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不少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安排过多的教学内容、设计过于烦琐的教学环节,往往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最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低效、无效,甚至还给师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因此,有人积极倡导简约化教学,《现代汉语词典》对“简约”的解释是:(1)简略;(2)节俭,提倡简约化教学,就是倡导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贪多,教学方法不繁琐,追求“大道至筒、宁朴勿华”的教学风格,从而去粗存精,达到以简驭繁、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教学中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很重要的,也应该是有技巧的,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实施简约化教学。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1.围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凡属人类都生而具有求知欲,”求知欲对学习有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教师在教学中创新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听课,效果最佳,否则“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吕叔湘语)。
案例1“集合”的情境创设
“上课!”
“起立!”
“老师好!”
“同学们好!”
此时,笔者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说“同学们请坐”,而是说“请所有的高个子站着,其余的同学坐下”,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有的同学立即就坐下了,有的同学先站着后来又坐下,有的同学坐下后又被旁边的同学叫站起来,到最后就剩全班最高的那个同学站着。
笔者接着提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学生回答:“因为不好确定好高才算高个子,”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对高个子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有的人眼里,一米七以上的就是高个子,而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一米八可能都算矮个子,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我说请一米七以上的同学站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不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集合、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老师板书课题,进入新课的教学,
评注这是笔者在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导入的情境创设,结果表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新知识融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举手不及,跃而可获”,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思考中获得新知,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2.针对易错知识点,善意提醒学生
学生的易错点,说明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掌握比较模糊,教师可以针对易错点创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时候,善意的提醒比严厉的批评和罚抄几遍的效果都要好。
案例2“任意角和弧度制”的教学片断
教学任意角后,为了强化新知,打破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和思维定势,笔者布置这样一道计算题:时间由12点首次变到13点15分,时针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度?学生的回答大多都是37.5°,讲评时,笔者对学生说,“我们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后,就有正角、负角、零角之分,我们求一个角,既要知道旋转量,又要知道旋转方向,旋转方向决定了角的正负,因此,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大家不要迷失了方向!”一句“不要迷失了方向”让学生会心一笑,同时也对老师的善意提醒刻骨铭心,此后在解答类似的问题时都没有出现错误,
评注“体验式”学习概念,其效果远远大于“说教式”“惩罚式”的诠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消除易错知识点,学生自己体会到的是最深刻的,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突出学科本质,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学习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觉,就会产生认知需要(内驱力),努力求知,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好的问题情境就像种了一颗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甚至到最后开花结果,所以问题情境创设要精心设计,要下足功夫,要抓住要害问题,突出学科的本质,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地想、深刻地想,把道理想出来,结果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有意义的。
案例3“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情境创设
教师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
在开学回学校的火车上,我遇到一对母女,她们做猜数游戏,妈妈想一个l到100之间的整数让女儿猜,要求尽量用最少的次数猜出这个数,妈妈每次的回答是“高了”、“低了”或者“正确”,现在老师准备了几张卡片,每张上面写了一个l到100之间的整数,我任意取出一张,谁来猜一下这个数?
猜数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上述猜数游戏中,你能说出快速猜出数的道理是什么?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在那里?
学生:关键是要知道数的范围,然后逐步逼近要猜的数。
教师:托尔斯泰曾说过,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有时候,简单的问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今天就学习利用上面猜数活动蕴含的数学思想解决与方程的根有关的问题。
评注通过这种学生身边的游戏,并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凸显学科知识的本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利用问题驱动,培养创新能力
“成长动机说”认为,每个人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教师创设好情境,搭好平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驱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发现,就能点燃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以惊喜。
案例4“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片断 师:经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若函数f(x)在[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且f(a)·f(b)<0,那么函数f(x)在(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教师接着问:“这里‘函数厂(x)在(a,b)内有零点’,你能确定有多少个零点吗?”
生:“不能确定,但是至少有一个!”
师:(追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画图说明满足条件的函数f(x)在区间(a,b)内恰有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零点的情形?自己先思考,画好后向全班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师:(追问)“你能给每个图形取一个贴切的名字吗?”
最后全班学生达成共识,把图l命名为“直线穿越式”,图2命名为“蜻蜓点水式”,图3命名为“弹簧式”,图4命名为“水上漂式”,
评注教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个人意见,并通过全班交流,互相补充,相互启发,使每个学生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数学大师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所以,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回到真实环境中去积极体验和感受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5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之美
案例5“变量问的相关关系”的情境创设
教师以下面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经常这样说:“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学习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问题,今天我们学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类比“吸烟有害健康”、“名师出高徒”,你能举出更多的描述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的例子或成语吗?
生l:粮食产量与施肥量;
生2:父亲身高与儿子的身高;
生3:瑞雪兆丰年;
生4:虎父无犬子;
生5:歹竹出好笋;
在教学中,笔者把学生3、4、5的答案板书在“名师出高徒”的下方,无意中生成几对精妙绝伦的对联,呈现出数学的对称之美,特别是学生5,结合本地生活实际给出的答案,更是令人称道,拍案叫绝,
评注教师创新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举出描述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例子,没想到意外生成精彩,从学生所举的琅琅上口的俗语中,不仅能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能更好地感受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之美,从而喜欢上数学,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一位德国学者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问题好比盐,情境犹如美味可口的汤,情境,只有溶入问题才能显现其活力;问题,只有源于情境才能显示其魅力,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一生中取之不完的利息,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教学中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很重要的,也应该是有技巧的,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实施简约化教学。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1.围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凡属人类都生而具有求知欲,”求知欲对学习有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教师在教学中创新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听课,效果最佳,否则“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吕叔湘语)。
案例1“集合”的情境创设
“上课!”
“起立!”
“老师好!”
“同学们好!”
此时,笔者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说“同学们请坐”,而是说“请所有的高个子站着,其余的同学坐下”,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有的同学立即就坐下了,有的同学先站着后来又坐下,有的同学坐下后又被旁边的同学叫站起来,到最后就剩全班最高的那个同学站着。
笔者接着提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学生回答:“因为不好确定好高才算高个子,”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对高个子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有的人眼里,一米七以上的就是高个子,而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一米八可能都算矮个子,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我说请一米七以上的同学站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不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集合、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老师板书课题,进入新课的教学,
评注这是笔者在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导入的情境创设,结果表明,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新知识融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举手不及,跃而可获”,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思考中获得新知,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2.针对易错知识点,善意提醒学生
学生的易错点,说明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掌握比较模糊,教师可以针对易错点创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时候,善意的提醒比严厉的批评和罚抄几遍的效果都要好。
案例2“任意角和弧度制”的教学片断
教学任意角后,为了强化新知,打破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和思维定势,笔者布置这样一道计算题:时间由12点首次变到13点15分,时针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度?学生的回答大多都是37.5°,讲评时,笔者对学生说,“我们对角的概念进行推广后,就有正角、负角、零角之分,我们求一个角,既要知道旋转量,又要知道旋转方向,旋转方向决定了角的正负,因此,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大家不要迷失了方向!”一句“不要迷失了方向”让学生会心一笑,同时也对老师的善意提醒刻骨铭心,此后在解答类似的问题时都没有出现错误,
评注“体验式”学习概念,其效果远远大于“说教式”“惩罚式”的诠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消除易错知识点,学生自己体会到的是最深刻的,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突出学科本质,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学习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觉,就会产生认知需要(内驱力),努力求知,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好的问题情境就像种了一颗种子,能够生根发芽,甚至到最后开花结果,所以问题情境创设要精心设计,要下足功夫,要抓住要害问题,突出学科的本质,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地想、深刻地想,把道理想出来,结果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有意义的。
案例3“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情境创设
教师创设下面的问题情境:
在开学回学校的火车上,我遇到一对母女,她们做猜数游戏,妈妈想一个l到100之间的整数让女儿猜,要求尽量用最少的次数猜出这个数,妈妈每次的回答是“高了”、“低了”或者“正确”,现在老师准备了几张卡片,每张上面写了一个l到100之间的整数,我任意取出一张,谁来猜一下这个数?
猜数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上述猜数游戏中,你能说出快速猜出数的道理是什么?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在那里?
学生:关键是要知道数的范围,然后逐步逼近要猜的数。
教师:托尔斯泰曾说过,凡是伟大的,必定简单,有时候,简单的问题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今天就学习利用上面猜数活动蕴含的数学思想解决与方程的根有关的问题。
评注通过这种学生身边的游戏,并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凸显学科知识的本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利用问题驱动,培养创新能力
“成长动机说”认为,每个人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教师创设好情境,搭好平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驱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发现,就能点燃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以惊喜。
案例4“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片断 师:经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若函数f(x)在[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且f(a)·f(b)<0,那么函数f(x)在(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教师接着问:“这里‘函数厂(x)在(a,b)内有零点’,你能确定有多少个零点吗?”
生:“不能确定,但是至少有一个!”
师:(追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画图说明满足条件的函数f(x)在区间(a,b)内恰有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零点的情形?自己先思考,画好后向全班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师:(追问)“你能给每个图形取一个贴切的名字吗?”
最后全班学生达成共识,把图l命名为“直线穿越式”,图2命名为“蜻蜓点水式”,图3命名为“弹簧式”,图4命名为“水上漂式”,
评注教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个人意见,并通过全班交流,互相补充,相互启发,使每个学生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学习方法的认识,数学大师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所以,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回到真实环境中去积极体验和感受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5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之美
案例5“变量问的相关关系”的情境创设
教师以下面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经常这样说:“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学习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问题,今天我们学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类比“吸烟有害健康”、“名师出高徒”,你能举出更多的描述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的例子或成语吗?
生l:粮食产量与施肥量;
生2:父亲身高与儿子的身高;
生3:瑞雪兆丰年;
生4:虎父无犬子;
生5:歹竹出好笋;
在教学中,笔者把学生3、4、5的答案板书在“名师出高徒”的下方,无意中生成几对精妙绝伦的对联,呈现出数学的对称之美,特别是学生5,结合本地生活实际给出的答案,更是令人称道,拍案叫绝,
评注教师创新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举出描述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例子,没想到意外生成精彩,从学生所举的琅琅上口的俗语中,不仅能体会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能更好地感受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之美,从而喜欢上数学,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一位德国学者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问题好比盐,情境犹如美味可口的汤,情境,只有溶入问题才能显现其活力;问题,只有源于情境才能显示其魅力,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一生中取之不完的利息,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