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赋能内容,打造融媒体平台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sh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文摘期刊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总结了《读者》杂志加快创新融合、促进期刊转型升级的措施,指出强化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传统期刊内容生产的双轮驱动,是文摘期刊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文摘期刊要构建融媒体盈利模式,加快融合出版步伐,创新发展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内容为根本,构建多元开放的出版生态体系。
  【关  键  词】《读者》;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李霞,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7.013
  传统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已走过多年的历程,历经网刊互动、网络期刊、移动平台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文、图、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的媒介形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未来是以传统期刊为本位、新媒体为辅,还是以新媒介平台为本位、纸质载体为辅?若以前者为主,将面临读者流失、广告经营断崖式下滑的问题;若以后者为主,又存在内容生产机制转换和商业模式不清的难题。《读者》作为国内发行量位居前列的大众期刊,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传统纸媒的生存危机,正在尝试一条带有鲜明印记的轉型之路。
  一、融媒体时代,文摘期刊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读者阅读方式改变,阅读平台逐渐转移
  美国传播学家保罗·莱文森指出:“因特网把地球村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比喻。换言之,它把地球村从比喻变成了接近于现实的白描。”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内容呈现爆炸式增长,虽然良莠不齐,但毕竟丰富多彩。加之有些原本从事传统媒体的媒体人转战自媒体,使得互联网上原生的优质内容越来越多,吸引了众多的阅读者,这对纸质刊物的读者分流无疑是巨大的。
  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平台掌握了传播话语权,加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已经成为国民阅读的主要方式。读者的阅读趣味也发生了转变,浅阅读逐渐取代深阅读,碎片化、娱乐化阅读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把大众的注意力从纸张吸引到屏幕,在重塑大众阅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传统纸媒的生存危机。传统报刊读者正在不断流失,期刊发行量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
  2.编读关系彻底改变
  在传统的编读关系里,编辑是内容供应方、文化输出者,是连接作者和读者双方互动的桥梁;读者是文化接受者和内容受众。在这种关系中,编辑和读者的沟通途径、平台不通畅,互动关系弱,频次低,渠道单一,周期长,是一种间接沟通。而新媒体环境下,编辑和读者的身份渐趋平等,可通过微信、微博、在线互动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无障碍沟通,从而使得编读双方沟通渠道多元化,沟通效果立竿见影,这对纸质阅读类产品的影响是深远的。
  3.广告商基本完成从纸质媒介向互联网新媒介转场
  纸媒陷入困境的一个直接表现是广告呈断崖式下滑。在互联网媒介时代,纸媒广告的到达率与销售转化率明显成为硬伤,广告商更青睐形式多样、可交互和可进行精准营销的新媒体广告。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纸媒原有的传播中心地位与内容生产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纸质载体纷纷转向新媒体客户端,纸媒广告急剧下滑。
  从《读者》近年来的广告市场来看,受经济形势影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广告投放主体由于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对成本控制越来越严,宣传经费预算越来越紧,对其所投广告的性价比与转化率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纸媒广告份额大幅下滑。如戴尔、惠普、步步高等都曾经是《读者》长期合作的广告商,现在这些企业对纸媒广告的投放基本为零。相比单靠广告收入的高端原创刊物而言,文摘类期刊在纸媒衰退的浪潮中日子相对好过。原因在于,文摘类期刊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发行,在广告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发行收入已成为文摘期刊的“救命稻草”。
  4.零售终端走向消失
  以报刊亭为代表的零售终端曾经遍布全国各个城市,是报刊销售的主战场。随着各大城市大规模城建及建设文明城市的需求,报刊亭成为影响市容市貌的“牛皮癣”,已在多座城市消失。旧的终端消失,而新的终端未能跟进,导致报刊社的产品无处可卖、消费者想要的产品无处可买的现象,对期刊销量影响甚大。
  消费者对纸媒的购买欲望和需求持续减退,使零售业务生存岌岌可危。加上疫情影响,原本脆弱不堪的零售市场更是雪上加霜,规模较小的渠道、终端被迫选择转型,民众除了正常的生活必需品,其余的产品都尽量暂缓购买。阅读群体对纸媒需求的降低加速了渠道、终端的萎缩,而渠道、终端的萎缩一定程度又降低了阅读群体对纸质媒体的依赖,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行业市场持续低迷。
  由此可见,文摘期刊想要走出困局,走融媒体之路势在必行。出版融合从概念上讲,是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目前,数字出版已经形成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络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新形态,由此可见,出版融合并不完全是数字出版,而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整合。
  二、加快创新融合,促进文摘期刊转型升级
  读者出版传媒作为上市企业,对媒体融合创新有着敏锐的市场意识。近年来,除优化传统业务外,《读者》不断加大媒体融合力度,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内容资源数据库、数字内容传播和读者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项目建设,初步构建了杂志在线阅读、微信营销、文字与影像结合的有声读物出版等,以及集文字、音视频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平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综合知识服务,通过技术赋能内容,打造融媒体平台,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加快推进优质内容资源数字化
  数字时代,《读者》借助40年积累的美誉度积极探索、实践,寻找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最佳契合点,围绕数字资源建设开展多元化业务转型。
  (1)搭建全媒体平台,覆盖千万以上用户
  2019年4月,《读者》入驻“学习强国”平台,创设了“每日一读”专栏,并开设《读者》强国号。2021年8月,《读者》强国号订阅人数突破4030万,“每日一读”专栏累计阅读量达8474万,单篇最高累计阅读量达979万; 《读者》微信公众号订阅人数已近700万,年累计阅读量超2亿; 《读者》喜马拉雅频道订户数达550万,音频累计播放量9.6亿次; 《读者》官方抖音号粉丝突破了50万。这些数字体现了读者杂志社积极转型的成果,让《读者》品牌在融媒体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2)打造“读者蜂巢”
  “读者蜂巢”APP不仅建设了一个《读者》杂志数字化阅读、内容发布、用户阅读/购买/分享平台,打造了基础闭环粉丝经济运营平台,还实现了以运营推广、社群与社交、用户成长、PGC与UGC为主的功能,将数字阅读、音视频课程、专栏、访谈、图书、社交和文化活动集中于移动应用中,让用户可以更便捷地感受《读者》提供的数字阅读内容与服务,基于用户兴趣参与在线社区社交,吸引用户长期留存与成长。
  《读者》杂志发行40年,影响用户群体达上亿人,目前留存在《读者》数字阅读平台的活跃用户有几千万。平台推广的目标用户以《读者》杂志的用户为主,年龄层覆盖老年、中年和青少年;地域范围跨度广,从城乡到海外;用户职业阶层覆盖面较广。《读者》数字阅读推广平台的内容包含《读者》杂志40年来的数字内容、读者自制的听书音频300余种、有声杂志数千讲、自制视频以及优质的用户投稿等。同时,平台还引入外部内容资源,遴选优质课程作为平台的推广对象。
  事实证明,“读者蜂巢”APP和“读者蜂巢”WAP端是通过技术手段助力传统媒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模式,符合企业、社会和市场需求,以内容带动精准社群服务和文化知识服务,是《读者》品牌在融媒体时代进行数字阅读技术平台建设的一个创新探索。
  (3)推出“读者+”小程序
  读者杂志社基于微信平台,以“为你甄选一段有益有味的时光”为体验目的,推出了一款以《读者》杂志电子期刊为核心的全新内容版权生产和销售生态体系——“读者+”小程序(以下简称“读者+”)。“读者+”自2020年9月30日正式上线到2021年6月底,已吸引注册用户8.3万人,平均每月新增注册用户逾9000人,总付费会员超1600人。“读者+”进一步挖掘会员对优质内容的潜在需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图文、音频、视频、直播甚至商城等更加立体的表现形式为受众打造一个以《读者》杂志内容为主体的综合阅读服务体系,吸引传统出版物受众的回归。
  “读者+”以“内容为王”为核心思想,高举知识有价、付费阅读的大旗,开创了传统线下期刊订阅(线下渠道销售)向数字期刊会员阅读(线上会员经济)转型的先河;摒弃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依托读者品牌影响力,携手国内百种名刊大刊,以“聚知识力量,建服务平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数字化未来”为核心价值观,主张以数字化重塑期刊价值链,让优质内容的创造者与使用者成为最大受益者,打造融媒体平台,致力于期刊共赢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讀者》电子杂志及其相关产品在互联网上对用户的触达率在400万人次以上。在“2019中国人文大众期刊国内数字阅读影响力TOP100”中,《读者》的总阅读量高居榜首。TOP100相关数据反映了中文期刊数字传播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对期刊的内容制作、品牌塑造、传播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4)建设“读者·新语文”教育平台
  读者出版集团的多元化转型发展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纸媒价值的深挖,也体现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精耕。如转化《读者》品牌优质阅读写作资源,集名师微课发布、在线教育辅导、线下语文讲堂等内容于一体的“读者·新语文”中小学阅读与写作教育平台上线后,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2020年12月,“读者·新语文”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计划。
  2021年8月21日,集中展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与媒体融合发展转型成果的综合性场馆——读者数字阅读中心建成。该馆兼具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产品陈列展示、数字阅读产品互动体验和融媒体产品研发三类功能,其设计理念和空间呈现风格充分体现了读者集团从内容提供商向阅读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思路。场馆分别设置了读者少儿剧场、数字互动走廊、融媒体产品体验区三个板块,在强化场馆陈列、展示功能的同时,积极打造阅读服务、产品体验和用户互动反馈的功能。
  2.做书香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读者出版集团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建设书香社会,是“读者人”一以贯之的追寻。近几年,读者出版集团探索完善并持续推进“点·线·端+全民阅读”的“读者方案”。在推动“点”的升级上,《读者》着眼打造文化消费新业态和综合型阅读服务平台,组织实施新华书店改造升级工程,迈出了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在推进“线”的扩张上,《读者》加快建设“读者小站”,目前已建成的各地读者小站,累计接待读者近20万人次,举办主题阅读活动、文化分享活动200多场。在加强“端”的布局上,《读者》初步形成了机关模式、县域模式、企业模式、学校模式、乡村模式等整体解决方案,持续深入推进“读者·中国阅读行动”全民阅读工程,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百余场,为倡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氛围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力促进了书香社会建设[1]。   3.在融合创新中体现人文关怀[2]
  《读者》创刊伊始,就确立了“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将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优秀文化、人文关怀为主调,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读者,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追求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准,形成了清新、隽永、优雅的风格,赢得了海内外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喜爱。40年来,《读者》始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保持办刊宗旨不变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办刊思路,使内容更好地适应受众的阅读需求。在坚守精神内核不变的同时,不断扩大外延,走不断适度微调的创新之路,是《读者》一直秉持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读者杂志社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凝心聚力、以文化人、培元明德的责任担当,利用《读者》杂志以故事感染人、以故事激励人、以故事温暖人的优势,展现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讲述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毫不动摇的定力弘扬主旋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个时代的作品,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维系,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未来,《读者》杂志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施“读者”品牌战略,创新探索实践,推动多元融合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让《读者》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时代潮流下焕发全新光彩。
  三、文摘期刊融媒体发展的思考及展望
  融媒体时代,一个品牌的生命力需要多种表现形式。如何最大化利用品牌资源,丰富品牌内容,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是所有文摘期刊都应该关注的共同课题。新媒体作为信息、知识和思想传播的先进平台,其助力文化发展的势头已日益凸显:传播空间快速广泛,传播方式多元化,大数据分析精准便捷。因此,文摘期刊不能止步于纸质媒体,而应尽快熟悉新媒体内容的传播规律,并借助新媒体,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积累和品牌优势,加强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优化纸质期刊的内容生产。因此,强化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传统期刊内容生产的双轮驱动,将是未来期刊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
  1.实现差异化服务
  线上平台的内容与线下纸媒的内容要有差异,不是说毫无关联,而是要有强烈的关联机制。比如,《读者》纸质杂志一上市,读者微信公众号和读者读书会公众号就立刻开启联动,不但展示文章内容,还抛出与部分文章相关联的话题,吸引广大读者参与互动,这样新媒体平台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读者在微信、微博、读者读书会上留下的行为数据,也会为刊社分析、细化目标读者,迎合读者需求提供可靠的信息及差异化服务提供保证。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杂志的销量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建立期刊与读者的有效连接
  长久以来,对于“读者是谁,读者在哪里,读者在干什么,他们喜欢什么内容”,刊社的认知是模糊的,了解是有限的。尤其是像《读者》这样发行量大、受众广的大众类刊物 ,要想准确了解读者更是困难。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读者信息的获取也变得触手可及。只要读者打开微信公众号,或者扫一扫二维码,或者登录APP,他们的信息立刻就会被平台所获取,进而被刊社所掌握。平台通过读者信息分析读者特征,可以实现有的放矢,精准推送,有效传播,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现在,通过网上订阅《读者》杂志的客户逐年增长,这就为《读者》精准了解读者群的情况提供了更多依据。
  3.便捷订阅,轻松阅读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消费,掌握读者信息的目的就是引发读者消费,从而实现变现。文摘期刊要充分运用搭建起来的互联网平台,迎合消费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而移动互联网引发的消费行为脱离传统消费模式,其优点在于直接、高效、快捷、简单。这四点中,对读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简单。阅读要轻松,订阅要便捷,支付要快捷,获取路径要简单,平台建设要高效。
  《读者》杂志为了适应当今受众碎片化阅读的大趋势,不断对内容进行微调,刊登了大量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的美文,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收获了满满的精神食粮。除了轻松阅读,《读者》还在订阅便捷上下功夫。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杂志的购买渠道也日益多元化,既可以到邮局征订,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读者天猫旗舰店及《读者》官方抖音号上订阅,还可以在读者蜂巢和“读者+”小程序里实现快速订阅,最终达到足不出户,便可人手一册。所以,只有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提供轻便快捷的服务产品,才能迅速盈利。当然,无论是服务、连接还是消费,三者都指向“内容为王”[3]。
  4.以内容创新為驱动,整合读者+资源
  文摘期刊内容方面的优势在于对内容的甄选与再创造,因此在发力新媒体时,与其将重心全部放在原创内容的自我生产上,不如发挥自身最强优势,着力甄选好内容,并将其推荐给真正的受众。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优质内容,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进而提升其付费意愿。
  《读者》以40年内容为基础,以多套《读者》文丛为范本,再次盘活所积累的优质内容,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内容进行再创作与再售卖。目前,《读者》与读者出版集团旗下各个出版社建立了深入联动合作,获取其出版物的电子版权,并在《读者》自有的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展示或售卖;与外部版权代理商(如龙源、超星、掌阅等)合作,通过端口对接的模式获取其优秀电子书的转授权,从而有步骤地进行优质内容扩充——从“好文推荐”入手,到“好书推荐”,再向“好物推荐”发展。未来,读者新媒体各个平台将实现联动互助的发展模式,“读者”也将从一本杂志的名称,变为“优质内容的甄选者”。
  5.优化融合出版业务流程
  融媒体时代,文摘期刊要践行“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的融合出版理念,就必须重构和优化编辑出版业务流程。《读者》全媒体未来的发展将以微博、微信、读书会为导流端,同时开发广告价值,打造以APP为基本平台、微信小程序配套支持的内容版权生产和销售体系;以知识升级为根本,以品牌为核心,提炼可独立销售的IP,按不同介质属性进行产品生产,同时以版权为内核形成收益。《读者》将借由全媒体产品生产,建设知识传播平台和知识服务生态,最终实现由内容提供商向综合知识服务商的转变,让不同需求的读者以更多元、更便利的方式,“打开”不同形态的《读者》,走进不同的《读者》,品味《读者》的多元内涵。
  四、结语
  2021年对“读者人”而言是浓墨重彩的一年,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202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创立70周年暨《读者》创刊40周年。70年来,读者出版集团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宗旨,在传承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0年来,《读者》杂志秉承办刊初心和使命担当,铸就了勇于探索、创造奇迹、高雅清新、历久不衰、老少皆宜、受众广泛的“读者现象”,成为甘肃的靓丽名片。当前,读者杂志社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面对严峻的挑战,但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不断进取,勇于迎接挑战,准确把握机遇,以创新求发展,就能在自身壮大发展的同时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永升. 打造精品力作 献礼建党百年[EB/OL]. (2021-07-08)[2021-08-08]. http://www. duzhepmc. com/2021/0708/1483. shtml.
  [2]赵紫来. 全媒体时代,《读者》靠什么留住读者?[EB/OL]. (2019-08-08)[2021-08-27]. https://kuaibao. qq. com/s/20190827A0NSYI00?refer=spider.
  [3]刘永坚,高为. 全媒体生态下的期刊融媒体盈利模式[J]. 中国期刊年鉴,2016(1):256-258.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一书系统梳理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脉络及内容方法,辩证分析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主张汲取传统教育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统语文教育智慧既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需要,也是古为今用、服务当下语文教育的需要,对教育出版亦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关 键 词】传统语文;教育智慧;文化传承  【作者单位】任雅玲,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王海峰,上海大学文
期刊
【摘 要】共享阅读的发展是全民阅读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城市共享阅读环境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特点,在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全民阅读的推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云南省书理图书馆倡导建立一种以书籍为基础的新型社交理念,打造充满书香气息的城市。  【关 键 词】共享阅读;书理图书馆;阅读推广;社交环境  【作者单位】许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罗永航,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中图分类号】G252.17 【
期刊
【摘 要】聂震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全民阅读践行者与推广者,其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取得了諸多成效。文章通过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聂震宁先生锐意进取的出版观及推己及人的阅读观出发,对其出版工作生涯、自我阅读体验、推广阅读认知、全民阅读研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想进行梳理,聚焦数字化出版与阅读的关系探究以及新时代全民阅读的发展路径,总结并提炼其关于深化推进新时代全民阅读的若干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全民阅读事业健康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为例,详细分析了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内容,探讨编制小学音乐教材的曲目选择、曲目比例问题。提出编写小学音乐教材应基于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提出的要求;从选材、曲目设置、单元主题设计等多个方面筛选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内容,确保音乐教材内音乐作品、特色曲目布设的合理性。  【关 键 词】小学;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王冬霓,南京师范大学。  
期刊
【摘 要】 童书出版尤其应重视儿童观,不了解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审美喜好、语言文字,做不好童书。其实,童书的核心是儿童性,即童书内容一定要契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语言文字特点,符合孩子的审美情感和趣味,让他们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并能产生愉悦的阅读体验。如果儿童本位缺失,做书的人心中没有儿童、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会在内容中体现儿童性,做出让孩子们喜欢读的好书。  【关 键 词】童书;出版
期刊
【摘 要】 在全民阅读政策的不断深入下,我国已经形成幼儿早期阅读相关政策引导的基本框架,并将对未来童书出版与儿童早期阅读的有机结合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展开研究,认为我国儿童早期阅读政策体现了对儿童为何阅读、阅读什么、如何阅读以及早期阅读发展的关键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基本框架规定。基于此,研究进一步提出我国儿童早期阅读相关政策应从指导思想、内容建设、出版方式和童书评价层面促进我国童
期刊
【摘 要】 高校出版社教材建设应坚守政治觉悟和行动自觉,以教材的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以学校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构建体系化的教材产品线,形成精品教材群;以一系列高质量的经典教材为基础,配套建设一系列的在线课程和线上数字资源,进而孵化精品课程团队,培育教学名师,实现名教材、名课程、名团队、名师的统一,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促进各学科各专业的发展,凸显学校的教学水平与实力。文章以北京体育大学出
期刊
【关 键 词】出版领域;著作权侵权;类型化;防范  【作者单位】苏玲玲,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4.024  一、从《美的哲学》侵权纠纷谈起  2020年5月29日前后,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声明“被侵权”事件引发热议,这一争议
期刊
【摘 要】 我国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技术嬗变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媒体融合发展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分化出不同特点,但大部分地方主流媒体的发展模式仍旧受限。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探索出的融通之路,即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观念变革、以采编流程互通推动内容生产重构、以传播平台建设推动全媒体传播、以平台特色定位推动本地内容深耕,能够为其他地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模式和经验借鉴。  【关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为例,分析教育类学术期刊如何基于刊物类别独特性,在刊物宣传和质量打磨上把握机遇,发挥特色的实践。提升政治站位,牢记教育使命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的一贯立场;关注内容逻辑,探讨热点话题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的时代特色。  【关 键 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特色栏目;专题栏目;创新  【作者单位】罗志佳,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