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导模式:中国医改的第三条道路

来源 :新青年·财经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DY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导模式就是在医疗卫生的筹资方式上强调公共和公平,而在生产方式上则突出竞争和效率
  
  最近,卫生部频频出台文件,调整医疗政策,尤其是前不久卫生部“政府主导”医改模式的出台,想为多年来的医改路径之争划上一个句号,然而,卫生部的这一定调,并未止息多年来的医改之争。在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之外,是否还有第三条道路可循?
  
  政府与市场:孰是孰非?
  
  一切似乎是那样黑白分明:改革前,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让中国赢得了发展中国家楷模的荣誉;改革后,市场化倾向严重的体制,则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今后的改革往哪走,难道还用争论?毫不奇怪,“政府主导基本定型,医改大方向之争终结”;“英国模式”成为我国医改的首选目标。既然一切已经按既定方针办事,还用得着我们这些“既得利益代表的专家”操那份闲心?
  然而,幸好我刚从海里爬上岸,身上水迹尚未干,还来不急被任何人收买。我只是从一个在两种不同医疗卫生体制下生活多年的亲历者的第一手经验出发,从一个多年研究卫生政策的学者的角度出发,希望在充分展开讨论,听取各种不同声音之前,不要急于对这个如此重大、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仓促决策。如果我有资格,我希望新的医改决策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对得起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
  常常以世界领袖自居的美国,几十年来也不断在强调政府控制与突出市场力量之间摇来摆去,既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全民医保和控制费用的大问题。成千上万的专家学者,专注于对庞大机器上的某个小零件进行微调。即使哪位雄心勃勃的总统领袖,想要动大手术,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会首先向他开刀。
  医疗卫生体制的各种目标相互冲突,常常容易顾此失彼。各国的体制千差万别,似乎难以发现一种最佳模式。然而,是否存在一种相对理想的模式或状态,能够兼顾各种目标,取得相对最佳的投入产出效益?笔者最近聆听了一位以色列学者的发言,又拜读了他的几篇大作,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心中不由地发出还是犹太人聪明的感叹。
  
  筹资与生产:两个支柱撑起一个体制
  
  犹太学者将看似复杂的医疗卫生体制,简化为筹资和生产两个支柱或两个坐标,简明形象,便于理解。医药费完全由个人掏腰包,或完全由政府支付,代表了筹资方式的两个极端。医疗服务完全由竞争性企业提供,或完全由政府集中提供,代表了生产方式的两个极端。从这两个坐标上选取任何一点,便可组成一种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将这些点在坐标区间上表示出来,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直观形象、比较各种不同体制的分析工具。
  医疗卫生的筹资可以采取病人直接支付或由医疗保险支付的方式。医疗保险可以细分为个人保险、企业保险、社会保险(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内)和政府保险。这些不同的支付方式,可以以不同的比重,组成多样化的筹资结构。资金来源的范围越广,医疗费用风险分担的人群面越广,筹资的公平性便越高。因此,社会保险或政府保险占的比重越大,筹资的公平性便越高。
  “英国模式”代表了一个极端:从筹资结构看,政府直接支付的医疗费占卫生总费用的84%,个人直接支付部分只占9%。从所有制结构看,公立医院占到90%。这种模式的筹资公平性高,但医疗服务的效率偏低,服务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偏低。“印度模式”代表了另一个极端:即78%的卫生总费用由病人直接支付,而私人医疗结构占了大多数。显然,其筹资公平性极低;尽管医疗服务效率高,但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模式”代表了不同于“英国模式”的另一个极端。但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模式”却居中。从其筹资结构看,政府财政支付的医疗费用占31%,社会保险占14%,各种私人医疗保险支付的费用占41%,由病人直接支付的医疗费只占14%。其筹资公平性低于英国,但远高于印度。美国的公立医院只占23%,非盈利性医院高达61%,盈利性医院只占16%,因而其医疗市场的竞争性远高于英国。
  以德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居于发达国家的中间状态。尽管政府直接支付的医疗费只占10%,但由社会医疗保险支付的费用高达69%,私人医疗保险和个人直接支付部分分别只占11%和10%。从医院的组织结构看,公立医院和非盈利性医院分别各占42%,应盈利性医院只占18%。与“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相比,“德国模式”更好地兼顾了筹资公平性和医疗服务效率。
  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来看,兼顾筹资公平和医疗服务效率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英国的医改,引入更多竞争性因素,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美国的医改,旨在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人群和提高服务质量。德国的医改,突出筹资公平性,增加不同保险基金之间的风险分担。尽管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已达到尽善尽美,尽管由于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也许永远也不会达到完美境界,但是相对理想的模式和努力方向已是清晰可辨。
  
  瞻前顾后:我们应向何处去?
  
  经济改革以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无论从筹资方式还是生产方式来看,都是政府高度集中模式的代表。医疗卫生的平均化与当时整个经济的平均分配相吻合,而医疗服务的效率问题尚不突出。当时我们身在庐山中,只是外国人为我们拍手叫好。而今思苦忆甜,许多人开始为我们的昨天拍手叫好。
  经济改革近三十年后的今天,政府直接支付的医疗费用只占17%,而病人的直接支付部分却高达54%。我国目前的医疗生产方式,有一种让人雾里看花的感觉,存在着表里不一的两重性。从形式上看,约有75%的医院仍属国家所有,而从医疗机构的收入来源看,只有10%来自政府,90%却要靠市场创收。因此,目前的医疗机构从经济动机和行为来看,与一般企业并无两样。然而,医疗卫生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医疗产业组织的独特性(即医院、医生、卖药和化验检查合为一体),使得医疗机构掌握的创收利器远比其他企业更为精良,对没有医疗保险保护的病人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生产和市场组织,离健全的市场机制还相距甚远。但在筹资的公平性、医疗机构的收入来源和创收动力方面,我国目前的体制,在市场化的方向上却比“美国模式”走得更远。对我国目前体制判断的分歧,即一方认为市场化过头,另一方认为离市场化相距遥远,往往是由于摸住了大象身体的不同部分。
  如果我们只能在今天与昨天两种体制之间选择,除了某些既得利益者外,大多数人显然会投昨天的票。然而放眼世界,除了我们的昨天和今天,还有第三条或更多条道路。我们应当避免意识形态化,避免将问题简单化成非此即彼的选择,避免模糊不清的抽象概念之争。我们需要首先对选择的根本目标达成共识,然后让大家了解多种可能的选择和利弊,最后再来做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对得起老百姓。
  至少有这样三个因素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选择昨天的模式时,需要三思而行。首先,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解放初到改革前,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收入分配平均化,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存和温饱,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流行病才是当务之急。而今天,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和生存问题,人均寿命有了显著提高,延年益寿和提高生命质量变得日益重要。而寿命延长带来的慢性病、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富贵病,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收入水平和财富占有的分化,也使得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其次,医疗卫生的科技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能够控制、治疗和治愈的疾病有了重大突破。许多几十年或十几年前的不治之症,现在变成了可治之症或可控之症。今天的医疗服务已成为高技术的领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今天可以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大大拓宽。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使得新技术成果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最后,医疗卫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医疗卫生将成为本世纪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医疗费用在国民经济中绝对和相对地不断增长,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而推动这种增长的最基本动力,来自于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永无止境的需求。与对其他任何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同,人们对健康长寿和医疗卫生的需求不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支配。
  所有这些发展和变化,使得医疗卫生的非公共产品部分越来越壮大。因此,片面地将整个医疗卫生夸大为公共产品,以此来支持政府主导模式,则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只有在医疗需求非常单一、可供选择的医疗服务非常有限、医疗技术创新相对不重要的前提下,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型体制才会成为一种最优选择。退一步说,今天的“英国模式”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来支撑,而我国目前已无力以昨天的体制来支撑今天的医疗卫生需求和供给水平。
  
  社会主导模式:第三条道路
  
  鉴于医疗卫生对人们福利的特殊重要性,我们既不能选择政府主导模式,也不应选择类似于一般产品服务的市场主导模式,剩下的只有第三条道路。为了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我们主张采用社会主导模式,即在医疗卫生的筹资方式上强调公共和公平,而在生产方式上则突出竞争和效率。社会主导模式在筹资和生产这两个支柱上,具体表现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即大社会、小政府和小个人。
  在医疗卫生的筹资方式上,应使政府直接支付的医疗费用提高到30%左右,个人直接支付部分降低到20%左右,而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占到50%左右。这种橄榄型筹资结构既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直接承担的经济风险,提高筹资的公平性,又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财力。
  在医疗卫生的生产方式上,应大力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使其占到60%左右的份额,而公立医院和营利性医院则各占20%左右。尽管我国非营利性机构的制度建设需要迎头赶上,但我们的事业单位制度,我们现有的许多医院,离非营利机构并不遥远。这种橄榄型生产结构,既注重创新、效率和服务质量,又不让私人营利成为医疗卫生的主宰。
  在社会主导模式中,政府的作用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具有挑战性。在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环境下,在中间社会力量的培育上,政府的领导作用尤为重要。政府面临的挑战是,既要发挥积极的领导作用,又要避免角色越位。一方面,鉴于我国的大政府强政府传统,医改的第三条道路难于一蹴而成。另一方面,鉴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精神,医改的第三条道路又并非遥不可及。社会主导模式的核心在于兼顾公平和效率,这与今天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异曲同工。
其他文献
核算大学教育成本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降低大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07年拟重新核定大学教育成本和调整学费标准的计划。消息一出,立刻触动了人们倍加敏感的神经,迅速成为公众和媒体热议的话题,也引起我们的思考。  重新核定教育成本,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校收费问题吗?    重新核定培养成本  能否减轻家长负担    现在公众抱怨大学学费高,主要是学生家长觉得孩
期刊
“禁”与“罚”依然是各大城市电动自行车策略的主旋律,成为全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的最大敌人    “禁电”实施当日,是查罚最严的一天,广州街头仍行驶着不少电动车。一个小伙子坐在街边的修车铺里,等待师傅修理他的电单车。面对诧异的《新青年权衡》记者,小伙子一脸理所应当的表情说:“我当然还要骑,警察抓不到我的啦。”记者看到,他的电单车简陋破旧,显然骑驶年月已久。  广州市一纸禁令,宣告了电单车的死刑。政府
期刊
北方的暮春,包裹在驱不散的寒气中。可烈士陵园里的苍松翠柏,在迟来的春意中,不经意地焕发了新绿。我在一排排墓碑中走动,读着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为他们永远19或20岁的韶华远去而心颤。  记得刚当兵那会儿,我每年都要到烈士陵园去一两次。以后进了大城市,因为家和工作所累,不知不觉去得少了,后来干脆不去了。那年,上级让我退役休息,我不知怎么想到要去一趟烈士陵园。一定要去!我心里说。  我知道,每一个烈士都有
期刊
小白哥常被我称作“天上掉下个小白哥”,因为即使拿大棒槌敲破我的头,我也想不起当初如何与他结识的,这也实在是信息时代的灵异事件了!问他,也是一脸茫然,说:“不知道啊,大概是你在街上卖火柴,我看你又冷又饿怪可怜的,就把你捡回去了。”我举起杯子砸过去,他威武立可屈:“妹妹,投降了!”    吃饭     我最喜欢小白哥带我去吃饭。可我这食神一流的人物跟他鼓鼓的钱包好像没有什么缘分,第一次他带我
期刊
截至2006年12月,日本经济已实现连续59个月的增长,不断刷新经济景气记录。自2002年2月摆脱最后一次衰退以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已经真正走出衰退阴影,步入全面复苏轨道。尽管个人消费仍旧疲软,日本国民对经济增长感受尚有分歧,但证券市场的持续回暖表明,投资者对日本经济复苏有很强的信心,日本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已初见端倪(见表1)。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日本政界通常将经济复苏归功
期刊
镇上有个老澡堂子,自打1989年开张,阿三就一直在里头为堂客打热毛巾把子。澡堂子并不大,也不具有现代“桑拿”风格,可街坊邻居喝上几盅老酒之后也爱去蒸蒸。堂子里杂工就阿三一个,他总是忙前忙后地为那些像煮熟的虾似的堂客们倒上一杯清茶,打好一个热毛巾把子。这些年下来,老堂客们都熟悉阿三。  据说,阿三是镇上无儿无女的寡妇从公路旁的草窝里拣回来的。那个寡妇曾经也有过两个儿子,不过,全都夭折了,于是便有了“
期刊
中石化获得巨额财政补贴充分反映了我国的财政管理缺乏监督机制    2005年财政部一次性补贴中石化100亿元,2006年又补贴了50亿元。2005年进行补贴后,曾遭到广泛批评。看来2006年有点不好意思了,只补贴了相当于前一年数字的一半。当然,并不因为2006年数字少了一半就少被批评,批评是依然的,毕竟对老百姓来说,50亿仍然是个天文数字。  一般的批评认为,财政部对总体上有巨额赢利的垄断企业中石
期刊
“早点来接我呵,阿姨!”走出幼稚园时,4岁女孩追过来扯我裙裾,可怜兮兮地说。  我忍不住折回身来亲她粉嫩的面颊,泪水再次模糊双眼。    (一)    上课铃响过好一会儿,魏老师挟着教案匆匆进来,身后磨磨蹭蹭跟着一个男生。从白底蓝杠的校服和英俊陌生的脸庞上,我知道这是一个新生。但他性格内向,不擅言辞,直到魏老师请他介绍自己,才抬起头扫了一眼教室,小声说:“我叫郑天和。”  那漫不经心的一眼却让我心
期刊
05:30  再一次翻开手机盖,刺眼的蓝屏显示出简单的数字。  火车依然在“哐当,哐当”地奔驰着,对面中铺男子依然打着“呼呼”的鼾声。透过窗帘的缝隙,远处稀疏的灯光转瞬即逝,像刹那的火花,在我的眼睛里闪烁。  昨夜的旅途一直在半梦半醒中度过,我翻转了一下身体,心里已经有些兴奋不已了,因为十多个小时的旅程只剩下最后一小时了。  垫在头下的胳膊有点麻,仿佛6年前的那个下午,焯儿垫着我的胳膊躺在草地上,
期刊
母亲会做鞋,而且做得相当精致,这在村里是很有名的。  每当天高气爽的秋季,母亲一大早就起床了,生火熬上一大锅稠稠的粥浆,把家里所有已经穿破的衣物清理出来,卸下一扇门板,就坐到煦暖的太阳里打布壳。母亲把碎布条一块块抹平、铺在门板上、刷上粥浆,然后再贴一层布上去,晾干之后就成了布壳,挺括、结实,做成的千层底布鞋既温暖又经磨耐穿。  每年,母亲都要给我们三兄弟每人缝制一双布鞋。冬天的夜里,凑在昏黄的灯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