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讲述老院故事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studi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老院“粤东会馆”坐落在前门楼子东侧的西打磨厂街,为清末民初一批广东同乡兴建,也是肖复兴长大的地方,记载着他童年的秘密。
  2 老院是个迷你江湖,房客里有捏泥人的、炸油条的、做翻译的、搞工程的、拉提琴的、唱大戏的……各有各的传奇故事。
  3 毛子妈原是位舞女,在丈夫被抓去劳改后,与一家店铺的少掌柜相好。"文革"时,红卫兵逼迫她和少掌柜用皮带互相抽打。
  4老院邻里关系微妙,让肖复兴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人性复杂。他想写出住户之间的牵绊,写出集体的记忆,形成一种交响乐的效果。
  5 我们走进了肖复兴现在的家,书房很大,摆设有情趣又随意,从他的藏书、工艺品、绘画可以一探他的趣味。



  旧居无法挽救,只愿回忆长存
  在客厅里坐定,肖复兴给我们翻开两只素描本,上面的图画有黑白,有彩色,有人像,也有风景……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样式古朴的老房子,老街巷。
  他就是这样,在高楼里住再多年,也还是念念不忘北京的旧时风物。他写《蓝调城南》,说的是老京城的旧居、古寺、老街巷;写《八大胡同捌章》,讲的是一片烟花之地在历史中的命运升沉。肖复兴似乎要把一座正在消失的老城,在纸上重建起来。他最近的一次尝试,是《我们的老院》。这本书描绘的不是帝王将相,豪商大贾的住所,而是他自己成长的地方。
  所谓“老院”,并不是肖家的私宅,它大名叫“粤东会馆”,坐落在前门楼子东侧的西打磨厂街,为清末民初一批广东同乡出资兴建。肖复兴说,老院经过多少次易主,难以确知。只知道最后一任房东家道没落,把大院分成几个片区租给外来住客。1947年,肖复兴生在河南信阳,不久被帶来北京,父亲找到粤东会馆,租下了三间东厢房。就是在这里,肖复兴一住二十一年,直到去北大荒插队。
  肖复兴说,童年到青年,老院里的男男女女看着他一岁岁长大,他也看着这些“身世如乱云”的邻居们一年年老去。他性格的底色,就是在这座老院子中形成的,粤东会馆对他实在有不寻常的意义。而到如今,肖复兴几度重游旧地,却发现老院正一点点退却、收缩:多数旧屋都被拆去,代以全新的仿旧建筑,仅有原先东跨院几户人家还住在旧屋里,成为粤东会馆仅存的一点痕迹。
  肖复兴想为这些老房子的留存出点力,却苦于力量单薄。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我想,即使保护不了这些老街巷,老院子,起码可以保留这一份回忆。后代人可能看不到这条街和我们的院子,一切都已面目全非。但是他能看到我这本书,北京原来是什么样的,他有一份怀旧的依据。”
  大作家曾是淘气包
  满月的时候,肖复兴就到了北京,他的记忆是在老院中开始的。这套院子三进三出,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以布局、样式而言,同其他院子比并无太多新异之处。可那样贴近自然、活动自由的环境,在今日真是不多见了。而这样的环境,对孩子尤其宝贵。
  六十多年前,肖复兴还是个调皮捣蛋没正形的小男孩,说他以上房揭瓦为乐,丝毫不夸张。“我们那时候上房顶,四合院的房顶都是连在一起的。爬上去,沿着屋顶能跑遍整个院子,跟跑马走廊一样。在我们那个屋顶上,国庆节用来放礼花的大炮,我们都能看见。”而沿着房顶走到中院,可以看到三棵瘦瘦高高的大枣树,只要在房顶纵身一跃,就能攀上去。据说它们是清朝种下的,比院子年岁还长些。枣树结枣既多又甜,到了秋天,上树打枣就是肖复兴和同伴的一大乐事:“胆子大的能爬树尖上去,我们胆子小的,爬到树杈上也就完了,够点枣就下来。那些爬得高的,能把树上红枣都给抖下来。”说到这些,肖复兴哈哈大笑,也为现在的孩子感到遗憾:如今楼房林立,上房嬉戏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也不安全。
  各种恶作剧,少不了肖复兴的份儿。那个时候,厕所被修建在肖家老宅的南端,全院公用。厕所木门里带有插销,肖复兴和他的玩伴常在早上厕所最忙的时候,占住茅坑,从里面将门插好,把不停敲门的老大爷急得团团转。当年的坏小子们,还给这个“游戏”起了个学名:“憋老头儿”。
  不过,要说肖复兴在老院里只学了调皮捣蛋,那也是瞎话。老院是个迷你江湖,三教九流杂处。房客有捏泥人的,炸油条的,做翻译的,搞工程的,拉提琴的,唱大戏的……平日里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就是在大院里睡三年懒觉,也能让人长不少见识,更何况肖复兴在这里待了二十一年。
  大院里有个孩子,年龄比肖复兴大不了几岁,自称“老钟”。老钟天分很高,“样样都会,什么把式都拿得起,放得下”。起先爱好农艺,种蛇豆、种丝瓜。他还种了一墙爬山虎,从春长到秋,由绿而变红,是全院老小都喜欢的风景。后来,老钟弃耕从文,不摸锄头了,开始每天对着录音机朗诵小说《林海雪原》。老钟的声音可粗可细,变化无穷。小说里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幼他都能演,可说是神乎其技。肖复兴跟其他几个孩子觉得有趣,得空的时候常常跑到老钟家里,屏着呼吸,听老钟的忘情表演。慢慢地,肖复兴本人也迷上了朗诵。揣摩角色和声调,听自己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出来,成为那时肖复兴最大的快乐,甚至在上课时,他还走神想象读过的文字。肖复兴说,朗诵让他接触了一大堆诗歌和小说,对于文学的爱好,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这时候。
  除了老钟的这些把戏,肖复兴还看过跑堂老宋的毛笔字,教师老袁的水墨丹青,翻译员老孙收藏的各式鼻烟壶……他说,老院所以能汇集这些不同阶层,各有才能的人,是由于时代的巨手推动。这座院子一直是有人搬来有人走,“像煤层一样层层叠加”,逐渐构成了后来的居住格局。建国前住进老院的人,多半是在旧社会干过事。而建国以后,新的一批建设者大量涌入京城。这些人背景复杂,有些是普通农民、工人,有些却不是那么根正苗红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由于“历史问题”落魄了,在别处住不下去,只好来到这里。比如后院的老蒋,原本在江南做大地主,“土改”分了他家乡的田地,就来了北京。而那位在饭店干体力活,却写得一笔好字,让学校美术老师也自愧不如的老宋,曾是一名国民党上校。   出于政治考虑,老院很多住客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可这不意味着他们彼此不相熟悉。相反,哪一家出了什么事,在大院里总是瞒不住。这些所见所闻,就是肖复兴认识人情百态的教材。


肖复兴手绘之记忆中的粤东会馆


肖复兴手绘之老宅附近的东打磨厂胡同

  肖复兴没少见识人性的凉薄。《我们的老院》中有篇《槐花祭》,主人公毛子妈原是位舞女,她在丈夫被抓去劳改后,与一家店铺的少掌柜相好。“文革”期间,毛子妈被挂上“大破鞋”的牌子挨批斗。红卫兵逼迫她和少掌柜用皮带互相抽打,甚至小孩子也特意朝他们扔石子,羞辱他们。这一幕给肖复兴留下的印象难以抹去,一念及毛子妈生命中这些残酷的时刻,他的心情总是非常沉重。不过,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他也看在了眼里。“你家包饺子,我家做汤圆,都互相送,这是很常见的。谁家孩子有什么病,大家都帮忙抱着看病去,或者我今天出门,你帮我看着孩子。”没有政治运动席卷的时候,邻居们的确彼此惦念,互相关心。而那位饱经折磨的毛子妈,在七十年代末还专程回到大院,看望留在那里的街坊们。尽管这些人中,有不少曾对她落井下石。
  肖复兴说,他性格的底色就是在老院里形成的。照他归结,这底色就是五个字:“敏感而善良。”老院鱼龙混杂,人们既彼此戒备,又彼此关心。身处这样的环境,他老早就体会到人性的复杂远非“善”、“恶”两字所能概括。他相信人会做坏事,但善的那一面是不会磨灭的。
  三十五个故事,合奏一部交响乐
  上个世纪90年代,肖复兴就动念要写写粤东会馆,以文字延续这座老院的存在。《我们的老院》中,《槐花祭》就成篇于此时。但他不明白如何处理记忆中杂乱的材料,只好暂时搁笔。十三年前为写《蓝调城南》,肖复兴在前门一带来回奔走,碰着一些没搬走的老街坊,在聊天之中得到许多碰撞与启发,也知道了很多新故事。后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辑章德宁促他写一本书,这部“老院之书”的写作,就正式提上日程。


粤东会馆大门(左)和新建大院的正门(右)老院多数房屋都被拆毁,代以仿旧建筑。但有三家老住户不肯搬离,旧大门无法拆除。开发商只好在一旁另辟大门,作为新建筑群的入口


原粤东会馆大门

  肖复兴先为粤东会馆画了一张地图,并为主要的几户人家作了小传。这样一来,整个院子的故事就能心里有数,写作时不至忙乱。而多年来在老街坊中间来回跑,也着实攒下了不少素材。材料不是问题了,可是,怎样把院子里的故事“攒成个儿”,肖复兴还没想明白。他不希望写几篇“单摆浮搁”的纪实散文,随便凑成一本集子。那样写很简单,却不是他想要的。他说:“三十五个故事,应该像三十五首曲子一样,合在一起达成一种交响的效果。我曾经写过几篇就放下了,因为单篇看是好的,可它们之间没有联系,我希望它们连在一起,而不是断片的回忆。”为老院谱一部交响乐,写出老院住户共同的历史和集体的记忆,才是他的目的。
  肖复兴反复咀嚼材料,终于摸到了关窍所在。在老院里人们并非是彼此隔绝,他们的命运是互相交叠的。要把这本书写得好看,就要把人和人经历间交叉的部分,把他们的牵绊写出来,只要这些邻居之间有一点联系,就绝不放过。这样一来,书中所呈现的就不是个人的回忆,而是集体的。“在这样共有的空间,共时发生的时代背景中,人物的命运也就显现出相同之处。”
  他在散文中引入了小说的手法。一是对邻居的姓名做了加工,以照顾他们的隐私;二是抓住人物命运转折的节点,用设置悬念、描绘细节的方法展现他们的遭遇。他说,老院经历了建国初期、困难时期,再到“文革”和改革开放。在这些动荡的时段里,人的命运有相当剧烈的变化。但是,如果只看今日和昨日,我们好像无法察觉。只有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将这些动荡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才能展现命运的起伏。小说的手法,更适合表现这些东西。
  肖复兴告诉我们,他很希望年轻人能喜欢这本书,“我希望他们可以由此看到,上一辈人是怎么走过的,他们的命运和背后的历史是怎样的。这样的话,我相信他们对这个国家,这座老城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情和新的认知,这是很重要的。”


老院仅存的房屋破败不堪


粤东会馆旁新建的大院

  Q=《北京青年》周刊A=肖复兴
  Q:《我们的老院》写作过程中有哪些地方让你十分动情?
  A:时隔太久,发现很多人都不在了。比方《盖碗茶》里那一姐一弟,年岁其实跟我差不多。在我开始频繁回老院的时候,有次专程找到他们家,发现门上了锁。邻居告诉我,这户人家里的姐姐已经死了二三十年了。对这些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沒有。我们本来是一块长大的,他们应该跟我一样,有很好的生活前景,最起码是可以活着。但命运捉弄,让他们活得如此悲惨,甚至连活着都做不到。他们遭遇了“文革”,如果赶上好时代,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命运。   Q:大时代影响小环境的例子还有哪些?
  A:比如说我写的翻译员老孙,他种的倭瓜花被别户人家的鸡给吃了,吵得天翻地覆,这件事我原先就知道。只不过,后来我意识到那时正在“三年困难时期”。如果没有这个背景,大环境跟从前一样,为这些事其实不至于干起架来。
  所以,写的时候我有意把历史的空间,地理的空间还有人的心理空间放在一起,文章就很好写了。
  Q:大院生活塑造了你怎样的性格?
  A:我觉得在大院里,自己这种敏感而善良的性格开始形成了。我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同时又相信人还是向着善的,善的这一面是不可泯灭的。我写东西也很少写大恶,即便写到有人做坏事,笔触还是比较柔和的。
  Q:大杂院里走出来的人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A:刚刚说的我身上的特点,我觉得他们都有,只是职业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就是对人的认识不会那么单一,他们自身也是非常复杂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身上善良的一面是不可泯灭的。他们很多人生活过得很悲惨,但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内心有单纯美好的一面。
  Q:老院有哪些事物你记得很清楚,现在却没有了?
  A:那个时候用自来水需要去公共水房。冬天露天水管特别容易冻到,在水房里接水就比较方便,洗菜、洗衣服、淘米都在水房。这个公共空间,现在应该是没有了。
  还有就是我们大门里头是一个大走廊,我们叫“大门道”,门道一边是门房,另一边就是一块黑板。那是“文革”的时候用水泥涂的,再刷上黑漆。我当时字不错,就负责抄毛主席语录。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从北大荒回到大院,发现这些笔迹还在。
  Q:老院被拆没了,你觉得最可惜的是什么?
  A:其实院子和整条街是命运相关的。街巷没有了,院子孤零零的,也没有存在价值。我觉得这种老建筑需要的是整体性的保护,不能把街巷都拆了,留几个院落,几个名人故居孤零零地跟盆景一样摆在那里,这样没有价值,因为人们无法从中看到原来的古都风貌。这条老街的样子没有了,让我觉得非常可惜。
  Q:其实有些老房子的住户居住条件非常差,他们反而希望房子拆除之后,拿到一笔补偿款,另觅新居。你觉得应该怎样权衡他们的利益和古城保护的需要?
  A:其实他们的诉求是合情合理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他们的生存环境没有得到一点改善,要求改善的心理完全正常。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改善?因为你完全没有动作。如果六十年前我们就开始注重保护,那这些人生存条件早就得到改善了。你可以看草厂四条,几个院落和胡同,重新铺了地砖,做了上下水,有厨房有暖气,但院落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如果我们早进行这样的工作,室内改造,怎么现代化都可以,但整体的部分不能动。
  生活条件改善和老建筑保护是可以两全的。伦敦、巴黎有些古建筑比我们年头还长,他们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学习。
  记者手记
  肖复兴现在的家,在华威北里一栋居民楼的十五层。下午是他读书、消闲的时间,我们登门拜访的时候,他正在屋里“随便看点东西”,没有听到门铃。拨了他电话之后,肖复兴赶忙把我们接进屋子,连声抱歉。房间装饰简单,打扫整洁,仿佛肖复兴文风的具象化:平实,有节制。书房两面墙各放了一排书架,密密麻麻的书册多是平装版,没有两只手拿都嫌费劲的“豪华精装本”。架上有唐诗宋词,也有《金枝》这样的社科著作。他对美术兴致颇浓,有几格书架密密层层放着画家评传、名家素描集,而书架之外的墙面上,挂了不少手工艺品、绘画,还有肖复兴本人的漫画像。他自己闲时也喜欢画几笔,在肖复兴的素描本里,我们看到了他记忆中的打磨厂街,以及他曾经的家——粤东会馆老院。肖复兴在这栋楼住了十几年,乍看来,这里如同普通的书香人家,已经看不出一丝老院生活的印痕。然而,肖复兴在纸上自由挥洒的时候,最令他魂牵梦萦的那些街巷和房屋,就借着画笔复活了。看着这些画,《蓝调城南》、《我們的老院》中那些文字浮现在我眼前。对上号了,坐在旁边的这一位,的的确确是那个用文字为老北京城,为四合院生活存相的肖复兴。
其他文献
艺术家才是这个世界重要的灵媒,他们不仅仅在创造新世界,而且,他们也是我们和世界交流的媒介,倒不是说,在3画廊打开了大门,而是全球的艺术家使用那样的密码:芝麻开门,门,就开了。芬兰艺术家Canal驻留以及驻留后汇报个展  “我游历了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及其欧洲的所有重要的美术馆,梳理从印象派到现代主义各种流派,一直到当代。而每一次游历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所到之处,都是我们所要了解的世界的一个窗
期刊
用“视觉”来形容音乐就好像“这首歌长得很好看”一样不靠谱,但他们还是把这种不靠谱变成了可能。  在与丁东、李霄云的对谈中,他们不断地用“酷”、“好玩儿”、“冲击”这些抽象化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让人乍一看不太懂的艺术品。不管是“天空”还是“深淵”,又或是强烈的光束和高分贝的电子音乐,都在这个装置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5月20日,MTA天漠音乐节,大漠,音乐,燥热……热闹的舞台演出之外,有一组庞然大
期刊
近日,在戛纳电影节红毯上的中国面孔可谓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主力军,身为评委的范冰冰红毯上的多变造型也是大家争相报道的焦点,但是在我看来她其中一套粉色仙裙才真正穿出了她的美。无独有偶,常常以中性装束示人的李宇春在本次戛纳红毯亮相时则穿上了一袭粉色旗袍盡显窈窕身材,也是让中外各大媒体纷纷举起了手中的“长枪短炮”拍起来。  本次2017年戛纳电影节范冰冰真的可以说是一位劳模评委,在换装上也达到了劳模的级别,
期刊
挑染在几年前还只是叛逆女孩的标志,几缕鲜艳的黄色或红色浮在头发表面,张扬的是个性与自我。那时候流行一缕艳色假发,可以修饰在发间,也算满足了有点小“闷骚”女孩的一颗叛逆的心。  韩流偶像圈的挑染风潮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只是这种挑染的方式是不断变换的,而且越来越有心机。三四年前时流行的挑染是混合染,主打街头风。印象最深的是少女时代《I Got a Boy》那张专辑,秀英挑染了几缕红色,几缕褐色,颜色有渐
期刊
Q = 《北京青年》周刊A =艾敬  Q:艺术对你来说,对当时的你来说,是刺激也是上天给的礼物吧?  A:我是在1999年拿起画笔,那时候我在老师的工作室里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绘画材料都是用老师的。在纽约生活期间,我刚开始在家里画画,2003年我才有了自己的画室,那种感觉很不一样,也就是在纽约的画室里我才有了做职业艺术家的“野心”,我为此曾经感到兴奋和不安,我的画室里有一些大师们的画册,我问自己,
期刊
“每当我心情愉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最美,因为只有在美好的心情下,人才能无所畏惧,享受当下。” ——朱丽叶·比诺什  “法国女人的化妆术,就如同池塘里怡然自得的鸭子一样,看似信手拈来,又毫不费力。然而她们不希望你看到的,是达到如此轻松境界而在背后付出的努力,就像湖面平静游动的鸭子在水下也会奋力划动着脚蹼。”在北京,阳光明媚的五月,跟法国护肤品牌欧缇丽创始人Mathilde Thomas(马蒂德·托马
期刊
现代赛马运动起源于英国:过去300年,英国皇家爱斯科赛马会一直是世界上最豪华、最奢侈的赛马会作为“300年前由英国一位伟大君主所创立的伟大赛事”,英国王室成员按照留下来的传统,每年必定参加该赛会,这是赛马会取名为“皇家爱斯科赛马会”的主要原因。英国女王的马匹也会参赛,骑士骑着女王专用的马匹比赛,被认为是极荣耀的事情。虽说现代赛马运动源于英国,而在兴盛与传播的推动上,法国则同样居功至伟。1776年,
期刊
在娱乐圈,健身是个高频词汇,微博上每隔几天就有明星晒出自己运动健身的照片。但能把运动健身玩出名堂的,就屈指可数了,而这其中赵文卓就算一个。  每个人的少年时光里都曾有过一段沉迷于武侠片与英雄梦的时光,幻想着自己是乱世中身怀盖世武功的大侠,劫富济贫,锄暴安良,仗剑走天涯。若是追忆起当年憧憬过的英雄人物,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动作影星了。他19岁就被徐克相中,在《黄飞鸿之王者之风》中独挑大梁饰演男一号。之后
期刊
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取其精髓,自五千年食器衍变中汲取器形之美,融合轩尼诗所代表的法式雅致生活艺术,此系列设计重新定义了人们对“中式食器”的印象,焕发出全新的“食器之美”。  近日,轩尼诗携手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工业设计师杨明洁,正式发布“轩尼诗重新发现中国味·食器系列”,并上演了一场超乎想象的“重新发现”之旅,借此展现此次合作背后的奇思妙想。作为当今中国工业设计的代表人物,杨明洁先生及其
期刊
江湖卖艺的相声时代  没有正规剧场以前,说相声的就像是江湖艺人,没有固定的场地,没法提前预知观众人数,带着道具,走在街上,找到一块空地就开始吆喝,聚集一些人后便开始就地表演,然后靠观众的打赏获得收入。在行业里,他们管这样的行为叫“撂地”,和《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紫薇几人逃亡时,在街头卖艺的情景有几分类似。这个时期的相声内容,大多和性、乱伦相关,因为观众买账。  1899年出生的常连安经历了这段相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