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化数字教材融媒体出版探析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an_h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字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正在发生巨大改变。出版机构采用与高校共建数字化平台的融媒体出版方式推出全息化数字教材,不仅能够适应直观性、互动性和重复性强的高等音乐数字教育发展趋势,对提升自身的内容生产一体化程度和实现传播体系基本资源的数字化、加快媒体融合建设和产业升级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材;全息化;融媒体出版;数字化
  所谓“全息化”就是对文本、动画、图像、视频和超链接等类型的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运用的传播过程。人类对全时空“面对面”交流的渴求促生了当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息化信息传播正是多媒体技术发展下的产物。高校音乐教育属于十分依赖“面对面”交流的传播场景。音乐教育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重复性的教学特点,学生的音乐技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提高。如果没有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和讲授,学生在课余时间仅仅依靠纸媒教材或音频材料往往较难准确把握技能练习的精髓。长期以来,音乐纸媒教材内容呈现的“非立体化”的传播形式是造成学生在课余练习中难以精确形成“记忆反射”的重要原因。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手机等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青年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接受习惯已经向信息的即时性、内容的立体化和效果的互动性转变。如何适应数字时代的音乐教育需求是出版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诸多艺术高校开展音乐课程网络教学的情况来看,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生态,创新融媒体出版模式,出版具有全息化内容的高校数字音乐教材,助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全息化音乐教材:教育形态的改革与创新
  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教育形态的改变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前提,教學需要以学生接受效率为前提。因而,教育教学所用教材的变迁应该在传播技术允许的范围内以学生接受特性的要求为根本出发点。高校音乐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强的高等艺术教育,对音符旋律和情绪理解的准确性是教学效果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教学方式上呈现互动性、重复性和直观性的特点,不同于普通的文科类课堂知识教学,其在授课环境、授课教师、使用教材、受教学生等方面都更强调“声音、画面、互动”相结合的多媒体信息影响。教材发挥作用的独立性较弱,这也是高校音乐教学课时量大、“一对一”的小课居多,难以采取大班教学的重要原因。以专业艺术类高校中的音乐表演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为例,笔者对目前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与课程普遍使用的教材进行了收集与分类。第一类是史论教学,其在总课时设置中约占17%,使用教材有《中国古代音乐史》《民族器乐概论》《基本乐理教程》等20多种。这类课程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教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发展规律,在宏观上把握音乐特征,为技能训练做准备。这需要教材系统而全面地对音乐理论规律进行介绍,但因教材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要求教师和教材要能深入浅出地阐述规律。第二类是专业技能教学,其在总课时设置中约占76%,使用教材有《合唱视唱教程》《钢琴独奏曲选》《曲式分析基础教程》《中国音乐剧作品选集》等包括声乐和器乐练习在内的90多种。这类课程需要教师在教材技能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直观的多维互动来引导学生进行精准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形成身体的记忆反射。教材的作用除了辅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还承担着学生课后复习和练习的参照功能,学生对曲谱的理解准确度和反应度是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第三类是音乐鉴赏教学,其在总课时设置中约占7%,使用教材有《音乐欣赏》《中国经典民歌赏析》《中外音乐简史及名作赏析》等。这类课程通过鉴赏教师提供或学生自行购买的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升音乐感知度和创造力;需要大量多媒体的音视频教材资料作为教学支持,对教材的资源扩展性要求较高。
  对学生来说,音乐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音乐素养的形成也并非单靠课堂就能完成的,学生需要一个对知识整合、复现和应用的音乐环境。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纸媒教材,其在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讲授参照的作用。当学生一旦进入课后复习、练习阶段,纸媒教材缺乏直观性与互动性的特征,使一般学生难以准确地开展专业练习或进一步地深入理解教材作者想表达的音乐技巧和乐音乐感,往往更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二次讲解,也就是常说的音乐复课。在史论类的音乐教学中,学生脱离教师指导往往无法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以《基本乐理教程》为教材的基础乐理课为例,学生需要通过听觉分辨歌曲年代、国别、风格等,而教材内容仅仅局限在纸面知识上。尽管教师以口述的方式去讲解感知方法,但学生仍难以真正理解并运用。在如小提琴、钢琴或声乐等这类专业技能类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校准与音感引导,运用实际乐器或亲身演示来进行对应的动作示范和乐理练习,学生一旦脱离教师的指导,就很难确保演奏姿势正确。同时,声乐和器乐类课程最重要的就是音准和节奏,根据教学情况和课程内容,还经常需要配套相应的音乐资源,如音乐伴奏与节拍辅助等。学生在课后练习中也很难达到课上的教学效果。在这类互动性强的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面对面的教授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旦离开互动的教学场景,学生复课时传统教材便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学生形成“记忆反射”的有效度并不高。这就导致学生课后练习效果差、效率较低,甚至在错误的重复练习中起到反作用。同样,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目前的纸质教材也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因而借助数字技术并采用媒体融合的方式来出版全息化的音乐类高校教材正当其时。“2018年上半年,中国在线教育网民使用率达到21.40%,手机在线教育网民使用率达到18.10%,在线教育市场规模1890亿元,在线教育用户规模1.72亿人。”[1]“2019年,国民阅读习惯的改变,推动了整个图书市场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数字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随着5G商用牌照的发放,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数字阅读的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2]根据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国内有声阅读用户规模已达2.32亿人,占网民总体数量的28.9%。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我国未成年人听书率22.7%,成年人听书率22.8%[1]。数字传播时代所具有的多媒体和超链接拓展特性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音乐教材在教学中的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四全媒体”中的全息媒体,正是全息化音乐教材的理念基础。全息媒体指传播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万物皆媒的时代到来,视频、图文、AR等给用户提供精准、立体的阅读和观看体验。而全息化音乐教材就是通过全数字化流程、全息化制作、跨媒体合作等融媒体路径出版的全新音乐教材。它针对当下音乐教材普遍存在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发行方式单一固定、无法与时俱进,缺乏直观性、互动性、重复性等诸多现实问题进行改进。全息化音乐教材帮助学生摆脱课堂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学习的资源体系,为学生提供音乐知识的整合、复现和应用的渠道。全息化高校音乐教材的变革与发展所解决的是从音乐传统教学体系向数字化教学体系转型的问题,是一个从分裂单一的教学场景向系统立体化教学场景转变的过程,能够进一步完善高等音乐教育的配套体系,构建更立体化、数字化的音乐学习环境,适应数字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需求,促进高校音乐教材的出版产业升级,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优化提供支持。   二、融媒体出版:教材数字出版的态势与藩篱
  出版与教育行业都在为适应数字时代新需求而进行新的变革,并在变革中互促发展。国家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深入推进数字教育发展,对于出版数字化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文件,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入融合。以数字资源内容制作为基础,全息化传播为手段的融媒体出版传播形态是顺应现代多媒体环境下受众信息获取数字化和传播技术发展的内在需求而生。在媒体融合的大势下,针对目前音乐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各大出版社对出版全息化艺术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探索,但总的来说,在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并无实质性的突破。这些尝试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改进官网教育资料平台。比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开设了中小学课程的网上音乐学习圈,其中音乐图书馆资源库中集合了音乐百科、乐谱、音像、教学资源、期刊和纸书配套资源等;在音乐学苑部分,下设了张世祥小提琴课程、钢琴教学大师班和钢琴红封面课程三大板块。网站提供线上小提琴教学资料,虽说可以连接到教师账号进行学习交流,但线上客服购买并不常态化,稳定性不足,常常连接失败无法购买。且笔者观察到该音乐教材购买次数未超过个位数,基本没有形成有效市场。二是运用云计算搭建官方软件平台。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云课堂-智慧职教”APP,其在普通专业部分涉及较为全面,但音乐专业部分只有少量中小学资源,主要是课程PPT与一些成品音频资料,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和教师讲解,只适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授课辅助。三是通过线上消费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比如,上海音乐出版社开通了传统纸质图书和音像制品的线上售卖平台,通过与天猫平台合作销售图书的方式扩展销售渠道;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配套有音频课程,买书免费赠送,如“中华经典诵读”丛书,配有吟诵示范录音。从当前音乐类教材的形态来看,出版社在媒体融合转型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离开以纸质图书为核心的传统出版模式,其实质还是纸质图书的网络化,而不是媒体融合下的数字出版。
  出版全息化教材所体现的是数字化出版的理念和方式,需要传统出版的把关模式与互联网传播体系深度结合,形成媒体融合下的融媒体出版体系。这一体系所依托的是内容生产、传播方式、接受效果和阅读习惯的数字化完整生态,而不仅是纸媒出版体系与数字化出版体系的迭代发展。数字传播生态的逐步发展,以及教材需求和使用方式的转变是融媒体出版体系构建的动态因素。全息化教材的出版可视为数字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数字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作为教育工作重要配套产业的教材出版也应该顺势而为,以媒体融合下的数字教材出版为切入点,完成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出版社不仅要了解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特征,关注高校中已经出现的视频互动、直播教学、音频短视频辅助等数字化教学方式,还需要适应普遍的数字移动接受习惯以及成熟的知识付费环境的不断发展,构建能够提升教学效率的数字化教材融媒体出版体系。运用融媒体进行全息化教材的出版既是出版行业数字时代的转型之路,也是教材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升级之路。
  (一)融媒体出版态势快速形成
  随着数字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数字技术的逐渐成熟,数字教育联动平台的搭建、教育的数字化内容制作、教材的数字化出版与移动出版等成为教材出版的热门探索领域。这些领域的探索均要依托媒体融合机制体系的最终成熟。在消费者阅读习惯逐渐向移动化、全息化和全程化转变的大趋势下,教材融媒体出版态势已然快速形成。
  1.数字移动接收习惯
  与传统书报刊数字化收入占比增幅呈下降态势不同,移动出版收入连续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2019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在数字出版年度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0.9%,相较于2018年的1.03%、2017年的1.17%和2016年的1.54%来说,处于持续下降态势。2019年,移动出版收入规模为2314.82亿元,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为2010亿元,网络动漫收入规模为171亿元,三者占数字出版收入规模的比例为45.50%,高于2018年的42.23%。移动出版在数字出版领域的主力军地位稳固。”[3]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模式从发散转变为网状,受众角色从被动转变为互动,信息形态从电子化转变为全息化,接收终端从静态转变为动态。随着传播生态的变化,课堂教学也呈现“全程教学”“全效教学”的趋势。当前,高校的音乐课堂不再简单区分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两个阶段,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借助移动互联设备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图像”把控也更为精准,不再局限于课堂见面才能了解学习情况,通过社交软件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是否关注,是否下载学习,课后练习是否精准。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个高校通过微信、腾讯会议和互联网直播平台进行线上授课,更多的师生将教学平台从线下转向了线上,通过视频互联和录制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不同时段更灵活的线上交流。知识付费类的线上教育也层出不穷,如中国慕课、考虫线上辅导机构、中公辅导机构等。以线上支付、在线直播授课、无限回放复习的方式开设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授的地域限制与时间限制,也更适应现代受众的学习需求。用手机下载音乐资源或购买网课进行课后学习已成为当前高校音乐类专业的学生的接收习惯。数字移动接收习惯带来了音乐教学课堂时空的全程化、教学信息的全息化和学习接收的全效化。与之相对应的传统纸质教材亟须适应多元化的全息媒体发展趋势,形成集成化和平台化的数字教材传播形态。
  2.知识付费环境
  融媒体出版需要成熟的知识付费环境提供支持。“喜马拉雅、得到等知识付费平台的头部企业格局已经趋于稳定,以知识音頻为主要形态的知识付费已更加广泛地触达手机、智能音箱、车载网等多元化的终端载体和生活消费场景。在用户规模方面,2019年用户加速向头部企业高度聚集,知识付费行业的马太效应日益加剧。”[3]“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尤其是疫情期间,得到平台上线的免费专区课程领取人数超45万;喜马拉雅平台助力‘停课不停学’,推出针对儿童、学生的免费教学资源,亲子儿童类内容日均播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28%。”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由内容方提供内容再通过孵化、运营机构呈现于在线知识付费平台并借助一定的传播渠道抵达用户群体的全过程已基本定型。到2020年,我国的知识付费产业链发展已日趋完善,各个产业链上的公司也不断做大做强,知识付费环境逐渐成熟。   3.出版业媒体融合趋势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信息传播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技术变革带来的受众接受习惯正深刻地影响传统媒体的生产内容体系并推动其进行数字生态下的演化。2017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继2014年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后,再次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推动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转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目前,媒体融合已从“媒体+互联网”的部分融合向组织机构的深入融合转变。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了数字出版相关业务专属公司;人民出版社在内部机构设立融媒分社。融媒体出版以及全息化的融媒体出版物正是出版业在媒体融合趋势中发展的具体体现。人民出版社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多种方式出版,除单行本外,还有配插了相关视频二维码、图示图表的《政府工作报告(2020)·视频图文版》,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的电子书、有声书等融媒体出版物,并在多家网络平台发布,供读者免费阅读。
  (二)融媒体出版全息化教材面临的藩篱
  当前,教材的特殊性让以内容提供见长的出版社成为融媒体出版当仁不让的主体。“它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垂直性,体现在高水准的作者资源、专业垂直领域的内容(版权)资源、专业的内容编辑资源和精准的读者资源以及较高的品牌认知度等全链条上。”[4]全息化高校音乐教材的出版无论是对数字教育,还是对出版行业都是一次发展的变革,需要在出版理念、发行内容、组织机构、产品形态和盈利方式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性创新和数字化改造。但作为致力于知识内容深耕和专业领域研究的传统教材出版社,在教材全息化的实践中碰到了如何深化媒体融合、如何适应数字化传播生态发展等问题的阻碍。
  一是市场理念需要更新。图书经过长期的发展一度成为文化意识的象征符号,但对于大多数图书消费者来说,图书最核心的功能价值是里面的符号意义和思想观点,阅读过程的感受和审美收藏只是次要价值。这一点在教材市场体现得尤其明显。另一方面,从出版产业的发展来看,出版产业不断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图书消费成本的降低。当前,出版行业内容数字化的内生动力不足,存在“为媒体融合而数字化”,而不是“为市场需求而数字化”的认识误区,成为深入推进融媒体出版的理念障碍。事实上,高校教材类图书的大多数消费者更为注重书籍的功能性和性价比。纸质书籍性价比低、便携性差、二次利用困难等现实问题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愿意选择电子书、有声读物等低成本且方便快捷的知识获取方式。为此,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营销活动中,出版社必须根据消费者对不同书籍使用场景的实际需求更新市场理念,做出针对性的供给转变,从而激发出版企业融媒体出版的内生动力。
  二是生产模式需要革新。围绕纸质图书生产构建的出版模式与数字图书的消费侧难以衔接与兼容,是融媒体出版尚未实现产销一体化良性循环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是,传统出版社中的劳动力、生产工具、管理流程等生产要素难以适应数字化图书的生产要求。而未能实现全生产链的生产数字化改造是融媒体出版不能深入的重要原因。这种依附于传统出版模式之上的数字化改进型模式,在需求端尚未全面推广数字化接收的前提下可以视为融媒体出版的过渡阶段,但就如同该信息部在出版机构的价值份额和地位来看,改进型模式对传统出版的生产结构来说增加了运营流程和成本。当下,数字出版物的出版流程只是纸质出版物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后置延伸”或者是“脱钩的数字化延伸”[5]。随着数字化接收程度的不断加深,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生产模式才是未来的方向。
  三是盈利方式需要创新。如何创新构建数字时代的盈利模式是实现融媒体出版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一些传统出版社也通过与Kindle、掌阅、喜马拉雅、得到等第三方应用平台合作或自建APP销售平台的方式进行盈利方式创新的初步实践,但总体来看一时还难以摆脱传统的销售思路,处于尝试铺垫阶段,其中也很少涉及教材,多是知识读物或名著类图书。另外,一些出版社还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小程序,集图书售卖、电子书售卖、课程讲座赠送以及公益课堂为一体,但很多模块并未完善充实,存在受众少、效果差、内容缺乏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教材需求端的高校推进“数字课堂”“智慧课堂”等数字化教育生态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实现全息化数字教材的全产业链闭环还有不小的困难。
  融媒体出版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图书出版和数字化全生态链的最终形成,以及出版机构与数字传播方式的一体化融合程度。出版内容的数字化是融媒体出版的前提;出版社能否采取数字化的出版方式与流程是融媒体出版的生产基础;实现数字传播下的多元化盈利模式突破是融媒体出版的动力保证。
  三、一体化融合:全息化教材的融媒体出版路径
  融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不同在于即时交互的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传播形态的不同:建设一个直接服务市场个性化需求的产销一体化共享平台成为可能。出版与市场的个性化服务融合;出版与教育的平台化融合;出版生产体系的一体化融合共同构成了教材融媒体出版的多元化盈利格局。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传统主流媒体如何进一步提升内容生产一体化程度和实现传播体系基本资源的数字化是深化媒体融合的重要方向。
  (一)服务性:与数字教育改革相衔接,提升市场服务效率
  全息化教材的使用是出版主体与用户在数字环境下深度互动连接的产物。融媒体出版的意义之一就是在数字传播生态下加快需求方与生产方的信息对接,进行个性化出版。与中小学制定统一教材的模式不同,高等教育教材市场带有更强的个性化特征,任课教师或教研室有较大的教材选择权。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更利于出版社更新市场服务理念,采用与高校数字课堂建设相融合发展的模式,提高出版社与教材市场的对接效率,改变先生产后销售的传统产销模式,更好地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当前,教育部大力推动的“智慧课堂”“数字课堂”高校数字化建设即是这一需求的重要体现。从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来看,全息化教材可以实现服务教学全过程的理念。“对于拓展知识面的内容,读者希望快速了解、深入分析、轻松学习,音频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比如前沿类图书,读者只是希望快速了解新观点、新概念,1小时讲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樊登读书会就是采用1小时讲1本书的方式,帮助大家學习新知。”[6]这类模式可以运用到音乐鉴赏类、史论类教学中去,通过全息化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快速地接受。出版社通过建设互联网数据资源库与数字课堂对接可以拓展音乐教学的鉴赏资源,让教材消费不再是一次性消费,而成为持续消费的内容平台。对技能训练类教材,除了基本的纸质乐谱,出版社可以扩展提供在移动互联设备使用的数字化音频、视频资源,如图表线谱、作者讲解、案例视频、动作示范和智能陪练等,让教材更具渗透性、互动性。其中,诸如“视唱练耳”这类教材中可加入数字智能化课后练习,提供线上智能答题系统,进而解决课后专业技能训练缺乏对照、准确性低等问题。另外,出版社也可以根据师生教学的不同场景需求采用更灵活和多样化的教材使用方式,如为方便老师备课、学生回课,分时段、分章节、分阶段地对教材进行拆解售卖。融媒体出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将进一步解构图书形态,使其从独立线性的纸媒教材使用模式转变为碎片网状的数字化使用模式。   (二)一体化:革新出版体系,实现出版流程数字一体化
  出版社只有完善融媒体出版机构系统,实现生产流程的数字一体化,才能建立稳定的全息化教材出版基础。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托数字图书使用生态的建立和完善。出版社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只有紧紧把握市场脉搏,从每一个细分市场出发,才能突破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盈利模式创新的瓶颈,进而实现生产流程数字一体化的产业升级。相对于拥有更多试点资源、可以开展大型基础建设和长期布局的大型出版集团,大部分中小型出版社往往并没有大量的可投入资源。但数字生态的完善过程必然是一个以点到面的渐进过程,出版社要从各自擅长的细分市场出发,加强与细分市场的一体化融合,逐步进行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出版社的媒体融合改革首先需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和运营机制,深入研究数字时代图书消费的潜在需求变化。以高等音乐教育类图书市场为例,为顺应数字教育3.0的发展,包括艺术类院校在内的各高校近两年均在推进“智慧课堂”建设,建立了不少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室和教学场所,但由于缺乏教育内容提供商的支持,不少数字智能教室只是多媒体教室的智能升级版,参与建设的互联网公司或系统集成企业并不能切实解决教学资源对接的问题。而作为主要教材资源提供商的出版社鲜有深入参与其中,未能很好地提供配套服务。这与出版社仍以传统纸质教材出版为主不无关系。以智慧课堂为支点,构建起艺术教育的“四全媒体”传播格局,能够更好地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出版社可以针对这一细分市场,参与配套建设,将一次性的教材销售变为持续性的教学资源服务,进而推进生产流程的数字一体化改造,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实现自身融媒体出版的升级发展,以出版与服务对象的一体化融合带动内容选题、教材资源库、全息内容制作、编审和发行的出版流程数字一体化。
  (三)平台化:构建跨媒体合作的数字平台,实现盈利多元化
  平台化是融媒体出版营销的创新形态,有利于盈利向多元化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图书销售向流量化和功能多样化方向增加收益提供了新可能。“以低价换流量,以功能拓展获取收益”的方式是数字时代信息产品的主要营销策略之一。所谓平台化是教材出版单位进一步拓展自身在教育生态链中的角色定位和盈利方式,改变传统教材先出版、后售卖的销售模式,通过与教育机构进行数字平台共建和教育大数据库建设,获取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全息化数字教材收益;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获取下载流量收益;与新媒体平台合作获取内容授权收益等,让依托平臺的内容服务和基于流量的衍生业务拓展成为平台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长期性和互动性使其具有较高的教育资源延展性,一个熟练掌握艺术技能的大学生不仅是艺术学习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一个潜在的艺术教育消费者。作为教材提供方的出版机构在教育消费平台构建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出版社通过与教育机构共同构建教材的融媒体出版平台,不仅能够有效助力数字教育,而且可以立足于教育机构的数字合作平台进行媒体跨界合作,进一步强化与创作群体、新媒体传播群体和教育内容生产群体的合作,不断拓展新的盈利渠道,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兴技术的无缝对接,打通全息化内容的全媒体传播路径,推动更多的电子书、融媒书、音视频、动画影视、H5、VR、AR等全息化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多渠道触达师生。
  四、结语
  数字时代,教材图书内容正被逐步解构,并通过多样化和多媒体化的重构进行呈现。对于教材出版企业来说,媒体融合不仅是多媒体合作、网刊联动、常态化的融媒体运行,更是在数字消费需求拉动下纸质内容和载体的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出版体系与数字传播生态深度融合后所带来的变革。出版社只有构建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通路,以更开放的视野推动生产运营的数字化生态,从平台借用向出版功能整合,从合作机制建立到所有权融合的转变,才能构建全息化数字教材的融媒体出版平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数字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课题组.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报告[J].新阅读,2019(03):37-44.
  [2]《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报告》发布[J].新闻世界,2020(02):69.
  [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数字出版—2019—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20(11):20-25.
  [4]杨爱新.集成与扩散:知识付费时代大学出版再定位[J].出版广角,2018(12):39-42.
  [5]李婷,韩建民.从“相加”到“相融”:主题出版融媒体传播模式与路径创新.中国出版,2020(15):33-37.
  [6]华蕾.“知识付费”热潮下,经管出版产品多元化探索[N].新华书目报,2020-05-29.
其他文献
[摘要]媒体融合是现代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分析科技期刊数字化、集群化、平台化的融合发展路径,结合上海建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三本科技期刊的运营经验,从期刊矩阵、期刊内容、多重媒体互动融合和多元服务等方面,深入探讨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以期科技期刊全媒体格局的进一步构建。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实践探索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
期刊
[摘要]公众史学在学科意义上是研究公众历史书写及通俗传播的学问体系。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成熟,基于受众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借助新媒体技术,社会上关于公众史学内容的传播,一方面其逐渐形成一种以民间“说史”为主的传播方式,极易出现“历史”与“史实”剥离的现象,引起公众对史学正确认识的错位;另一方面,真正的公众史学的专业化传播则面临边缘化,其历史科普迎来挑战。  [关键词]公众史学;专业性;
期刊
[摘要]高考综合改革是新高考的指导方向。新高考中的英语学科在考试形式和命题指导思想上皆有变化,这些变化对英语教辅图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新高考的形势以及语言学习规律,英语教辅图书应在编写理念、思想内容和体例设计上做出改变。教辅图书编辑要从政治素养、学科专业水平、专业知识学习、基于市场的创新能力、数字化技术能力等方向不断提升。在新挑战和新机遇下,教辅图书编辑应以打造优质教辅为己任,发扬匠心精神,为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科技期刊正在稳步向前发展,但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困难重重。我国科技期刊要想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深刻把握好媒体融合的实质,努力探索和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数字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文章主要介绍了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转型升级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摘要]网络社交已成为青少年的主流社交方式,表情包作为一种特殊符号与网络语言,更容易受到青少年关注与青睐。表情包能够丰富网络文化、拓展交流场域,有利于青少年获得自我满足与认同,并推动文化和产业的发展;但若使用不当,也容易造成理解歧义、过度娱乐与阻碍思维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表情包,以表情包为楫,以网络社交为帆,搭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民族自
期刊
[摘要]目前,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普及,通过新媒体技术教学,高校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社会,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新媒体背景下,文章探讨高校引入新媒体教学的意义,并从不同角度分析高校新媒体教学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社会化影响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向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一种新手段、新技术。目前,新
期刊
[摘要]目前,国家图书馆迎来了智库建设的机遇,应及时梳理已有智库型服务产品,总结制作经验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产品的思路与对策。国家图书馆智库型服务产品包括信息专报、专题咨询产品、政务舆情、专题文献研究、专题数据库、数字化服务平台。未来,国家图书馆应开发多层面服务产品,创新和深化服务产品,强化沟通与联络,开发国家图书馆特色产品,明确专业化的品牌发展战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制作流程,完善产品管
期刊
[摘要]20世纪之前,西方哲学排斥身体,认为身体的主观性过强,不论是沉迷于享乐的身体,还是由身体所产生的认知,皆变幻多端,很难具有客观性。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似乎已经成为简单、廉价、可随手取用的工具,使用技术成为人的习惯。技术变得“隐身”,人们甚至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VR等技术的兴起更使得具象的身体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从作为感官的身体、作为隐喻和投射的身体,以及作为物质的身体三个进路为出
期刊
[摘要]文章以Frontiers出版集团系列期刊为例,分析其稿件质量控制、刊文策略和出版模式。Frontiers出版集团系列期刊采用开放获取出版、“独立式+交互式评审”、研究专题的组织形式独具创新。开放式组织、评审和刊发文稿,是Frontiers出版集团系列期刊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研究国际优秀学术期刊办刊的核心策略,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提供借
期刊
[摘要]出版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衡量一个编辑是否合格,不仅要看他的出版专业知识,还要看他的出版思维和编辑技能。案例讨论教学法能弥补远程继续教育这一教学方法的不足,实现交互性、提高实效性、改革应试性、强化针对性,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学员对出版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中实行案例讨论教学法,可取得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由浅入深式案例讨论教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以问题为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