
“这就像改了温度计的刻度,然后告诉病人不用吃退烧药。”
另外,美国财长盖特纳(Geithner)近日在参议院财政委员会表示,中国通胀比美国高出许多,如果这个状况持续,人民币对美元一年的升幅可能达到10%以上,这将有利于提升美国竞争力,因为企业投资建厂及签订长期合约势必考虑中国不断上升的成本。
2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汇价为6.58元兑1美元,较前一日升值0.0055元,也创2005年7月汇改以来新高。
内地外交新战略:向西南出发
埃及风暴吸引全球关注的同时,两则重要的新闻似被忽略,一则是伊朗宣布与中国签署总额高达130亿美元的铁路建设合约,由中国为伊朗承建总长度超过5300公里的铁路网;另一则是新疆宣布3月开工兴建通往中亚和西亚的首条高速公路,由喀什至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全程200多公里,2013年9月竣工。
2月13日,官方新华社报道的标题为上述两则新闻作了最好的注释:
“中国经济战略纵深渐成活力空间”。报道指出,
“战略纵深”军事上本是指地域空间上的回旋空间。现在则被经济学家用来描述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推进。报道以内地农历新年后东部地区与中部及西部地区争夺劳动力的“抢人大战”为例,说明东西部的差距扩大的趋势已获遏制,中西部不仅有人力资源的战略纵深;还有消费的战略纵深;以及在金融、资本市场、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空间。
这不仅是观察即将于3月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更反映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转变,有人将这种转变总结为“东守西攻、北稳南进”8个字。
中国在东北亚方向明显处于守势,美日韩3国结盟,两岸关系迄今无突破。但胡锦涛访美后,形势已大体缓和,朝鲜半岛危机已过,日俄交锋取代了中日对峙。西边中国则处于攻势,从上述新闻看,难怪有分析指“中东波”后,中美有可能在伊朗核问题上面临直接交锋。
中国与“北极熊”俄罗斯一直保持良好关系,对总理普京和总统梅德韦杰夫两头下注,就是为了稳住北方。至于南方,中国将会加强与东盟的关系,缅甸“大选”后似已平稳过渡,越南又由亲华派上台,大打出手的泰柬两国都与中方关系密切,这些都给了北京南进的可趁之机。
(作者:孙嘉业)
为何中国楼市不会崩盘
在中国,买房已经成为一种“全民爱好”。近日,中国政府出台了更多抑制房地产需求和价格的举措,它们包括:加息,以诱使人们把钱存在银行;调整房地产价格指数的计算方式,就好像前些时候调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把食品价格上涨对通胀的影响降到最小一样;规定外国人在一个城市缴税满一定年限后,才能在当地买房。
然而,尽管出台了这些举措,中国人依然相信游戏会继续下去。几乎没有中国人认为房地产市场有丝毫崩盘的可能,其中有经济基本面的原因,也有既得利益的原因。首先,政府本身就是房价上涨的既得利益者。地方政府的收入大多来自卖地。假如地价下跌,政府的收入就会减少。因此,在北京高声宣布新政之时,地方政府却在咕哝着破坏这些政策。
各家银行也倾向于无视中央政府的愿望。中国的银行是由政府官员管理的,他们全是党员,听从监管层的号令。然而,在高级管理层之下,普通的银行职员则希望扩大放贷规模,绕开对贷款增长的限制。
他们去年成功规避了中央政府的指令,贷款增幅远远超出了政府设定的目标。今年,来自中央政府的指令变得更加强硬。于是,内地银行纷纷把客户介绍到其香港办公室,安排他们绕开内地的限制措施,保持资金的流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中国内地的实际利率仍然深陷负值区域。每个人都在寻找其他选择。
现在,他们可以通过一些私人渠道,获得更高丰厚的回报。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出现了一个财力雄厚的富裕企业家阶层,他们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融资来源,尤其是对于房地产行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不能贷款买地,他们只有拿到地以后才能贷款。这对资金充沛的大型房地产上市企业来说关系不大,但对其他开发商来说,却是个恼人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也能解决——只需把开发商引荐给富裕的企业家们,而后者都是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客户。
开发商常常把负责某个房地产项目的下属单位的股权通过这些银行网络出售给企业家,每年向他们支付10%至13%的利息。此外,企业家们自己也会组成地下银行,物色有利可图的项目。
当然,开发商和银行的利己做法并不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会崩盘,而只能说明:人们希望从房地产市场捞钱。从基本面来看,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市场没有当今泡沫的典型症状。美国和日本的房地产繁荣如此不堪一击的一个原因就是,支持这些市场繁荣的是借来的资金。如果说杠杆率是令人担忧的关键迹象之一,那么无论是在建筑商还是买房者的层面上,中国目前的杠杆率都不高。
中国居民收入的节节攀升,也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形成了对比。事实上,分析师表示,至少在中国二线城市,如成都、大连和西安,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房价的增速。
此外,许多开发商正在建设中产阶层买得起的住房,而不仅仅是豪华公寓和购物中心。财富正随着基础设施一道,从北京郊区扩展到整个国家的边远地区。
的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占到经济活动的70%,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房地产投资。这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终有一天会明显超过需求。然而,与许多统计数据一样,众多分析师都对这种担忧不以为然。例如,他们指出,在美国,购买汽车被统计为消费,而在中国,家庭购车,却被统计为一种投资。
明年是中国的龙年,是一个极其吉祥的年份。就算潜在的购房者不这么想,房地产业主们也坚信当龙年到来时,他们将更加富足。
(作者:Henny Sender。译者:杨远)
收紧信贷能否抑制物价令人置疑
中国央行再次下令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货币当局持续出台紧缩措施的同时,中国通胀出现持续升温的迹象。
中国央行2月18日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说, 中国央行决定自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该指令意味着中国各大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9.5%,而个别大型银行在差别性政策下,其存款准备金率将高达20%。
这番举措是中国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央行在2月8日首度加息后再次执行货币紧缩。
伦敦宏观经济咨询公司朗巴迪街研究公司(Lombardi Street Research)的研究部主任查尔斯·杜玛斯对彭博新闻社表示,中国央行在一个月内两次收紧货币供应,凸显中国通胀形势之严峻。他说:“几年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经季节调整后的信贷增量在1月份出现了显著下降。经济增长势头也出现了下滑。这显示中国货币当局正在致力于采取各种公开和非公开的手段抑制信贷,中国现在急需这样做。”
2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经过权重调整后的最新通胀数字。2011年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其中,食品价格涨幅最为抢眼,超过10%。除CPI外,1月份,政府统计部门追踪的70个大中城市当中,有68座城市的房价同比出现上涨。
杜玛斯怀疑收紧信贷能否抑制物价。他说,过去一年里,美国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大量流动性1进入中国等新兴市场;眼下,中东的动荡势必将在近期内对大宗商品、初级产品以及能源价格产生上行压力。因此,中国仅凭收紧国内信贷恐怕难以应对输入型和成本推动的通胀。
不过,华府智库传统基金会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认为,热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中国境内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但热钱对中国CPI的推动作用其实有限。他说:“中国自己的货币政策驱动了目前的通胀。现在的通胀是2009年信贷发放的效果的自然显现。中国已经开始试图控制信贷增量,但这需要一段滞后期。”
中国国家外管局在最新发布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指出,2010年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入量比2009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755亿美元。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1年1月底曾经表示,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处于高位,但未来还是会继续依赖这个工具的使用,以及发行央票来对冲流动性。在巴黎出席20国集团财长会议时周小川还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非中国央行对抗通胀的唯一手段。
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的中国经济师托德·李(Todd Lee)表示,中国可以考虑通过汇率来对抗输入型通胀。但这个决定很难轻易作出。他说:
“这是他们面临的一个挑战。中国现在采取了温和紧缩的姿态。但另一方面,汇率政策并不和这种姿态完全一致。但在汇率层面,他们需要照顾竞争力较弱的出口商的利益。所以这不是个容易的选择。”
巴克莱资本公司的研究报告估计,中国央行最新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举措大约会锁定3600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
(作者:袁野)
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价值
2月14日,日本公布了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4742万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仍然不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万亿美元,日本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中国GDP超越日本排行世界第二,其实不是什么新闻。根据去年二季度中日官方的统计数据,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了。今天,比较去年全年的数据,舆论再次聚焦这个话题,说明仍有关注和讨论的价值。摩根大通驻纽约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曼将此捧为“全球经济的一座里程碑”,而更多的中国公众,不是兴奋而是冷静反思。
我注意到,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GDP世界第二没有什么价值,理由是,看中国经济“家底”远不如日本的雄厚。根据有关数据,中国资产规模还远未达到世界第二;看人均GDP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而且,中国GDP超过日本还与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我们忽略了中国GDP世界第二带来的价值。比如,GDP世界第二说明了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增强了中国经济的话语权;再如,为分“蛋糕”创造了条件,为扭转廉价劳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契机。尤其是,今天中国对GDP诸多的冷思考,也是因为GDP“赶日超美”引发的讨论。
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地位,一方面得益于多年的改革,另一方面,也与过去长期的“唯GDP论”有关。因为“唯GDP论”,考核官员关键要看GDP指标,宁可牺牲环境和公民权利也要GDP,以至于GDP“万亿俱乐部”不断扩容,还出现了GDP“4万亿俱乐部”。但今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开始反思GDP崇拜。
无论是“十二五”规划特意淡化GDP,还是中国商务部在回应GDP超日时称,人均GDP仅居全球105位,都说明官方已经理性看待GDP增速了。尽管还有部分地方政府依然顽固地崇拜GDP,但“唯GDP论”的范围在缩小,而且,比以往更重视GDP的质量。这些积极变化,难道不是中国GDP不断超越带来的价值吗?
而且,公众对于GDP的认识,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深刻。多年前,很多人对GDP增长漠不关心,认为宏观经济数据与自己利益无关,但如今很多人参与讨论GDP增长的民生问题。比如,GDP增长与国民幸福感是不是同步,GDP丰产老百姓是否丰收,等等。公众反思GDP民生价值,原因之一就是GDP不断创造奇迹。
另外,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在收获海外经济界语言奉承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质疑声音,这些声音恰恰是需要中国倾听的。比如,有外国研究者指出,中国GDP超过日本是统计假象,理由是,日本虽然在GDP上被中国超越,但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的水分,按实际GDP来计算,那么日本仍是中国的3倍。
长期以来,很多顽固的经济学者把畸形房价认为是供求关系失衡的结果,事实上,高房价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失衡,主因在于房地产是GDP增长的主要支撑。如果GDP增速放缓,如果房地产不成为经济支柱,显然调控高房价就简单多了。就此而论,GDP世界第二也折射出中国房地产泡沫化程度,这种提醒不可忽视。
毫无疑问,对“中国GDP世界第二”进行反思很有必要,但我以为,不要总看负面,还要看到积极意义。一言以蔽之,这对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改革、环境拯救和资源分配、挤掉GDP统计水分、改革官员考核等方面,都有不少正面警示意义,关键在于要反思过失,把握改革的机遇。
据报道,根据公布的数字,日本2010年四季度GDP比三季度减少0.3%,主要原因是个人消费和出口均减少了0.7%。这既是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的一个原因,也在提醒中国,刺激消费才能避免中国经济滑坡,不走日本GDP下滑的老路。
(作者: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