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热闹”式科学课堂构建思维型高效课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dly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所以,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工作在一线的科学教师都在积极努力贯彻、应用这一教学理念,不断地改变科学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小学科学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对于农村小学而言更是如此,有很多教师对这一教学理念在认识上或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情境创设———买椟还珠
  创设情境是当前很科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许多科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些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现实科学课堂上的情境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我认为,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必然要把握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讲究“适度”,缺乏“度”的限制,情境创设往往失之过滥;二是讲究“实效”,缺乏“效”的要求,情境创设常常流于形式,事倍功半。
  2、学生主体———放任自流
  《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以小学生的视角来学习科学,但同时又指出教师是学习科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亲密伙伴和朋友,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因此,学习科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绝不是让教师不尽职责对学生放任自流。首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所限,所提的问题难免有的重复,有的没有探究价值,有的目前还无法解决,尤其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提出的问题都在课堂内进行探究。因此,自主探究前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筛选和整理是必要的。接着教师要密切关注和参与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把教师的有效指导鼓励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能自由或自发地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因此,必须设计好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调控好探究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才不会出现冷场或看起来热火朝天实则毫无意义的课堂闹剧。
  3、实验活动———脑体倒挂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感兴趣的,每一节科学课总是有同学询问今天做不做实验,如果有实验活动的时候,他们都会兴高采烈地欢呼着。实验时那怕是一只烧杯、一盒普通的火柴,也会爱不释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却只是因好玩而引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时兴趣就减弱了。他们对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不想关注,关注的只是实验过程的新奇与刺激。学生看起来实验非常认真,积极,也能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但是让他们说出实验结论时,有时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比如,在研究“一百毫升的水中能溶解多少糖”的实验活动中,教师把实验要求出示出来后,让学生先阅读,然后按照实验要求来实验,但是学生哪顾得读这些要求,而是争着向杯子里放糖,虽然表面上看到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到了最后,他们却不知到底能溶解多少糖。汇报时,一部分同学还不知道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更不用说让他们说出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了。
  4、关注生成———信马由缰
  动态生成是时下的一个热点话题。似乎课堂上如果没有生成,那就不是新课改的课,课堂上必需要有生成,这样的课才能算是一节完美的课。这样的观点其实就是我们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误解,对课堂上为什么要有生成,如何生成缺乏深刻而理性的认识。将生成与预设完全割裂起来,认为生成是预设外的东西,而且片面夸大生成对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虽然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生成,但是这种生成还是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没有预设,那么哪来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生成呢?所以,我们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至于常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我认为,“过于强调预设”与“过分追求生成”都是两个必需要取缔的现象。因为过于关注预设会把学生禁锢在死的教案上,课堂上不能焕发生机。而后者又容易造成学生“信马由缰”,往往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处理生成问题上,而最后教学目标却没有完成,甚至遭到严重阻碍。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在预设中孕育生成,在生成中丰富着预设。
  【作者单位:高邮市武安中心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段文字,每个学生都可能因为各人生活经历、认识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悟。因而,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一段话的领悟,直至一篇课文的整体把握,都应当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  一、学习开始时的发现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接触到的是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让学生对文章题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人们推崇,因为教师的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他们要塑造高尚的灵魂,培育美好的心灵。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
随着近几年来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推进,作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但是通过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一些研究表明,目前小学教师教育或发展存在着诸如教育方法单一、发展理论不科学和发展途径较为局限等问题。基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国情,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师资队伍庞大,但是总体素质和教学力量却相对薄弱,师资培训力量不足,现有的教师发展途径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发展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体验着新技术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多彩的学科,是情感的有机载体,而情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信息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加强小学语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
教育学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用操作学具或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动手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知,再通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一、操作活动要有明确的要求     教师要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现代内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显得既抽象又枯燥,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如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
过往的计算教学容易走进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知识性”;一是过分追求“形式化”。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我们应关注什么?在我执教《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后,进行了一些思考。  原因一:感知比较粗略。学生的感知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从而忽略了全面、整体的认识。在进行计算时,学生感知的是由数据与符号所组成的算式。算式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难对学生产生强刺激。在前期教师没有给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查漏补缺。但随着新课程理念下的不断深入,作业不能只是单纯为学生掌握知识和强化技能而设置的简单练习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通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实践,勇于探索,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一、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