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去核考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w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11日,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天。特大地震、海啸、核电站泄漏事故突如其来的狂暴的灾难,瞬间摧毁了日本宫城、岩手和福岛沿海地区安宁平静的日常生活,地狱般的光景让日本乃至整个世界都体验到了未曾有过的震惊和恐惧。日本警察厅2012年3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这场灾难造成15854人死亡,3155下落不明,343935人被迫避难,其中6万多人成为“核难民”,他们远离故里、至今有家难归。这场惨烈的悲剧随着发达快捷的通信技术和媒介的传播,深深烙印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人们心中。
   如今,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在过去的一年中,常常有人提出类似问题:从那天起,日本人在想什么?日本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限制供电”是不是给居住日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日本人如何看待它多灾多难的命运?日本会走上弃核之路吗?
  东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危机带给日本的无疑是一场国难,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有人称它为继1945年战败的又一个历史性的分水岭,无论是对日本未来发展影响巨大的能源政策,还是一般市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因这场灾难在发生变化。
  
  “去核化”运动的兴起
  据日媒报道,东日本大地震过去整整11个月的2月11日,东京代代木公园聚集1.2万人举行了“弃核发电”的集会游行。这场集会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倡导呼吁的“别了,核发电,千万人行动”的一环。据称新县的上越市和北海道的钏路市等地也在同一天举行了相同内容的集会。这样的集会已是第三次。在这次集会前,大江举行新闻发布会称,7月16日预计在东京都内举行10万人规模的游行。他说:“日本人已经开始用一种新的意义来使用伦理一词。如果说伦理意味着责任的话,现在是需要做出废止核发电之决断的时候啦。”
  而早于这场集会两天,即2月9日,另一个市民团体在东京召开记者招待会。这个市民活动团体发起的运动名为“共同决定,‘核发电’国民投票”。新闻发布会宣称这场运动在东京都内投票的期限已经截止,预计投票将达30万人。根据法律规定,实施投票需要所有选举权人的1/50(214236人)署名。联名者的数字已满足法律条件,可以举行公投。这场运动始于去年12月10日,发起团体自称既不是“反核电”团体,也不是“倡核电”团体,但是核发电事关重大,不应该由行政府或立法府擅自决定,应该由有投票权的每个国民掌握决定权,这个团体以实现“由国民投票来直接决定”为其目的。
  那么,有关核能问题日本政府是什么样一种态度呢?
  其实,前首相菅直人于去年7月13日明确宣布,日本不能再依赖核能,应该走发展再生能源之路。缺少资源的日本其能源政策至今主要还是依靠发展核电。2010年6月通过的能源政策白皮书明确表明,到2030年,核能比例将达53%。
  日本共有54座核电机组,目前只有两座机组在运转发电。其他52座全都已经停止发电。除了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核电站因事故停机外,其他的都是因法定检修而停机。而两座运转机组——新县的东京电力的柏琦刈羽第6号核电机组和北海道电力的泊第3号核电机组也将分别于3月26日和4月下旬进行定期检修。这就意味着4月末54座核电机组都可能停止。因此停机中的发电机组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可以再次开机运转,是全日本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政府和核发电推进派极力想回避“零核电”的事态发生,但是,日本的民意阻力很难克服。
  3月13日朝日新闻头版公布的独家舆论调查表明:对因法定检修而停机的核电机组的再启动,反对者57%,赞成者为27%;对政府的核发电安全政策表示不信任的比例高达80%;对东京电力公司提高电费的提议,表示难以接受者为79%,可以接受的仅为17%。然而,在对停止核发电给经济带来影响的问题上,舆论也显示人们普遍表示担忧。不过,75%的担忧者中,54%的人还是反对停机中的核电机组再启动,表示赞同者为31%。对着眼未来,逐步减少核电站,并在将来放弃核发电的设问,赞成为70%,反对为17%。很明显,从目前的民意状况看,虽然人们担心去核化会对经济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多数人还是赞同减核、去核。
  因为“3·11”地震后的核泄漏,已经摧毁了促核派核发电成本低、易环保的科学依据。相反,人们痛切地感到,核发电一旦有所闪失,废炉的处理、天文数字般补偿金将成为难以承受的负面结果。
  而且,从近日的日媒报道来看,放弃核发电运动提出了更鲜明的政治主张,开始出现结党动向。例如,今年2月以著名人类学家中泽新一为首的“绿色行动”宣布建立,而以地方议员为核心的日本版的“绿党”将于7月正式宣布成立,并挑战明年的参议院选举。目前该党正进行积极筹备。
  众所周知,绿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洲。以关注环境、主张参与式民主主义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在德国和法国绿党对政权具有很大影响力。去年“3·11”地震后,德国绿党的反核运动更加积极活跃。韩国版的绿党也于3月结成,并将参与4月选举。日本的绿党会不会顺利发展,还需拭目以待。以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为契机采纳了反核民意的德国经验是:借弃核舆论高涨之机,多发展党员,同时还要加强与NGO和市民运动的联手,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然而,去核过程并非像快刀斩乱麻那样简单。能源转型关涉整个日本的走向。因此包括一些政治家在内,认为“脱核·去核·反核”只是口号而已。去核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還会给人们至今习惯了的生活带来不便。比如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忍受计划停电和接受电费涨价就是个再现实不过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所有的日本人都被推入一个两难困境。不过,人们也一天一天看到,越来越多的自治体开始从减少环境负荷和提高区域自立性的角度进行反思。
  
  “大量消费”的危机
  “3·11”后的现实让人们重提经济学者E·F·舒马赫(Schumacher,E.F)。舒马赫于1973年出版著作《小的是美好的》,批评以经济成长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目标,警告物质至上主义和过度技术信仰所带来的弊病正在暗中蔓延,因此引起轰动。他质疑西方资本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反对核能与化学农药,被称为“可持续增长的先知”。他说人类对科技力量的发展变得愈发狂热,形成了对资源一次性消费、破坏自然的生产体制。以“更多、更远、更早、更丰富”为口号的社会陷入了自然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危机的边缘。一些日本有识之士建议应该虚心倾听这个40年前发出的警告。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乃至大量流通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调,现在确实到了人类该扪心自问的时候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恰当,还应该继续下去吗?我们是否需要重新考虑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乃至自己的价值观与生存方式?
  著名剧作家仓本聪的看法颇为严厉。他说,日本有必要重新反思“发展”的概念,“日本人,特别是住在东京电力公司供电区域内的关东人是否过分铺张?他们每天享受着富庶舒适的生活,不可能对事故的发生具有相应的思想准备,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准备,又有什么资格享受这种快乐呢?”“现代人生活在不夜城中,正是这样过度用电才需要核发电。如果今后要放弃核发电,日本这个国家需要节制消费、量力而行。”他的主张是,“文明社会本是一个经济、环境和文化保持良好平衡的社会,而日本过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不改变这样的想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灾后复兴。”
  仓本聪在日本家喻户晓,他的代表作电视连续剧《从北国来》从30年前播出开始,就唤起了无数日本人对北海道的向往之情。剧中描述的是一个家庭与大自然共生存的故事。这位剧作家还有一个颇有影响的举动是定居北海道,创办了“C·C·C富良野自然教室”,从事被高尔夫球场开发所破坏的山林恢复运动。他的“教室”设立了各种边育林边学习地球历史和森林知识的教程,目的是让更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新医改自2009年春启动以来,需方改革(即医保改革)走上了正轨,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大大拓展,医疗保险购买医疗服务的市场格局也在形成。但是,新医改的进程并不平衡,供方改革,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医疗服务体系必须形成一种多元竞争格局,医保改革才能巩固,才能发展,才能可持续。简言之,新医改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医保机构有选择、医疗机构有竞争。   然而,这种“选择与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其中的缘由
期刊
欧洲央行日前宣布了其购买政府债券的计划,但与此同时,它也让金融市场知道如下事实:它自己其实非常讨厌这么做。因此,它在购买债券时并未作出完全的承诺,而且时刻准备着将这一政策废黜。  事实上,欧洲央行是在表达这样的信念:由买入计划所带来的政府债券价格企稳,只是暂时的。  很难想象还有比债券购买计划更能弄巧成拙的事情。欧洲央行一开始就明确宣告:它自己并不相信自己的这项政策。正因如此,该政策的失败已经是板
期刊
这几年东亚话题越来越热,尽管“东亚经济共同体”这一现实目标实现得并不顺利,但东亚作为一个话题,却正在受到以往所没有的关注。关心东亚的并不仅仅是东亚人,在很大程度上,东亚这个范畴来自美国乃至西欧。美国很多大学里都有东亚系或者东亚研究中心,欧洲的不少地方也是如此。而在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东亚研究中心方兴未艾,尚未成为一个固定领域。应该说,东亚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中国并非其发源地。  近年我也投入很多精
期刊
一  1963年初,一位列宁格勒的共青团领导人公开发表讲话,指责作家协会对青年作家关注不够:“正因为如此,像布罗茨基这样一些‘未获承认’的诗人们便在城里来回游荡,并常常向青年们朗诵各种颓废的、形式主义的作品作家协会要断绝与这些自视为‘被抛弃天才’的年轻人的来往,以便教育他们,对这些多少有些名气的人创作中凭空虚构的东西予以回击。”   布罗茨基很快感受到了体制回击的压力。1964年初的一天,他
期刊
权力下放,特别是財权下放,很难测量它的成功,也很难测量它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贡献。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评价分权,有点像盲人摸大象。    一   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財政分权呢?   第一,需要有公民的参与。在工业化国家,分权目的是让政府贴近人民,所以公民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比较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上积压的数量又过多,公民的参与也
期刊
近来油价问题又成全球热点。能源资源价格波动,是造成和加剧全球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尽管地球现有的能源资源储量和开采能力可以满足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需要,但受到货币体系、过度投机、垄断经营、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其价格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供求关系,经常出现大幅波动。保持能源资源市场稳定,符合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和能源资源输出国的共同利益,有利于消除经济危机的隐患。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国务院前
期刊
中国企业“走出去”、让全球刮起“中国风”是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豪言壮语。蓦然回首,过往20年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历程跌宕起伏、胜少败多。尽管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不少是盲目跟风的铩羽者。    中国海外并购20年历程   纵观中国海外并购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0年的探索和发展,继而是2000年到2008年的“政府指导海外并购”时代,从2008年至今,
期刊
金融危机后的三年,全球经济再一次陷入衰退的风险。这一次,焦点依然集中在美国和欧洲。  本轮的欧洲债务问题不同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此次危机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欧元区国家现在必须承受来自财政以及银行信贷的双重紧缩,要渡过难关,需要欧元区各个国家的合作,否则经济的衰退也难以避免。  目前看,希腊公共债务负担已不可持续,只能通过债务重组来降低违约风险。而希腊债务重组以及违约的风险造成的连锁效应将恶化
期刊
部分香港网民,称来港的大陆人为“蝗虫”。一位北大教授,称香港人为“狗”。“蝗虫”与“狗”,表面是意气之争,背后有着几十年的文化沉积。愈往深处探视,愈能看出曲折的香港身世。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中年,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蝗虫论”在这场风波之中,作为标签、作为意象,有一个复杂的孵化和蜕变的过程。   我第一次知悉此说,是在年前。“蝗虫”是香港学生的暗语,矛头指向宿舍里的内地同窗。由共用冰箱中食物
期刊
市场自有内生驱动10月经济数据陆续出炉,宏观调控又到微妙时刻。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增幅双双下滑,通胀之忧暂时得以缓解。与此同时,出口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房地产投资、钢铁需求量等数据的相对“疲软”,让人对增长放缓的担忧再起。与此相对应,预判乃至呼吁放宽宏调之声亦渐次响亮,决策层似乎又到了拿捏踩刹车与踩油门艺术的两难时刻。  若论“治大国如烹小鲜”,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