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追逐财富”的反省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事实上以压抑人性为代价,从而步入单行道。”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这句话说的是,实现了“工业文明”的人类在逐渐地淡化人类文明或文化所蕴涵的理性化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单向度地追逐财富发展到了极致,使人类进一步异化,弱智为“经济动物”,使每个人也成为“经济食物链”之链环。人类将因为丧失这种人性、人道、社会良知而不择手段地追逐财富,最终走向残酷竞争、自我毁灭。
  马尔库塞的洞见,已经被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的历史所印证。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内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因为掠夺全球财富引发的几乎毁灭全人类的世界战争。二战后长期的冷战虽然未最终酿成“热战”,但由此积聚的核武库已经足以将整个人类毁灭上百次,人类实际上离毁灭又靠近了一步。而冷战打的旗号是意识形态,剥开来看仍是某些国家集团对人类财富无止境欲求。即便在中国,也不惜依靠对人性的压抑,希图在短期内赶英超美而发生的“大跃进”、“三年灾害”、“文革”这样的一幕幕人间悲剧……这一切,都已足够说明,人类如果无法保持社会良知与内省精神,单纯地追逐财富,反过来必然被财富所奴役,追逐财富也就像玩“飞去来器”一样,注定要回过来打击人类自身。
  作为二十世纪末期又一次工业革命的象征,“新经济”的出现给了不少人以新的希望。但如果“新经济”的起飞仍不能将工业文明的单行道转换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容的双行道,那么,单纯的财富的积累仍无法造福于人类。也就是说,“新经济”模式的发展应成为“富有个体性的、自由式的、人道味的”财富创造过程,而不应该成为了“工业文明”单行道模式的又一版本;或者说,“新经济”应该是“生态和谐”的人类新文化体系创造的新经济模式,从“财富”的真正意义上讲就是实现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双丰收。但十分不幸的是,当前以高科技网络为物质的“新经济”,试图锁定“财富”创造的市场过程,来长期无情地剥夺人类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已成为IT基因的微软“预装软件”,就让不断付款的用户们总也走不完对其特定的软件阅读和欣赏的历程,人们的想象空间、主体性、自在性被不打招呼地吞噬,被锁定在高科技“工具性网络”的维度内。因此,“新经济”仍未使人类走出单行道。最近,作为新经济高科技产业的“代表作”的微软帝国因违反反垄断法而行将被肢解;而网络股的象征的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周之内暴跌,导致了幻想顷刻间发财的投资者们血本无归,就是新经济繁荣的泡沫最终在真实世界的客观规律面前破裂的一个迹象。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选择市场经济,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希望,因为按弗里德曼所说的,市场经济将因为能使人自由地进行选择而最终增进人类的自由。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不恰当地勾起了国人长期被压抑了的对财富的追逐的欲望,国人的诸多短视行为,在使中国经过持续的财富高增长后,却也给中国社会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困窘:贪婪、欺诈、贫富悬殊、弥漫性的社会腐败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所面临的可怕问题;如果说这还不够可怕,那么而更可怕的问题则是中国社会现阶段对于这些社会问题快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即多数人表现出的对这些问题特别是权力腐败问题的沉默、麻木、无能为力与习以为常,从而行将把一个古老的文明带入一个“最危险的时刻”。
  人类已经走到了必须进行选择的十字路口,中国也到了必须进行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如果再顺着追逐单纯的物质财富的单向道走下去,将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为此,我们在创造与追逐财富中必须重建起“生态和谐”的文化价值观。这种“生态和谐”包括两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在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系上,人类基因组科学研究证明,不同种姓不同民族的人类,基因构成却完全相同。因而,从基因科学上讲,人类本属于同一个种族,或者说人类是没有种族之分的。因此,过去人与人之间因为所谓的文化或文明冲突所驱使、因为国家与民族之间利益冲突所驱使而发生的相互暴虐,其实是人类在单纯地追逐物质财富过程中对自身的自我摧残。如果借用中国古人的话讲,“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上,现代环境科学也表明,人本身与一切生命体一样,是自然本身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不能像以往一样将自然仅视为我们的生存环境,而要将我们人类视为自然自身一部分。因而,对于自然的任何破坏,其实就是对于我们自身的破坏,如同手在用刀子剜着自己身上的肉一样。
  所以,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都有足够的理由和谐共处,我们也必须构建人与人、人文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新的文化与文明取向。对于当前还陷在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价值观中的世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也就是形成这样和谐的理性的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由对科学与市场的迷信中解脱出来,由对工具理性的极端推崇中解脱出来,转而倡导一种平衡的和谐的文化与文明,转而倡导一种开放式的多维度的文明,从而在尊重人性、丰富人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使每个人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还拥有最广阔的精神自由;在逐步实现人从物的束缚下解放的同时,最终实现人对自我以及对自然的复归。
其他文献
还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在同学家见到过老版的《辞海》,尽管封面严重破损,主人还是补了又补,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  当时我惊奇竟有如此的大书,内容又是如此的丰富,深为编书者的学识感佩。后来,才知道这部《辞海》是1936年版本下册1937年出版,主编是舒新城,他为辞海整整劳累了一生,于l960年68岁时去世。  “文革”中,老版《辞海》当成“四旧”烧毁,在“批林批孔,反对投降派宋江”时,需要查
期刊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伟大教育家,也是我国民族民主解放斗争中的一员坚强战士。在教育方面,他创立“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手脑相长,在劳力上劳心”,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读死书,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工作能力。他著作丰富,留下了许多易懂易记的又富含哲理的“陶体”诗篇,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从1927年到1926年间,陶先生创办过三所举世闻名的新型学校
期刊
1995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位来自西伯利亚大草原、目前尚无国籍的作家马金(Andrei Makine,以表彰他在自传体小说《法兰西遗言》中对文学的贡献。一时间,这位戴着眼镜的大胡子俄罗斯人,浓缩或放大为法兰西文学荣誉的一个象征。连他在1994年出版的小说《初渡爱河》也成为“普通读者”青睐的对象,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跟《法兰西遗言》相比,《初渡爱河》的自传性可能相对削弱了
期刊
本人曾长居长沙岳麓山下,在岳麓书院的文庙中读的小学,毛泽东青年时在岳麓书院自学期间的卧室正好是我所在班的教室。生于斯、长于斯,常常观摩着高挂在岳麓书院“忠孝廉节”堂上古老的“实事求是”匾额,对湖湘文化自有一种比他人更深的感受。我感觉到湖湘文化有三个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湖湘文化有三个源头。    一、三湘四水的灵动多彩,蕴育着激越冲突型的文化思想。  自古湖南属楚,湘楚文化实为一体。从现存的楚辞中可以清
期刊
本刊将陆续刊登田松先生在云南丽江所作的“科学人类学”田野调查札记。作者1965年生于吉林四平;1982年起,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学了六年物理;1988年开始在北京印刷学院教普通物理;1994年到《中国矿业报》做副刊编辑;198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现在正攻读博士学位,主攻方向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曾出版译著《金华养生密旨与分析心理学》(东方出版社,1993年),随笔集《血液与土壤》(鹭
期刊
在祁县乔家大院,几乎每座大门的正对都嵌有一面砖雕照壁,有深浮雕者,如福德祠壁,有龟背纹者,而最为引人注目者,还要算大门正对的百寿壁及第五院的赵铁山书法壁了。  百寿壁上的这一百个“寿”字,已抽象演绎成了符号图案,其书法价值并不为称道,倒是壁胁的两联对子颇耐人琢磨。上联是“损人欲以复天理”,下联为“蓄道德而能文章”,壁楣为“履和”,再看联之落款——左宗棠。古之商贾以权势墨宝装点门面的作法与今日“企业
期刊
葛拉西安的《智慧书》里确实有智慧,但从本质上来看,这只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式的邪恶的智慧,如果不适当地以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加以规范,它有可能让邪恶者变得聪明,让聪明者变得邪恶。不幸的是,善良的聪明和邪恶的聪明尽管都是聪明,骨子里却有着天壤之别;说得极端一点,往往无异于人与兽的差别。西方人过分看重“聪明”这两个字,至少从十七世纪的笛卡儿以来,就有许多大学者坚信人的理性(Reason会是一剂万灵药方,可以
期刊
阅读文学作品,在我已经是一件久违了的事情。不仅出于专业研究方向的局限,也不仅由于本职工作的忙碌,还有一种原因实在不想说出来,那就是对于当下的许多文学作品,因为过分追逐思潮的时尚,或者一味沉于技巧的探索,而有意无意地漠视我们生活的现实,从而给像笔者之类的读者,带来由于题材内容的浮泛狭窄而造成的欣赏隔膜;当然,更不想也不屑于去读那些所谓“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们,用她们独特的“当代人格”所书写的“
期刊
充塞在书店新书架中的粉领文学,带有一种或浓或淡的甜腻的脂粉气,败坏了很多读者的胃口。近日,阅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女人出海》,使人感受到了威武庄严军队方阵中吹来一股扑面的春风、一股温馨细流、一种平和之美……  军旅作家王秋燕,1978年入伍,作为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远涉南太平洋的女性作家之一,以其艰辛的经历和女性特有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她对人生对命运的新体悟。海上生活改变了她在陆地上生活时的很多
期刊
在我国的文化版图上,江南是一块神奇的区域,能不忆江南?山温水软,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作为一种文化的烙印,潜移默化,似乎融入了每一个江南人的血脉,乃至于浸入到每一种外来文化之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作为一种文化的底蕴,已渗入骨髓。  地域对文化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