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课标》所设计的诸多能力训练要点之一,但现在的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今人心广神枱的琅琅的读书声,这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还没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多读”的重要性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读、朗读技巧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式,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1】古人刘大櫆云: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现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2】
但走进现在的語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今人心广神枱的琅琅的读书声。师生理头于琐屑枯燥的理性剖析,读书而不开口,是中学生的通病。其实,学生多读课文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经,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指导学生多读课文。
首先,多读是学习语文的需要。通过读课文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结构和中心意思有深刻的理解。学生在预习阶段,参看注释,查阅字典,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要读书;在复习阶段,精读、整理笔记,巩固学过的知识要读书。总之,字要会认,词要会讲,句子要理解,都要读,至于篇章结构的分析,中心意思的归纳,更需要多读才弄得清楚。古人日:“读书百变,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多读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需要。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为此,教师要破除一个错误认识,就是只有教师自己讲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不能总是让学生坐着听,而必须让他们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而这些都离不开多读书。读书可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范读,个体读,小组读,全体读,分角色朗读,朗通比赛等。具体采用哪些方法,那要根据所学课文的体裁而定。如学戏剧时,我经常采用分角色朗读;学诗歌时我采用的是教师范读——个体读——全体读——朗通比赛的方法进行。学散文时我会先创设朗读情境,然后再让学生读。只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才会读出感情来。
再次,多读是培养学生精思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做到古人说的:“口而诵,心而惟”,【3】学生有了边读边思的能力,才能深刻理解文章。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生不能流利通畅地读书,当他读书时,往往只是一句句机械地读。读完之后,你问他,读的是什么意思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读的练习太少,读的能力太差,不能做到边读边思考。
第四,多读是初中学生年龄段的需要。即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养成使用语言良好习惯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处于记忆性好的年龄,让他们多读,把有些文章记忆下来,是大有好处的。按心理学记忆三个类型来分析,读的少,只能是接触性,浮现型的,多读熟读才能成为融化型的。只有是融化型的,才能把知识和技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词江的积累,语文结构组成的习惯,思绪与技巧的提高,驾驶语言能力的日趋完美都与反复阅读乃至背诵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五,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靠读靠吟诵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朗读的最终目标是叶圣陶先生所描述的:“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通。吟通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好语文必需多读课文,这是没有议异的。“多读课文”,并不只是多给时间学生读课文就行了,作为语文老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朗读课文。那么要朗读好一篇文章,教师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无论朗读什么体载的文章,都要深入钻研了文章,领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弄清了结构层次和语言风格,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才能正确地表达各段各句的内容,并在声音语气中自然流露出来,做到以情带声。列如,朗读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奔放的,朗读时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如果不了解这些,又怎能读好呢?
其次,要求学生坚持用普通话标准音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要读准字音,就必须要求学生认读生字,纠正方音,并能按义定音,读出音变。因此要学生勤查字典,注意定调,防止产生误读。为此,我每讲新课前都要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而预习的首要任务是“三读课文”,第一次朗读课文要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然后再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弄清楚字词的读音后,有感情地再读课文;最后围绕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有关问题。通过多读让学生逐渐理解课文的内容,以达到预习的目的。
再次,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我们朗读文章,往往是把一系列音节连接起来使用的。这样除了要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之外还要凭借句子中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来帮助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停顿、重音、快慢、升降、节奏等方面的朗读技巧。例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首诗时,我先把节奏划分规律的有关知识(现代诗, 通常每句可划分三、四个节拍, 每个节拍往往是一个词或词组。)和重音划分规律的知识(名词前面的定语,动词后面的补语要重读。用作比喻的词常常要重读。.普通的短句中,谓语常常重读。.根据语境,需强调的词需要重读)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知识,给诗歌划分节奏和重音。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朗读提示,让学生将自己划的节奏及重音与老师划的进行比较。然后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模仿教师读、个别读、整体读、朗读比赛、、、、、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达到掌握朗读技巧的目的。除此以外,还可以教学生在朗读材料上适当画一些符号要求他们反复朗读,熟能生巧。
只要我们教师能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熹《训学其观》
【2】 刘大櫆《论文偶记》
【3】 《三字经》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读、朗读技巧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式,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1】古人刘大櫆云: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现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2】
但走进现在的語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今人心广神枱的琅琅的读书声。师生理头于琐屑枯燥的理性剖析,读书而不开口,是中学生的通病。其实,学生多读课文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经,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指导学生多读课文。
首先,多读是学习语文的需要。通过读课文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结构和中心意思有深刻的理解。学生在预习阶段,参看注释,查阅字典,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要读书;在复习阶段,精读、整理笔记,巩固学过的知识要读书。总之,字要会认,词要会讲,句子要理解,都要读,至于篇章结构的分析,中心意思的归纳,更需要多读才弄得清楚。古人日:“读书百变,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多读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需要。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为此,教师要破除一个错误认识,就是只有教师自己讲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不能总是让学生坐着听,而必须让他们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而这些都离不开多读书。读书可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范读,个体读,小组读,全体读,分角色朗读,朗通比赛等。具体采用哪些方法,那要根据所学课文的体裁而定。如学戏剧时,我经常采用分角色朗读;学诗歌时我采用的是教师范读——个体读——全体读——朗通比赛的方法进行。学散文时我会先创设朗读情境,然后再让学生读。只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才会读出感情来。
再次,多读是培养学生精思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做到古人说的:“口而诵,心而惟”,【3】学生有了边读边思的能力,才能深刻理解文章。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学生不能流利通畅地读书,当他读书时,往往只是一句句机械地读。读完之后,你问他,读的是什么意思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读的练习太少,读的能力太差,不能做到边读边思考。
第四,多读是初中学生年龄段的需要。即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养成使用语言良好习惯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处于记忆性好的年龄,让他们多读,把有些文章记忆下来,是大有好处的。按心理学记忆三个类型来分析,读的少,只能是接触性,浮现型的,多读熟读才能成为融化型的。只有是融化型的,才能把知识和技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词江的积累,语文结构组成的习惯,思绪与技巧的提高,驾驶语言能力的日趋完美都与反复阅读乃至背诵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五,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靠读靠吟诵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朗读的最终目标是叶圣陶先生所描述的:“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通。吟通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好语文必需多读课文,这是没有议异的。“多读课文”,并不只是多给时间学生读课文就行了,作为语文老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朗读课文。那么要朗读好一篇文章,教师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无论朗读什么体载的文章,都要深入钻研了文章,领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弄清了结构层次和语言风格,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才能正确地表达各段各句的内容,并在声音语气中自然流露出来,做到以情带声。列如,朗读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奔放的,朗读时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如果不了解这些,又怎能读好呢?
其次,要求学生坚持用普通话标准音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要读准字音,就必须要求学生认读生字,纠正方音,并能按义定音,读出音变。因此要学生勤查字典,注意定调,防止产生误读。为此,我每讲新课前都要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而预习的首要任务是“三读课文”,第一次朗读课文要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然后再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弄清楚字词的读音后,有感情地再读课文;最后围绕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有关问题。通过多读让学生逐渐理解课文的内容,以达到预习的目的。
再次,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我们朗读文章,往往是把一系列音节连接起来使用的。这样除了要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之外还要凭借句子中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来帮助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停顿、重音、快慢、升降、节奏等方面的朗读技巧。例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首诗时,我先把节奏划分规律的有关知识(现代诗, 通常每句可划分三、四个节拍, 每个节拍往往是一个词或词组。)和重音划分规律的知识(名词前面的定语,动词后面的补语要重读。用作比喻的词常常要重读。.普通的短句中,谓语常常重读。.根据语境,需强调的词需要重读)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知识,给诗歌划分节奏和重音。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朗读提示,让学生将自己划的节奏及重音与老师划的进行比较。然后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模仿教师读、个别读、整体读、朗读比赛、、、、、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达到掌握朗读技巧的目的。除此以外,还可以教学生在朗读材料上适当画一些符号要求他们反复朗读,熟能生巧。
只要我们教师能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熹《训学其观》
【2】 刘大櫆《论文偶记》
【3】 《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