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性集聚: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现代经济内涵式增长的源泉,表现为在经济体的边际报酬不断递增的同时,要素流动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少数核心区域集聚。在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如何从集聚发展走向协调发展,这不仅是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破解效率与公平冲突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理论上亟需回答的两难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笔者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条件下,要素流入发达区域并形成经济集聚的同时,会对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三个方面的正效应:一是要素流入发达区域获得更高收益后对欠发达区域的反馈效应;二是要素流出后使未流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得以提升的效应;三是未流出要素为了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如果上述三大效应能够使欠发达区域获得比要素流动前更多的收益时,我们把这种经济集聚称之为“协调性集聚”。协调性集聚的实质是要素流动与集聚有利于欠发达区域要素收益率的提高,其促进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差异性,即欠发达区域在经济发展前提条件方面与发达区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可以使欠发达区域通过有别于发达区域的方式或途徑来达到发达区域所显示的那种发展水平或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过权衡取舍与优化匹配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往往使欠发达区域能够实现经济追赶。(2)非均衡性,即协调性集聚并不等于绝对均衡分布的集聚,不等于人口总量与GDP总量在区域间均衡分布的集聚,而是欠发达区域和发达区域在分工过程中通过各自的优势条件使其人均GDP水平趋同。(3)非同步性,即协调性集聚意味着不同区域的人均收入并非同时同步达到某个水平,而是经历一个先拉大差距再逐渐收敛的趋势,在集聚中实现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渐收敛或相等。
  由此可见,协调性集聚既能提高要素流入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也能够提高要素流出区域的劳动生产率。目前,虽然我国发展要素在大规模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并呈现进一步向超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但要素流动在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呈现出“协调性集聚”的趋势。要素流动后,欠发达地区低素质劳动力与发达地区高素质劳动力形成互补效应,会取得高于隐形失业期间的工资收入,高素质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利用优越的创新环境能获得更高的报酬,而以上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从需求侧激发了要素流出区域的市场潜能。比如打工者把收入带回来消费,一些年轻人虽然读完大学不愿意返乡,但到了适婚年龄会选择在家乡买房等等。
  从要素流入的发达区域来看,发达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一方面将大量重工业企业迁移到中西部,出现了资本要素流出和实体经济集聚规模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高质量劳动力的流入和研发人才集聚形成的创新效应,使这一区域的产业迈向更高层次,经济集聚趋向于虚拟集聚;从要素流出的欠发达区域来看,一方面要素反馈机制和要素边际生产力提高形成的需求规模的扩大会引致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由于资本要素的流入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使这一区域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趋向于实体经济集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因此,有别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政府主导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时代我国市场主导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含义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对发达的要素流入区域来说,要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以适应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虚拟经济集聚的需要。第一,要强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数据连接,推动生产和消费的线上线下高度融合,使产业在网络化发展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第二,要积极探索企业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使产品在智能化制造中不断降低知识和技术的空间溢出成本。第三,要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绿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协同,增强城市自我净化与自我修复功力,以适应创新要素不断集聚的需要。第四,要深化教育、文化、医疗、养老以及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的改革,给予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平等待遇,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富创造力和竞争力。
  对欠发达的要素流出区域来说,要建立健全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以适应要素收益率和回报率不断提高和实体经济集聚的需要。第一,要完善西部边疆、西南边疆以及西北内陆等落后区域的开放政策,促进区域内、区际和国际三重市场同时开放,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未流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和收益率。第二,要以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提升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与智能化水平,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转移。第三,要有效推进土地开发指标的跨区域交易,扩大土地要素经营规模,使落后地区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要积极探索户籍、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有效途径,鼓励劳动要素自由流动和跨区域流动,提高劳动要素的收益率和回报率。
其他文献
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以引进吸收、规模效应为主的中级发展阶段,正在进入以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为主的自立自强阶段,一流人才是原始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延攬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但是要做到却绝非易事,存在不少阻力因素。笔者的研究表明,阻碍中国科技
来自《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表明,与工业革命前相比,目前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将近1摄氏度。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可能比工业革命前高出2摄氏度,也有研究认为可能会高出4-5摄氏度。这将对整个地球的生存环境造成冲击,例如加速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疾病传播风险等,也会给经济、社会造成损害。不过,社会各界对于这个损害到底有多严重,还存在一些分歧,进而对是否应该为碳中和付出短期的经济代价存在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爆发的复杂情形。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突发事件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化风险的有效治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子孙后代的福祉造化而努力奋斗。一、构建人类命
一、如何继续深入推动未来的改革开放大业  如何深入推进未来的改革开放,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方向,在实践中取得切实的效果?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时的情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战斗号角,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改革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还不是十分清楚。那么如何确定改革开放的目标呢?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
笔者在《略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一文中在这方面做过系统分析,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思想来源和客观依据,以及重大意义三个部分。  依据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进一步指出,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宣传,推进这方面的实践。  当前国际形势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这是二战后发生的一次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疫情。这次疫情充分证明:作为人类生活的最重
2020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后,党中央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由既往“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转向“以内为主、内外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是疫情叠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下中国应对国际不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将对经济、社会、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重大影响,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虽然中国碳排放的增速已出现拐点,且人均碳排放低于美国和欧盟、单位GDP碳排放也呈下降趋势,但中国碳排放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较大,且呈上升趋势。据201
期刊
一、未来5-3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未来5到3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经济改革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
一、新比较经济学  我研究转轨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很多人喜欢强调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中国确实有特殊的问题,特殊的事情,特殊的约束。但倘若我们把眼界放宽一些,不仅看中国,也看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时还看历史,就会发现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和其他国家和地区非常相似,并不那么特殊,比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金融市场问题、劳动力问题、腐败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很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经济逐步向常态化回归,不平衡带来挑战  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持续复苏态势。进入二季度,受基数较快抬升影响,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速高位回落,但环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速仍处在合理区间。总体判断,我国经济正在从快速复苏向常态化回归过程中。同时,要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常态化进程。当前,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基数效应减弱、订单逆向回流和宏观政策边际调整,经济增速将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