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各企业、各部门、各单位逐渐意识到,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仅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企业的精神凝聚力显得更为重要。而企业凝聚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文化,有感召力的企业文化的诞生需要借鉴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从古文明中吸取营养。本文指出老子的基本观点,可供初读《道德经》者参考。
关键词 道精神 道德经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A
一、道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何以之众甫之状哉?以此。”道能阅众甫,人能由道而知众甫之状,显而易见,道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道德经》是玄学名著。玄学也叫形而上学。有形有质者谓之形而上,无形无质者谓之形而下。形而下不仅包括各种物质,也包括各种影像和头脑中的虚幻图像。只有精神本身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尝不出、想象不出的,是形而上学。所以说《道德经》是精神学专著。
《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充分说明道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精神是多层次的。在科学界,最早发现这一事实的可算是佛洛依德。但佛洛依德未能区分精神本体与精神活动,也未能揭示精神的更深层次。笔者借鉴世界传统文化,将精神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显精神。
显精神就是人们在精神状态时能感知到的自我精神。《道德经》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此处的民心、百姓心、人等均指显精神。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一回中对孙悟空有这样的论述:“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佛洛依德将显精神称为意识,笔者认为意识是显精神的活动之一而不是显精神本身。下面讲下精神和潜精神而不讲下意识和潜意识也是此意。
(二)下精神。
下精神是人清醒时不能意识到其存在但能协助显精神完成某些行为的精神。如人在走路、吃饭的同时能谈话和思考问题。显精神只负责谈话和思考问题而没有支配走路和吃饭,但人能走好路、吃好饭,这就是下精神在支配人的行为。佛洛依德称之为下意识。《西游记》中用沙僧形象刻画下精神。
(三)潜精神。
潜精神是在显精神处于抑制状态时显现的精神。如梦境、精神病人的幻境等。佛洛依德称之为潜意识。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用猪八戒的形象刻画潜精神。
以上三个层次的精神即相对独立,各有特性,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显精神对事物的认识变化快,认识能力强,认识结果明了,但视角极小,很难看到事物全貌,且狂妄自大。潜精神反应迟钝,欲望强烈,但有永远不忘的记忆力。下精神是显精神与潜精神之间的纽带。
(四)本精神。
本精神很难察觉,《道德经》中称之为道,《大学》中称之为明德,《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中讲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邵雍在“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中将本精神称为天心,是相对于人出生后所具有的心即人心而言的,天心就是人出生前就有的心。佛家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指本精神。《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求道来到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分明指本心。唐僧也是本精神的象征。
老子在《道德经》中重点讨论了本精神。但由于学道者是显精神,所以《道德经》也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了显精神与本精神的关系。对下精神未提及,对潜精神偶尔提及。
二、道是永恒存在的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可见,老子认为道在宇宙诞生之前就已存在,而且将永恒存在。道是精神,又先于物质、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不随宇宙的毁灭而消失。因此可以肯定,老子是百分之百的唯心主义者,同时也是形而上学的。邵雍的“天心无改移”也表明了他的形而上学观和唯心观。
笔者并不认为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也不认为唯物主义是错误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关注精神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区别是,唯心主义研究的是包括本精神在内的各精神层次与存在的关系,尤其重视本精神。而唯物主义只关注显精神与存在的关系。
笔者也不认为形而上学与辨证法相对立。辩证法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形而上学认为道是永恒不变的。而宇宙不能包括道。道是在宇宙诞生之前就有的。所以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与道无关。
三、老子著《道德经》的目的
老子本人学时渊博,思想深刻。曾为周朝书吏,多次向周天子进言,想以道教化百姓,以道治国,弘扬道德。但老子的思想少有人理解,不得已而隐居。在函谷关遇关令尹喜求书,才将《道德经》流传于世。可见老子著《道德经》的本意是以道来教化人,使求道者可以闻道,进而得道。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2009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老子著 道德经【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年版。
[2]守一子编 道藏精华录【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车文博编 佛洛依德文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吴承恩著 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关键词 道精神 道德经
中图分类号: B223.1 文献标识码:A
一、道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何以之众甫之状哉?以此。”道能阅众甫,人能由道而知众甫之状,显而易见,道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道德经》是玄学名著。玄学也叫形而上学。有形有质者谓之形而上,无形无质者谓之形而下。形而下不仅包括各种物质,也包括各种影像和头脑中的虚幻图像。只有精神本身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尝不出、想象不出的,是形而上学。所以说《道德经》是精神学专著。
《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充分说明道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精神是多层次的。在科学界,最早发现这一事实的可算是佛洛依德。但佛洛依德未能区分精神本体与精神活动,也未能揭示精神的更深层次。笔者借鉴世界传统文化,将精神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显精神。
显精神就是人们在精神状态时能感知到的自我精神。《道德经》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此处的民心、百姓心、人等均指显精神。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一回中对孙悟空有这样的论述:“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佛洛依德将显精神称为意识,笔者认为意识是显精神的活动之一而不是显精神本身。下面讲下精神和潜精神而不讲下意识和潜意识也是此意。
(二)下精神。
下精神是人清醒时不能意识到其存在但能协助显精神完成某些行为的精神。如人在走路、吃饭的同时能谈话和思考问题。显精神只负责谈话和思考问题而没有支配走路和吃饭,但人能走好路、吃好饭,这就是下精神在支配人的行为。佛洛依德称之为下意识。《西游记》中用沙僧形象刻画下精神。
(三)潜精神。
潜精神是在显精神处于抑制状态时显现的精神。如梦境、精神病人的幻境等。佛洛依德称之为潜意识。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用猪八戒的形象刻画潜精神。
以上三个层次的精神即相对独立,各有特性,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显精神对事物的认识变化快,认识能力强,认识结果明了,但视角极小,很难看到事物全貌,且狂妄自大。潜精神反应迟钝,欲望强烈,但有永远不忘的记忆力。下精神是显精神与潜精神之间的纽带。
(四)本精神。
本精神很难察觉,《道德经》中称之为道,《大学》中称之为明德,《周易·系辞上传》第四章中讲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邵雍在“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中将本精神称为天心,是相对于人出生后所具有的心即人心而言的,天心就是人出生前就有的心。佛家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指本精神。《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求道来到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分明指本心。唐僧也是本精神的象征。
老子在《道德经》中重点讨论了本精神。但由于学道者是显精神,所以《道德经》也用了大量篇幅讨论了显精神与本精神的关系。对下精神未提及,对潜精神偶尔提及。
二、道是永恒存在的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可见,老子认为道在宇宙诞生之前就已存在,而且将永恒存在。道是精神,又先于物质、独立于物质而存在、不随宇宙的毁灭而消失。因此可以肯定,老子是百分之百的唯心主义者,同时也是形而上学的。邵雍的“天心无改移”也表明了他的形而上学观和唯心观。
笔者并不认为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也不认为唯物主义是错误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关注精神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区别是,唯心主义研究的是包括本精神在内的各精神层次与存在的关系,尤其重视本精神。而唯物主义只关注显精神与存在的关系。
笔者也不认为形而上学与辨证法相对立。辩证法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形而上学认为道是永恒不变的。而宇宙不能包括道。道是在宇宙诞生之前就有的。所以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与道无关。
三、老子著《道德经》的目的
老子本人学时渊博,思想深刻。曾为周朝书吏,多次向周天子进言,想以道教化百姓,以道治国,弘扬道德。但老子的思想少有人理解,不得已而隐居。在函谷关遇关令尹喜求书,才将《道德经》流传于世。可见老子著《道德经》的本意是以道来教化人,使求道者可以闻道,进而得道。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2009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参考文献:
[1]老子著 道德经【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年版。
[2]守一子编 道藏精华录【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车文博编 佛洛依德文集【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吴承恩著 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