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眼中的《艺术大书》(上)

来源 :幼儿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ezi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无字书作为绘本中独具特色的一类,对小读者想象力的开发和提升,甚至其他各个层面能力的延伸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什么是无字书?无字书是纯粹用图画来讲述故事或者表现主题的书。由于没有或少有文字,图画承担了全部的叙述功能,而图画的直观性和图画与语言必然的联系,使得无字书承担了视觉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联结作用。幼儿在阅读无字书的过程中,会将图像转化成口语,在成人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从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手法,培养良好的读写技能。所以这一期的“话题”栏目围绕“如何在幼儿园里引导幼儿阅读无字书”这一主题,以下文为例作为引玉之砖。
  《艺术大书》是由法国著名童书大师埃尔维·杜莱编著,由青豆童书馆翻译的无字书绘本。作为欧洲经典的儿童艺术创意游戏书之一,杜莱以孩子对艺术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用符合孩子思维特点的方法,通过点和线、形状和符号为孩子们编排各种艺术游戏。孩子阅读这本无字书的过程与相关的观察思考如下: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真没意思!”
  我们在阅读区为孩子们投放了《艺术大书》。由于这本书的开本较大,一下子便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小付同学最先拿到这本书,可是没翻两页,他就把它放在一边,去书架上换了另一本书认真地看了起来,还不时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这时一点同学走过来拿起放在桌子上的《艺术大书》,一边翻看,一边用手戳一戳书上的洞洞,但是过一会儿就放下了,转身开始去看其他的书。自此这本无字书再也没有被动过。
  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之后,走过去,问道“咦?这本书怎么没人看呀?”小付抬起头说:“这本书太没意思了。”一点说:“娜娜老师,这本书是什么书呀?”我将书翻到封面那一页,指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说“这是艺术大书。”“艺术大书是什么书?”一点好奇地问我。
  第一次阅读引发的观察与思考:
  《艺术大书》这本书,与之前孩子们所接触到的图书不太一样,在这本书中没有文字,没有情节,也没有故事,只有很多的图画。在孩子以往的阅读经验中没有接触过无字书,所以在第一次进行自主阅读时有些无所适从,表现出似乎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的样子。
  第二次阅读:“这本书真奇怪!”
  我和图书区的孩子们一起进行了第二次图书阅读,一起来看一看这本“没有意思的大书”。
  我请孩子们先自行阅读。看了几页之后,熙熙对我说:“这本书好奇怪啊!”我问他:“怎么奇怪了?”他说“这本书怎么没有字啊?”“是啊,真的很奇怪,这本书里真的没有字。”我学着他的样子惊奇地说。“那这里面有什么呢?”我继续问道,他看了看说:“这里面都是画。”“那你觉得这些画都是谁画的呢?”“应该是小朋友吧。”“为什么呢?”“你看,这些都是乱七八糟的线。”“咦,你看,这个像个大蘑菇。”“嗯,好像是个毒蘑菇,因为它是黑色的。”我笑着对他说。“嗯嗯,肯定是毒蘑菇,你看它上面还有很多的点点。”“这个像工地的栅栏。”他指着书上一个黄色的镂空图案说。“这个像蓝天和白云。”站在旁边的小鲁说。“这个像太阳。”他们俩开始讨论了起来。
  忽然熙熙抬起头问我:“别的书不是都是一页一页翻的吗?它怎么上下都能翻啊?”我笑着对他说:“对呀,他上下都可以翻。你在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看这个像个烟囱。”他指着一幅图画说。“嗯……还真像,那我现在给你变一个,你看像什么?”说着我向上面翻了一页。“你看现在像什么?”还没等熙熙说出来,小鲁抢着说道:“像帐篷。”“我也觉得像帐篷。”熙熙赶紧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活动区,大家纷纷开始用《艺术大书》玩起图像组合的游戏。
  第二次阅读引发的观察和思考:
  在第二次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被书中的“形”所吸引,图书上下分页翻阅的百变造型,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首先,由于图书没有文字,也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孩子们更容易去细致地观察画面中的图像信息,从色彩、形状和形状之间的组合等图像信息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并将看到的形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理解图书反映出的信息;其次,图书通过特有的上下分页阅读方式引导孩子们关注艺术元素之间组合的秘密,让孩子去探索和发现不同的形与线相互组合可以产生和变幻出无穷的形象。
  第三次阅读:“这本书太有意思了!”
  随着孩子们对这本书好奇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们都想来阅读这本大书。这次我又和图书区的小朋友们坐在了一起,今天安安有了新发现。安安最先发现的是很多的“凌乱”的线,她说:“娜娜老师,这个一定是小班小朋友们画的,你看这乱糟糟的。”“这些线有什么规律吗?”我追问道。“这些线下面是蜗牛线,上面是直的。”“这里还有很多的点,有大点,还有小点,这些小点应该是用手指点出来的,我在小班的时候也画过。”在小意和安安阅读大书的过程中,小意指着一个半圆和一个粗粗的竖线说:“雨伞。”但是安安却说:“这两个都是半圆,但一个是涂色的半圆,一个是没涂色的半圆。”“娜娜老师,我觉得这本书上的图画太简单了,我们都能做。”“嗯,你这个想法不错,那咱们下次就来做一做这本大书吧。”
  第三次阅读引发的观察和思考:
  在这次的阅读中,安安发现了书中有很多不一样的点以及不一样的线,有颜色的圆形以及没有颜色的圆形,可以看出幼儿已经由对画面的观察变成了对艺术元素本质的关注,如关注到颜色、大小、不同的点与不同的线等。孩子通过对比会发现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元素的大小、曲直、虚实、杂乱与整齐、聚拢与分散等。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本《艺术大书》了。
  拓展活动一:“奇妙的点和线!”
  经过了对《艺术大书》这本无字书三次不断深入的阅读之后,结合孩子们目前对书中点、线的理解和观察经验,我组织班级进一步开展对艺术大师作品中的点与线的欣赏活动。首先,我邀请孩子们欣赏吴冠中和米罗两位画家的作品。起初孩子们完全看不出画的是什么内容,只看见粗的和细的黑线在画面中任意交织,大大小小的点聚散有致地分布,黑白灰的对比,蓝色与黄色的对比。这些非具象的形象,反而讓孩子们尝试联想和想象画面中的内容。但是,当我告诉孩子们画作名字之后,在题目的启发下,孩子们有了各种不同的发现。比如有的发现吴冠中作品中粗而有力的黑线是大树的枝干,有的发现细软弯曲的灰线是水面的波纹,有的发现绿色的点像藏在树林中的小鸟……而在米罗的作品中,孩子们觉得大大小小的点像宇宙中的天体星球,在金黄色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星球非常美丽。   随着欣赏活动的进行,有的小朋友好奇地问我:“娜娜老师,这些真的是大师们的画么?”“对呀,这些都是大师们的绘画作品。他们在用点和线来表现他们看到的事物。”“好简单啊!”“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于是,奇妙的点和线活动就这样开始了,孩子们用各种材料画出他们的点和线,并告诉我他们画的是什么。
  关于拓展活动一的思考:
  《艺术大书》中有秩序的线和凌乱的线、直线和曲线、密集的线与稀松的线以及活泼的点,引起了幼儿的注意,此时引入吴冠中、米罗等大师的点、线作品,孩子们看到了运用点和线组成的画面,会发现点与线中的丰富变化,点、线不同形式的组合可以表现或代表很多生活中的事物,从而引发了他们对用点和线进行艺术创作的思考,从对点、线的新认识、新理解提升到对点、线的灵活运用与表现层面,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孩子们对《艺术大书》的阅读热情,愿意从阅读与游戏中去探索和发现。
  拓展活动二:“寻找生活中的点和线!”
  经过了三次的阅读活动和对大师作品的欣赏活动,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几个小朋友把我叫了过去:“娜娜老师,我发现了点和线!”“在哪?”我好奇地问道,他们指了指球车说:“球车上的栏杆是线,里面的球是点。”
  这个发现让我太惊讶了,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展开了“寻找生活中的点和线”的美术活动。
  孩子们开始拉着我去找身边的各种点和线。有的小朋友找到爬网上的结和线,有的指着一棵柿子树,跟我说:“娜娜老师,你快看,这棵树上有一个鸟窝,它就是点,树枝就是线。”挪动玩具交通指示牌的时候,孩子们也会敏感地发现交通玩具指示牌上的点和线;甚至孩子们回家还不忘找自己生活中的点和线,他们发现家里的顶灯上有点和线,家里的床单上也有点和线,玩具的把手上也有点和线…
  关于拓展活动二的思考:
  孩子们在寻找点和线的过程中,发现了球网的交织线、栏杆整齐的线、大树枝杂乱的线、电线长长的线、男孩子的头发短而密的线等等;也发现了在操场上大滚球大大的点、树枝上挂着果实的点、石子路那样有规律的点……孩子兴奋地寻找和感受着生活动中的点和线,将书中的内容变成了生活中的学习与游戏,生活中的经验又成为他们不断阅读图书的动力,通过生活感受去发现作品中的美。在这个“感受生活”與“欣赏作品”相互作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图书的魅力,也成为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与善于思考的小学者。
  创作无字书:“制作我们自己的艺术大书吧!”
  经过了上述一系列的活动,在一次阅读区阅读的时候,安安对我说:“娜娜老师,这本书太简单了,我也能做。我们可以一起做吗?”“当然可以!”于是我们在活动区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艺术大书”。很多小朋友听说我们要自己做艺术大书,纷纷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制作大书的第一个问题——纸张要怎么用?《艺术大书》的纸张类似正方形,可是我们手里的绘画纸却是长方形,怎么办?安安出主意说:“因为我们还要将书剪开,所以我们就横着用吧。”在孩子们决定要横着用纸后;第二个问题接踵而来了,大书常常利用剪开的书页进行重组游戏,那我们应该先画画还是先剪开?一菡说:“应该先画画,因为你们看这些画都是能够拼上的,如果先剪开的话,就拼不上了。”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先画画后剪开……就这样,孩子们有的用颜料,有的用水彩笔,有的用油画棒……画出各种活泼跳跃的点和生动鲜活的线条。大家一起创作,你一张我一张,很快我们的艺术大书做成了,孩子们特别开心。
  关于制作艺术大书活动的思考:
  孩子们在制作“艺术大书”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制作前发现图书的形状与自己手中的绘画纸形状不一样,便巧妙地想出了将绘画纸横着使用的办法,比如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作者用的绘画工具是水彩笔、油画棒等不能满足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创造性地添加了刷子、报纸等多种工具,并不仅局限于用笔绘画,还选择了拓印等形式,孩子们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长。
其他文献
编: 《蜗牛老师的幼儿园》这套书是你的毕业作品。当初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你怎么会想到创作这样的故事呢?  吕:毕业设计的时候,我准备了好几个故事,但是到了要汇报自己的选题那天,我在上午临时想到了蜗牛老师的故事,就匆匆加了进去,下午拿给老师讲,心里特别没有底气。结果老师竟然建议我做这个选题。第一次,我只画了《放学了》,老师又建议我再多画两个故事,变成系列作品,于是就有了《捉迷藏》和《大扫除》。这三本书
期刊
剪纸是一种具有益智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美术活动,让幼儿接触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剪纸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较为常见,但限于剪刀的危险性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剪纸活动会有一些阻力。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剪刀太危险,小班幼儿尚未具备使用剪刀的能力,因此多忽视和拒绝组织小班幼儿参与剪纸活动。  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
期刊
绘本是一个很大“碗”,能装下世间的千姿百态,最终看到的是一本可以“亲近”的书,春风化雨式地传递爱的信息。好的绘本里会包含着深刻的哲思,深厚的大情怀,对社会和生活本质的唤起正是每个身处浮躁社会中焦虑喘息的人们所需要的氧气。尽管今天绘本越来越受追捧,我们仍然要强调:慢一点!放慢脚步,给绘本多一些时间。绘本艺术终究是“人的艺术”,一个作者的成长远比一本书的诞生难上百倍。我庆幸我们承担的是培养作者这个难题
期刊
我们欣赏古代的绘画,就像在观看历史文化的缩影,透过画面,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学和古代人的生活。我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名畫中以“丝绸之路与名画中的马蹄声”为线索,分享一些美丽的中国图像。  敦煌莫高窟初唐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大概是最早描绘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乃至连接起地中海各国的通道,这条通道在古代被叫作“河西走廊”。1
期刊
一、课题设计意图  1. 利用纸杯和多种材料的结合进行艺术表现,感受纸工活动的乐趣。  2. 能够大胆想象,设计并画出自己喜欢的简单形象。  3. 正确使用剪刀,能剪下线条平滑的图形。  指导重点:帮助幼儿观察发现使用剪刀时左右手配合的技巧,嘗试剪出光滑的图形。  二、需要准备  材料准备:一次性纸杯、吸管、剪刀、美工刀、彩笔、白纸、一次性手套、橡皮筋、双面胶。  三、感知与体验  1.看一看(请
期刊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写道:“椅子是非常难设计的一个物件,相比较之下我觉得或许设计一栋大厦会更加简单。”椅子是人们家居生活中的必需品,东西方人对椅子的理解各有不同,设计各有风格,既要美观又要实用。让孩子们来设计属于自己的一把椅子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儿,所以我设定了这个主题之后,将之定位为这是一堂设计活动课。如何激发6至8岁的孩子在
期刊
著名教育家赫伯·里德(Herbert Read)说:“儿童是画所知,不是画所见。”(这一般指的是9岁以前的儿童)针对这一特性,在儿童绘画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课前活动体验来加深儿童对创作题材的印象。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美国幼教界非常重视幼儿绘画游戏化心理,认为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日本幼教界选择绘画内容时也很注重体现孩子的游戏与生活,认为这样可以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我经常
期刊
长颈鹿是幼儿园小朋友比较喜欢的小动物之一。它的整体造型简单、特征明显,易于表现。所以,在“我喜欢的小动物”主题活动中,我选取了“长颈鹿”让幼儿进行美术创作。  活动前,我们动员家长带幼儿到动物园参观,重点观察长颈鹿,让幼儿对其有初步的认识。活动初始,教师引导孩子回忆长颈鹿的样子,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出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唤起幼儿的原有经验。然后,带领幼儿观看有关长颈鹿的视频,仔细观察长颈鹿,再引导幼儿
期刊
一、课题设计意图  1.能够根据丝巾坠落的形状进行借形想象。  2.能利用生活物品、自然物进行添加拼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感受生活物品创意的乐趣。  二、需要准备  材料准备:丝巾、生活物品、自然物(例如:石头、树枝、树叶)。  三、感知与体验  1.看一看: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观察自然掉落的丝巾。  2.想一想:鼓励幼儿根据丝巾的样子进行联想。可以和孩子探讨,丝巾的样子带给
期刊
自闭症成为一个逐渐被人熟知的名词,是因为它越来越高的发病率。  这种病多发病于婴幼儿期,与神经发育障碍有关,一般3岁左右确诊,但一部分自闭症儿童在出生后不久就会有症状出现,如:出生后过于安静或频繁地哭闹、妈妈喂奶时和妈妈没有目光交流、再大一些没有“抱抱”的要求和愿望等。  还有一部分自闭症儿童3岁前在语言、动作等方面表现出发展迟缓的症状。(所以在这里普及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贵人语话迟”这句话大家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