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bo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来到社会,要从有机体的生物人变成社会人,从社会的“局外人”变成社会的合格成员,就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区文化、同辈群体与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正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无疑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与学校教育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具体表现在:“一般而言,学校对个体学生的影响总是以同辈群体的环境为中介的……应该认识到,孩子或青少年在达到学校期望方面的成功程度,与这个孩子在同辈群体的地位有重要和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以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同辈群体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生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简言之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而学生社会化过程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种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接受“教育”,并将所受“教育”的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过程;另一种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学生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过程。
  (二)同辈群体
  学生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一个是成人世界——父母、亲戚、老师、俱乐部领导、商店职员和家庭成员的朋友;另一个是同年龄的孩子世界——明友、一起玩耍的伙伴、俱乐部和小团体以及学校的集体。“同辈群体”的意思是指与他密切接触、关系融洽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这个群体“就像家庭一样,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同辈群体的种类很多——从非正式的一起玩耍的群体到有组织的童子军或其他组织,从三四个人的小圈子到范围较大的学校团队每个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与各种各样的同龄人相互接触、发生关系。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内在或外在的规则,都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对每一位群体成员都有一定的要求和期望。
  
  二、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一)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1、满足学生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
  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自己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学生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与师生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书本上获得来的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二)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当然,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也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并造成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辈群体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有时候存在着相悖的一面。
  同辈群体性质不同,传递的文化特质也不同。积极型群体往往载荷社会主流文化;中间型群体所承载的主要是同辈群体亚文化,它并非代表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而且群体趋向于提供反权威的支持,引导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甚至反社会行为,如结伴酗酒、抽烟、打架等,使群体的性质向消极型转化,从而传递的文化也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关学者也指出了现代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在价值观方面,他们过分关注自我,缺乏鲜明的是非观念,呈现文化理想主义倾向。这一导致人格扭曲,无法适应社会。
  2、同辈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自卫性和排斥性。一旦群体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圈内人”就会构建出一道无形的屏障将自己与“圈外人”隔离开来。群体的归属感较强,这易使被排斥着产生孤立感,自尊心受损,影响到往后的情感表达,还可能导致在“报复心”驱使下的各种反社会行为。同时,它它也不利于群体之间信息交流,抑制情感交流,阻碍社会化过程。
  3、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控制是非正式性的,随意性较强。一旦群体内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相悖时,群体内强大的无形的制约力会促使青少年屈从于群体行为规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由一些常有不良行为表现的学生组成的同辈群体,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对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另外群体内部的行为规则,也使师长不容易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动向。
  4、维系同辈群体存在的但一定情感纽带,不具有稳定性,缺乏理性的指导,易导致意气用事。一旦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所属群体凭着“朋友义气”、“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观念,不加思考地帮助群体成员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无助于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还易行成反社会行为。若感性因素不加以理性指导,一旦群体内发生矛盾冲突,易导致群体内部分裂,更无益与学生的社会化。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510046
其他文献
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但是他们生性好奇,活泼积极,乐于模仿,善于表现。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上进心。容易受感染,可塑性强。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根据低年级孩子们的这些年龄
研究菌株Lactobacillusplantarum-12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对6种致病菌(Escherichiacoli,Staphyloccocusaureus,Salmonella,Listeriamonocytogenes,VibrioParahae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差,考试中失分严重,即学习英语的时间少,只限于课堂,平时很少有听、说、读、写的机会。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以上情况,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一“七步教学法”  1、预学。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单词表或有关资料,能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过程性目标就是强调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
批评杜绝应试教育,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有些年头了。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呢?笔者做过一些调查,发现素质教育已取得可喜进展。但就总体而言,依然处于“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状况。  应试教育为何批而不到,杜而未绝?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科举意识影响  我国一千多年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旦金榜提名,就跳出农门,进入上层社会,出人头地,荣宗耀祖。天下人谁不孜孜以求?千万学子“头悬梁
研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比较 NKA-9、 AB-8、 HPD-400、 D101等4种大孔树脂对秋葵中黄酮类物质的吸附与解吸性能, 并以 VC为对照, 对其还原力及羟自由基 (·OH)、 超氧阴离子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班主任找学生谈话,仍然是新时期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每个班主任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心理咨询技术是综合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供的数学教材(苏教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的处理教材”是每个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要在课堂上能真正的做到,做好,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观和教材观,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为比较新疆不同地区传统马奶酒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含量的差异,采用了顶空固相微物萃取技术和气质联用技术对新疆不同地区的8种马奶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鉴定,并分别
随着教育布局的调整和大量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外出,计划生育,使一些农村地区小学生源萎缩,农村小学“小班化”随之而生。“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小班化教育中,由于学生数额的减少,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做出了相应的变化,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仅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的频度必然增加,而且师生交往和学生活动的质量也必然明显提高,从而大大改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