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师资培训存在重“给予”轻“需求”,培训资源无法反复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等缺陷。文章以森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成长微课程构建为例,从课程“双主体”目标设定,内容“三微化”呈现方式,学习套餐支架的构建等方面介绍了我校教师成长微课程构建的经验及其对传统师资培训的有效补充价值。
【关 键 词】 微课程;教师成长;支架
一、现状呈现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小刘老师苦恼地说:“一篇课文可以训练的语言内容那么丰富,真不知道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是呀,虽然全国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关注“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但教材没有明晰的语用点,且更别谈循序渐进的“序”,教学“一课一得”全凭个人修为,职初教师自然不知所措。
“学本式”卓越课堂在重庆市教育强区——沙坪坝区推广近三年,“自学”“互学”“展学”为基本形式,强调先学后导的课堂文化。走进刚调整到一年级的沙坪坝区教师小徐的课堂:教师给每小组准备字卡,让学生在组长带领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内抽读生字。有的学生积极性高涨,争抢生字卡片,抢读,声音极大,有的学生根本不参与,自己玩自己的,组与组之间相互干扰,教室乱成一团。
二、归因分析
(一)传统培训现状归因
虽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课改培训,但培训仍大多以理论讲座、经验介绍的形式,缺乏直观的操作指导;培训大多为受训者“准备”了系列菜单,无法关照受训者学校发展需求及个体成长所需。
(二)校本培训现状归因
笔者所在学校——森林实验小学,是沙坪坝区一所新建校,每年以八个教学班的规模推进。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新进教师的大量涌入,学校面临空前的师资培训压力和培训经费压力。每年新进教师及更换年级后需培训的教师量太过巨大,每年对教师们反复进行学科知识、技能,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等各领域的培训,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但仍无法关注到每位教师的需求,关注到教师教学的细小问题情境,因而收效甚微。
三、策略研究
(一)为什么构建教师成长微课程
基于我校教师需求与培训现状,我们急需建构一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着眼学习者需求与困难,能关照学习者们的不同起点与差异,能直观呈现理论化知识成果,能凸显学校特色文化并引领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高度统一的教师成长课程。
微型课程,是依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将有关知识分解成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的主题。其目的在于能够帮助学习者解决当下学习需求与主要困难。上海师大邓彤博士在微型课程理论分析中总结,微型课程基于学生需求、立足学校本位,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微型课程具有:基于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微型化,瞄准学生的学习困难;情境化,知行合一的现代课程等特点。基于对微型课程的以上认识,我校自2013年起,尝试构建一种能聚焦教师自身成长的实际困难,选择明确集中的课程目标,提供微型化的课程内容,可在较短时间内满足教师特定学习需求以提升教师素养的微型化教师成长课程。
(二)如何构建教师成长微课程
我校意欲构建的教师成长微课程,应是基于教师的学习需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微型化,能为教师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援的教师成长课程体系。课程最核心的元素应是对师生学情的分析,基于学情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学习支架。
1. 分析学情选择课程目标
教师成长微课程以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为宗旨,因此课程设计必须分析学习者的学情,了解教师在某一特定教育教学领域、发展阶段、教学情境的问题及需要,从而确定成长课程的具体目标。教师成长微课程的服务主体是教师,但同时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他的成长更多体现于更好地帮助其服务对象——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情分析具有双主体性,分析双主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学情,就成为构建教师成长微课程的起点。我校课程目标的开发方式分为“设定型”和“补充型”两种。
(1)选点“细微”,构建“设定型”课程目标
“设定型”课程目标是自上而下的目标选定方式。学校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师、学生素质的要求,学校特色文化对课堂文化的要求等,将教师成长微课程构架为“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学科思维与创新”“校本特色课堂文化”等若干门类,通过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梳理语文学科知识、技能训练点;学校特色文化解读,凸显特色课堂元素;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理想状态的分析,细化出若干学生学习能力训练点;通过教研交流、问卷摸底等方式,深入教师群体了解教师需求……梳理出每个门类下一个个细小的相对独立但有一定序列性的课程目标群落。
如“学科知识与技能”门类下,每一册形成一个目标群落。以一年级上册为例:①说完整话;②我会读出“小句号”(朗读停顿训练);③给词语宝宝穿衣服(词语修饰训练);④正确读写姿势;⑤认识田字格,会借助田字格把生字摆端正……在“学习方法与策略”门类下,以年段为单位形成一个目标群落。以五年级小组合作技能训练目标为例:①学会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②学会质疑,针对上台小组交流的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③在质疑中对抗,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理由,做到有理有据;④学会筛选吸纳,展学小组长要学会甄别其他组同学的不同观点或建议,筛选吸纳……
(2)“微观”学情,构建“补充型”课程
教师成长微课程看中“成长”,因此由“选定型”方式构建起来的微课程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在师生的共同成长过程中,课程应不断发展与完善,这就涉及到另一种课程目标开发方式——“补充型”目标开发。我们通常通过课堂微格观察,各类检测反馈等方式发现师生成长点,进而补充我校教师成长微课程目标体系。
学校自主研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观测目的、观测主体的量表,如“森林实验小学基于合作学习‘互学’有效性研究的教师行为观察量表”“学生自学有效性策略观测量表”“学生发散性思维影响因素师生行为观查量表”等,根据观测结果,发现师生成长难点形成补充型“成长”目标,再归入到某一目标门类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目标开发方式。 2. 微型化教师成长课程内容呈现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展开“三小研究”:“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我校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构建的教师成长微课程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组建,通常一个微课达成一个目标,一节微课只需十几分钟、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开发出“微问题、微图表、微视频”的“三微”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1)微型支架问题
支架式教学提出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
“支架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为突破核心目标,设计的支撑学生持续学习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学生对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
基于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形成单元,文章中蕴含的语用点不明晰,教师们能力参差不齐,无法确定课文核心目标,取舍教学内容。因此,我校或以单篇或以单元整组设计学生学习支架问题,辅以简要的支架问题说明,形成“学科知识与技能”门类下的部分微课程内容,辅助教师进行教学。
(2)微课堂微讲座视频
微课堂、微讲座是微课程呈现的最基本的形式,在目标转化为微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案、微视频脚本的撰写来实现。在脚本形成后,通过师生合作上课、学生活动教师解说、教师运用课件进行专题微讲座等形式将设计演绎出来,再将其录下来,最后进行后期制作,将录像剪辑成6~10分钟的微视频。课后将教案(脚本)、实录、反思、学生检测题与视频一同打包,就形成一堂目标聚焦、实效性强的微课。
3. 课程学习支架的构建与运用
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影响下,我们所建构的教师成长微课程就是一系列为教师成长搭建支架的资源,学校通过搭建适当的支架为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供支撑,引导教师逐步完成教学及自身成长任务,不断地把教师的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我校课程学习支架的搭建方式分:“设定型”和“自选型”两种。
(1)设定型支架
“设定型支架”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培训需求组合的系列领域、系列微课程资源。如每年我校都有不少职初教师,调入教师,不仅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等通识性领域进行学习培训,学习方法与策略中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基本方式)等领域进行细(下转18页)(上接16页)致学习,还要对学校课堂文化(如我校“双主体五环节”生长课堂文化)进行学习了解;经验型教师进入新的年级,对于年段重点、教学方式、学习工具等均会发生较大变化;在课堂观察中学生思维能力有缺陷的班级老师同样设定“学科思维与创新”课程……总之,学校对不同需求教师群体设定了相对固定的课程支架,我校将这些教师发展需要的微课程作为重要培训资源,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对相关教师进行线下视频集中培训或线上分散培训,培训时间结束后辅以学习笔记的检查和笔试检测,就能直观、高效地完成参培教师的培训工作,且针对性强,培训资源可以反复运用更经济。
(2)自选型支架
“自选型支架”即除集中、设定型培训外,教师个人、教研组、年级组等根据个人或群体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兴趣或问题情境自主选择学习微课程资源。这样的课程菜单选定是关注到每位教师、每个团队的发展需求的、关注到教师教学的细小问题情境的,是教师主动构建的支架类型。
四、研究收益
两年来,我校运用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微课”耗时短、针对性强、容量小易传播等优势,为教师专业成长开设了无“微”不至的成长课程,为教师成长的不同需求构建了一个个情境性强,针对性大的教师成长支架组合套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校教师培训压力与培训经费的压力,是传统师资培训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程培训将成为未来教师培训的最有力的教育资源和培训形式。
【参考文献】
[1] 蔡跃.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胡铁生.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45-47.
[3] 曲炜.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C].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4] 邓彤,王荣生. 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J]. 课程·教材·教法,2013(9).
[5] 刘运华. 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6] 田秋华. 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09(5).
【关 键 词】 微课程;教师成长;支架
一、现状呈现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小刘老师苦恼地说:“一篇课文可以训练的语言内容那么丰富,真不知道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是呀,虽然全国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关注“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但教材没有明晰的语用点,且更别谈循序渐进的“序”,教学“一课一得”全凭个人修为,职初教师自然不知所措。
“学本式”卓越课堂在重庆市教育强区——沙坪坝区推广近三年,“自学”“互学”“展学”为基本形式,强调先学后导的课堂文化。走进刚调整到一年级的沙坪坝区教师小徐的课堂:教师给每小组准备字卡,让学生在组长带领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内抽读生字。有的学生积极性高涨,争抢生字卡片,抢读,声音极大,有的学生根本不参与,自己玩自己的,组与组之间相互干扰,教室乱成一团。
二、归因分析
(一)传统培训现状归因
虽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课改培训,但培训仍大多以理论讲座、经验介绍的形式,缺乏直观的操作指导;培训大多为受训者“准备”了系列菜单,无法关照受训者学校发展需求及个体成长所需。
(二)校本培训现状归因
笔者所在学校——森林实验小学,是沙坪坝区一所新建校,每年以八个教学班的规模推进。学校规模的急剧扩大,新进教师的大量涌入,学校面临空前的师资培训压力和培训经费压力。每年新进教师及更换年级后需培训的教师量太过巨大,每年对教师们反复进行学科知识、技能,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等各领域的培训,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但仍无法关注到每位教师的需求,关注到教师教学的细小问题情境,因而收效甚微。
三、策略研究
(一)为什么构建教师成长微课程
基于我校教师需求与培训现状,我们急需建构一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着眼学习者需求与困难,能关照学习者们的不同起点与差异,能直观呈现理论化知识成果,能凸显学校特色文化并引领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高度统一的教师成长课程。
微型课程,是依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将有关知识分解成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的主题。其目的在于能够帮助学习者解决当下学习需求与主要困难。上海师大邓彤博士在微型课程理论分析中总结,微型课程基于学生需求、立足学校本位,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微型课程具有:基于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微型化,瞄准学生的学习困难;情境化,知行合一的现代课程等特点。基于对微型课程的以上认识,我校自2013年起,尝试构建一种能聚焦教师自身成长的实际困难,选择明确集中的课程目标,提供微型化的课程内容,可在较短时间内满足教师特定学习需求以提升教师素养的微型化教师成长课程。
(二)如何构建教师成长微课程
我校意欲构建的教师成长微课程,应是基于教师的学习需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微型化,能为教师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援的教师成长课程体系。课程最核心的元素应是对师生学情的分析,基于学情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学习支架。
1. 分析学情选择课程目标
教师成长微课程以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为宗旨,因此课程设计必须分析学习者的学情,了解教师在某一特定教育教学领域、发展阶段、教学情境的问题及需要,从而确定成长课程的具体目标。教师成长微课程的服务主体是教师,但同时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他的成长更多体现于更好地帮助其服务对象——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情分析具有双主体性,分析双主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学情,就成为构建教师成长微课程的起点。我校课程目标的开发方式分为“设定型”和“补充型”两种。
(1)选点“细微”,构建“设定型”课程目标
“设定型”课程目标是自上而下的目标选定方式。学校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师、学生素质的要求,学校特色文化对课堂文化的要求等,将教师成长微课程构架为“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学科思维与创新”“校本特色课堂文化”等若干门类,通过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梳理语文学科知识、技能训练点;学校特色文化解读,凸显特色课堂元素;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理想状态的分析,细化出若干学生学习能力训练点;通过教研交流、问卷摸底等方式,深入教师群体了解教师需求……梳理出每个门类下一个个细小的相对独立但有一定序列性的课程目标群落。
如“学科知识与技能”门类下,每一册形成一个目标群落。以一年级上册为例:①说完整话;②我会读出“小句号”(朗读停顿训练);③给词语宝宝穿衣服(词语修饰训练);④正确读写姿势;⑤认识田字格,会借助田字格把生字摆端正……在“学习方法与策略”门类下,以年段为单位形成一个目标群落。以五年级小组合作技能训练目标为例:①学会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②学会质疑,针对上台小组交流的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③在质疑中对抗,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理由,做到有理有据;④学会筛选吸纳,展学小组长要学会甄别其他组同学的不同观点或建议,筛选吸纳……
(2)“微观”学情,构建“补充型”课程
教师成长微课程看中“成长”,因此由“选定型”方式构建起来的微课程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在师生的共同成长过程中,课程应不断发展与完善,这就涉及到另一种课程目标开发方式——“补充型”目标开发。我们通常通过课堂微格观察,各类检测反馈等方式发现师生成长点,进而补充我校教师成长微课程目标体系。
学校自主研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观测目的、观测主体的量表,如“森林实验小学基于合作学习‘互学’有效性研究的教师行为观察量表”“学生自学有效性策略观测量表”“学生发散性思维影响因素师生行为观查量表”等,根据观测结果,发现师生成长难点形成补充型“成长”目标,再归入到某一目标门类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目标开发方式。 2. 微型化教师成长课程内容呈现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展开“三小研究”:“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我校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构建的教师成长微课程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组建,通常一个微课达成一个目标,一节微课只需十几分钟、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开发出“微问题、微图表、微视频”的“三微”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1)微型支架问题
支架式教学提出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
“支架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为突破核心目标,设计的支撑学生持续学习的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学生对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
基于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形成单元,文章中蕴含的语用点不明晰,教师们能力参差不齐,无法确定课文核心目标,取舍教学内容。因此,我校或以单篇或以单元整组设计学生学习支架问题,辅以简要的支架问题说明,形成“学科知识与技能”门类下的部分微课程内容,辅助教师进行教学。
(2)微课堂微讲座视频
微课堂、微讲座是微课程呈现的最基本的形式,在目标转化为微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案、微视频脚本的撰写来实现。在脚本形成后,通过师生合作上课、学生活动教师解说、教师运用课件进行专题微讲座等形式将设计演绎出来,再将其录下来,最后进行后期制作,将录像剪辑成6~10分钟的微视频。课后将教案(脚本)、实录、反思、学生检测题与视频一同打包,就形成一堂目标聚焦、实效性强的微课。
3. 课程学习支架的构建与运用
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影响下,我们所建构的教师成长微课程就是一系列为教师成长搭建支架的资源,学校通过搭建适当的支架为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供支撑,引导教师逐步完成教学及自身成长任务,不断地把教师的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我校课程学习支架的搭建方式分:“设定型”和“自选型”两种。
(1)设定型支架
“设定型支架”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培训需求组合的系列领域、系列微课程资源。如每年我校都有不少职初教师,调入教师,不仅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等通识性领域进行学习培训,学习方法与策略中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基本方式)等领域进行细(下转18页)(上接16页)致学习,还要对学校课堂文化(如我校“双主体五环节”生长课堂文化)进行学习了解;经验型教师进入新的年级,对于年段重点、教学方式、学习工具等均会发生较大变化;在课堂观察中学生思维能力有缺陷的班级老师同样设定“学科思维与创新”课程……总之,学校对不同需求教师群体设定了相对固定的课程支架,我校将这些教师发展需要的微课程作为重要培训资源,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对相关教师进行线下视频集中培训或线上分散培训,培训时间结束后辅以学习笔记的检查和笔试检测,就能直观、高效地完成参培教师的培训工作,且针对性强,培训资源可以反复运用更经济。
(2)自选型支架
“自选型支架”即除集中、设定型培训外,教师个人、教研组、年级组等根据个人或群体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兴趣或问题情境自主选择学习微课程资源。这样的课程菜单选定是关注到每位教师、每个团队的发展需求的、关注到教师教学的细小问题情境的,是教师主动构建的支架类型。
四、研究收益
两年来,我校运用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微课”耗时短、针对性强、容量小易传播等优势,为教师专业成长开设了无“微”不至的成长课程,为教师成长的不同需求构建了一个个情境性强,针对性大的教师成长支架组合套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校教师培训压力与培训经费的压力,是传统师资培训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程培训将成为未来教师培训的最有力的教育资源和培训形式。
【参考文献】
[1] 蔡跃.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程[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胡铁生.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8):45-47.
[3] 曲炜.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C].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4] 邓彤,王荣生. 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J]. 课程·教材·教法,2013(9).
[5] 刘运华. 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6] 田秋华. 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