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意识。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古筝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在学习计划、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存在欠缺,对就业和个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自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探索出切实有效的培养路径,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自主意识含义和特点
自主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识,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标志。自主意识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活动所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并努力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主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活动生成性,是指自主意识的生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自身成长和活动基础上的;第二是自我独立性,是指自主意识是不依赖他人、不受他人控制的,而是自我做主的;第三是自我认同性,是指个体对“我是谁”和“我能怎样”等基本问题有明确的分析和判断,基本不受他人的干扰;第四是自我超越性,即自主意识可以不断推动个体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主意识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能力,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二、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表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70多年的发展,高校古筝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备的教学体系,也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古筝人才。而从微观角度对教学过程仔细审视后,则发现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对学生自主意识培养的忽视就是其中之一。在理论学习中,都是教师进行讲述,学生负责记忆、理解和掌握;在技能学习中,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学生课下练习,在下次上课时候接受教师的指导。从表面上来看,整个过程是按部就班的,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但是却在无形中导致了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很多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古筝、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学习、自己可以或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认识,每天只是在学校和教师要求和安排下被动学习,在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很快败下阵来,而且很容易受到一些诱惑的影响。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究竟在四年中学到了什么、具备了怎样的素质和能力、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等感到的一头雾水。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从源头上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实施“低、小、巧、多”的教学模式
以怎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最终的教学效果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始终保持在积极的学习状态内,应采用“低、小、巧、多”的教学模式。
“低”是指低难度,即将学生原本的学习难度适当降低,让学生稍加努力后就可以实现,而不是在教学一开始就设置高难度的目标,学生还没有去做,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小”是指小步前进,在设置了小目标后,教师应带领学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前进,直到实现最后的大目标,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多”是指学习方法要多样化。作为一种技能学习,长时间的练习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如对话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都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巧”是指要辅以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都要被教师看在眼里,并辅以及时而灵活的评价,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是教师拉着学生走路,而通过“低、小、巧、多”教学模式的运用,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并在这过程中实现科学的自我认知,树立起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引导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
古筝是一门艺术,与普通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很多时候难以进行量化制的考核。比如与体育考核相比,百米跑步需要在多少秒以内就是标准,学生做到了就是达到了标准。而古筝这门情感的艺术则不然,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真实水平、优点缺点、努力方向等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在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教师、同学和自身三个方面获得替代性经验,利用这面镜子增强自主意识。
首先是教师。古筝学习具有技能性特征,教师需要经常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意味着师生之间的接触是较为紧密的,很多教师也是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其价值和意义在于,教师的水平越高,就越能获得学生的肯定,继而将教师作为一个标杆,鼓励自己不断努力。
其次是同学。竞争是人类的天性,很多年纪、水平相似的同学,其实内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竞争意识。对此,教师则需要予以巧妙运用,将这种竞争意识转化为激励效应。比如教师可以将水平相似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模式进行授课。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会直观地展示在其它学生面前,所以观察别人也正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以对比的方式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最后是自身。古筝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要求学生要定期进行回顾与反思,将以往和当下进行对比,并以飽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成长档案袋,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详细记录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并予以相应的评价。这个评价也将是学生最终评价的重要参考。学生则需要定期回顾,达到查缺补漏和扬长避短的目的。这种替代性经验的获得,可以有效避免“当局者迷”的状况,学生对自身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自然获得了自主意识的提升。
(三)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对于古筝学习来说,知识和技能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并不是全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会受到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强烈影响。在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的作用下,长期以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直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此也导致了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所以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首先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然而多数学生的古筝学习兴趣都十分有限,这也是一个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学习古筝,以便于在今后的升学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并非是出自学生的真实意愿,所以需要教师从教学伊始就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比如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等,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转化为长久和稳定的学习兴趣。
其次是意志。意志表现为个体对某一件事情的投入和持久程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坚持和历练中逐步形成的。古筝学习无疑是漫长和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很容易半途而废。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长期和近期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一步步地迈进,而且尤其要注意消除学生的急躁心理。很多学生急于求成,结果却是欲速不达,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認识到古筝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遵循这个规律,无异于揠苗助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一个学生的榜样,充分发挥出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作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最后是情感。情感是古筝艺术的灵魂,也是古筝学习的关键因素,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对此,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全面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第一是培养学生对古筝艺术的热爱之情。要通过学习目标的明确、榜样示范带动等,让学生真正热爱古筝艺术,有了这种热爱之情,学习过程中任何曲折和苦难都会迎刃而解。第二是让学生感受古筝作品的情感。每一首古筝作品都是情感的结晶,当学生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后,就会自然萌生出表现这种情感的欲望,实现高质量的二度创作。学生利用自己古筝知识和技法,将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易于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收获观众的认可与肯定,明确自我价值。
除了兴趣、意志和情感外,还有动机、性格等,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培养后,自主意识的培养也就成功了大半。
(四)全面丰富艺术实践
实践性是古筝艺术的基本属性,也是其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对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来说,必须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提升。然而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古筝教学的实践环节一直都存在不足。学生既没有实践的意识,也缺少实践的机会,自己的水平究竟如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补足和完善等,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更没有努力的方向,所以很多时候的实践表现都难以令人满意,更对就业和深造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实践对自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将“学”和“做”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做”来检测“学”。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可以将工作室模式、团系合一模式等新型模式应用于教学中,从本质上缩减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在教学评价方面,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实践表现都予以及时的评价,引导学生在下次实践中取长补短。同时要注意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淡化最终评价,突出过程评价。在教学辅助方面,学校要全面完善音乐厅、排练厅等设施建设,保障各类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在校外广泛建立实践基地。教师也应主动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并及时与学生分享实践的心得体会。通过丰富、持久和全面的实践,学生的自我导向、激励、反思、评价能力等均能得到有效地锻炼,真正做到自我认识、监督、克制和纠正,从而实现自主意识整体地提升。
四、结语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和民族音乐事业的双发展,高校古筝教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了使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延续,学校和教师还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审视。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的,学生按照安排和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对于为什么、怎样做等最基本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学习目标和个人发展更是感到茫然。这种自我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了教学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认识到自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路径,打破这个瓶颈,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走出校门后,真正有能力从容面对各种情况。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
一、自主意识含义和特点
自主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识,也是一个人成长和成熟的标志。自主意识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活动所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并努力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主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活动生成性,是指自主意识的生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自身成长和活动基础上的;第二是自我独立性,是指自主意识是不依赖他人、不受他人控制的,而是自我做主的;第三是自我认同性,是指个体对“我是谁”和“我能怎样”等基本问题有明确的分析和判断,基本不受他人的干扰;第四是自我超越性,即自主意识可以不断推动个体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主意识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能力,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二、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表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70多年的发展,高校古筝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备的教学体系,也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古筝人才。而从微观角度对教学过程仔细审视后,则发现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对学生自主意识培养的忽视就是其中之一。在理论学习中,都是教师进行讲述,学生负责记忆、理解和掌握;在技能学习中,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学生课下练习,在下次上课时候接受教师的指导。从表面上来看,整个过程是按部就班的,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但是却在无形中导致了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很多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古筝、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学习、自己可以或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认识,每天只是在学校和教师要求和安排下被动学习,在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很快败下阵来,而且很容易受到一些诱惑的影响。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究竟在四年中学到了什么、具备了怎样的素质和能力、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等感到的一头雾水。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从源头上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古筝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实施“低、小、巧、多”的教学模式
以怎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最终的教学效果都有着决定性影响。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始终保持在积极的学习状态内,应采用“低、小、巧、多”的教学模式。
“低”是指低难度,即将学生原本的学习难度适当降低,让学生稍加努力后就可以实现,而不是在教学一开始就设置高难度的目标,学生还没有去做,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小”是指小步前进,在设置了小目标后,教师应带领学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前进,直到实现最后的大目标,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多”是指学习方法要多样化。作为一种技能学习,长时间的练习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如对话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都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巧”是指要辅以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都要被教师看在眼里,并辅以及时而灵活的评价,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是教师拉着学生走路,而通过“低、小、巧、多”教学模式的运用,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并在这过程中实现科学的自我认知,树立起自信心和健全的人格,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引导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
古筝是一门艺术,与普通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很多时候难以进行量化制的考核。比如与体育考核相比,百米跑步需要在多少秒以内就是标准,学生做到了就是达到了标准。而古筝这门情感的艺术则不然,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真实水平、优点缺点、努力方向等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在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引导学生从教师、同学和自身三个方面获得替代性经验,利用这面镜子增强自主意识。
首先是教师。古筝学习具有技能性特征,教师需要经常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意味着师生之间的接触是较为紧密的,很多教师也是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其价值和意义在于,教师的水平越高,就越能获得学生的肯定,继而将教师作为一个标杆,鼓励自己不断努力。
其次是同学。竞争是人类的天性,很多年纪、水平相似的同学,其实内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竞争意识。对此,教师则需要予以巧妙运用,将这种竞争意识转化为激励效应。比如教师可以将水平相似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模式进行授课。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会直观地展示在其它学生面前,所以观察别人也正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以对比的方式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最后是自身。古筝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要求学生要定期进行回顾与反思,将以往和当下进行对比,并以飽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成长档案袋,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详细记录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并予以相应的评价。这个评价也将是学生最终评价的重要参考。学生则需要定期回顾,达到查缺补漏和扬长避短的目的。这种替代性经验的获得,可以有效避免“当局者迷”的状况,学生对自身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自然获得了自主意识的提升。
(三)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对于古筝学习来说,知识和技能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并不是全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会受到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强烈影响。在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的作用下,长期以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直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此也导致了学生自主意识的缺失。所以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首先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然而多数学生的古筝学习兴趣都十分有限,这也是一个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前,多数学生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学习古筝,以便于在今后的升学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并非是出自学生的真实意愿,所以需要教师从教学伊始就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比如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等,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转化为长久和稳定的学习兴趣。
其次是意志。意志表现为个体对某一件事情的投入和持久程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坚持和历练中逐步形成的。古筝学习无疑是漫长和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很容易半途而废。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长期和近期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一步步地迈进,而且尤其要注意消除学生的急躁心理。很多学生急于求成,结果却是欲速不达,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認识到古筝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遵循这个规律,无异于揠苗助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一个学生的榜样,充分发挥出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作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最后是情感。情感是古筝艺术的灵魂,也是古筝学习的关键因素,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对此,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全面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第一是培养学生对古筝艺术的热爱之情。要通过学习目标的明确、榜样示范带动等,让学生真正热爱古筝艺术,有了这种热爱之情,学习过程中任何曲折和苦难都会迎刃而解。第二是让学生感受古筝作品的情感。每一首古筝作品都是情感的结晶,当学生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后,就会自然萌生出表现这种情感的欲望,实现高质量的二度创作。学生利用自己古筝知识和技法,将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易于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收获观众的认可与肯定,明确自我价值。
除了兴趣、意志和情感外,还有动机、性格等,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培养后,自主意识的培养也就成功了大半。
(四)全面丰富艺术实践
实践性是古筝艺术的基本属性,也是其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对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来说,必须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提升。然而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古筝教学的实践环节一直都存在不足。学生既没有实践的意识,也缺少实践的机会,自己的水平究竟如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补足和完善等,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更没有努力的方向,所以很多时候的实践表现都难以令人满意,更对就业和深造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实践对自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将“学”和“做”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做”来检测“学”。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可以将工作室模式、团系合一模式等新型模式应用于教学中,从本质上缩减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在教学评价方面,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实践表现都予以及时的评价,引导学生在下次实践中取长补短。同时要注意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淡化最终评价,突出过程评价。在教学辅助方面,学校要全面完善音乐厅、排练厅等设施建设,保障各类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在校外广泛建立实践基地。教师也应主动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并及时与学生分享实践的心得体会。通过丰富、持久和全面的实践,学生的自我导向、激励、反思、评价能力等均能得到有效地锻炼,真正做到自我认识、监督、克制和纠正,从而实现自主意识整体地提升。
四、结语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和民族音乐事业的双发展,高校古筝教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了使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延续,学校和教师还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审视。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的,学生按照安排和要求按部就班地学习,对于为什么、怎样做等最基本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学习目标和个人发展更是感到茫然。这种自我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了教学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认识到自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路径,打破这个瓶颈,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走出校门后,真正有能力从容面对各种情况。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