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蛇屠龙手 裁云镂月功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岁末,长沙城北月湖公园“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友人胡立伟《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给寒风料峭的冬日带来了丝丝暖意。胡立伟的36幅最新力作与别出一格的布展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品画之余,我对“远山回望”中的“回望”一词,颇有回味,悄然之间,心中涌出无端的感动。
  回望,不只是与自己的过去告别,也不只是出发前的一次转身与回首。它应是远行游子与慈母的咽咽惜别,是出海航船的再一次启锚,是苍鹰凌空前的整翅和骏马奔驰前的奋蹄;呵!它其实是人生旅程中的又一次灵魂诘问与意志磨砺。
  每一位真正有抱负的画家的艺术人生都是一次苦旅。当你选择了这一职业并痴心未改后,就算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途。胡立伟,便是这条不归路上的虔诚圣徒之一。
  两年来,一直想给立伟写点什么,几次改稿,几次换题目,都觉得没有达到满意,也许是我这位朋友行举持重、作风内敛;或是因为他才华全面,不知从何处下笔?这一回走进“远山回望”展厅后,便有了一阵阵快意,似乎对友人的顾盼与立伟对远山的回望渐渐重合,成为一幅层次清晰、气韵性灵的画卷,让我心臆开阔,慢慢理出了这篇文章的脉络来。
  一
  知道立伟其人应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刚到湖南美术出版社工作,他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两位同学分到社里与我共事,常常提起他并偶有谋面。那时我不老,而他更是年轻。1984年,立伟从师大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后曾留校任教,期间曾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进修深造,后又调湖南省文联负责书协工作,直至1990年代初调入湖南省画院任从事书画篆刻创作的院体画家。由此看来,立伟从事专业之路是颇顺风顺水的,比起那些无缘进入科班深造又在社会上反复折腾的体制外画家来,他的确是幸运的。
  然而,太顺又未必是完全的美事。省画院先后调入一拨从事山水创作的画家,而且个个年富力强,才气不凡;加之当下似乎山水画成为众画种中的香饽饽,专业界内外涌现出来的山水画家比比皆是,跃跃欲试。立伟要想从中出挑,却也实属不易。
  于是,在一众湖湘山水画家中,立伟显得步履从容、不疾不徐,少显浮澡心迹,也不见他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而是结结实实地走着自己认定的路。毕竟,古代山水画家相适的“卧着闲云野鹤,静听松风泉鸣”的人文境界已成过去,在当前名利纷争、声色犬马、人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立伟能始终保持着对生命温裕平和、处事泰然的从容之态,寄性于自然,怡情于修身,勤于面壁,濡墨向纸,创造不断,挥笔不止,始终表现出一种淡泊虚名浮利、耐得住大寂寞的人格力度。
  二
  如今的湖湘文坛,相传着两位叫立伟的名家,一位作家何立伟,才思机敏、文辞玑珠,常有锦绣之作问世;一位便是画家胡立伟,深宅仁厚、尊师重道,诗书画印四艺皆通。早几年作家何立伟发表了一篇《立伟话立伟》的短文,见出俩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说起立伟的诗书画印才艺,已有前辈学者、书家虞逸夫、颜家龙和美术理论家陈瑞林、姜松荣等先后论及,均有金玉文字在前。
  如写到他的旧体诗,常与书画创作的境界融为一体:“墨海起云烟,豪情逾九天;春秋行笔底,物我两飘然。”“万象乾坤方寸中,纵横铁笔任西东。直追秦汉抒胸臆,石上流香传古风。”“歌赋丹青旷古缘,诗情画意互争妍。偶成佳句吟丘壑,墨韵书香别有天。”先不说他的诗有熟咏古诗的功底,由诗可知画意,可知书意,可知印意,更知艺术家“直抒胸臆”“聊写胸中逸气”奇浑郁勃的情怀和慨当以慷的寄托,便明了“诗言志”的意义所在。
  写到他的书法:“立伟学书,上溯周秦,下探明清,融黑女之诱,夺北海之雄,而于孙氏过庭更是心摹手追。”
  立伟之书法,今已自具规模,而立法度,堪称湖湘书坛之佼佼者。
  “立伟学书有成,全赖其勤勉自励,亦归功其秉赋之聪颖。”(颜家龙语)
  写到他的画作:立伟的山水画来源于对家乡湖湘山水的感受,又不拘于眼中丘壑,胆敢独造,画出自己的心中天地,营造出现代山水新的意境,从而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情趣与生机。
  在受到江南的文风和画风深刻影响的基础上,立伟更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北国,开拓出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使山水画作有着岭南绘画的色墨淋漓、写生细腻和江南绘画重笔重墨、空灵飘逸的特色,又将重峦叠嶂、风骨雄健的北国山水融入其中,破除了南北艺术的畛域之见。(陈瑞林语)
  写到他治印:学者、篆刻家弘征认为,立伟之印,前已说虽亦时颇见时下称流行印风的面目,但与少数惟思以怪诞炫人眼目者不同,除了他曾经有积年取法秦汉的深厚基础,复博采众前辈大师之精髓,还得力于自身所具有的国画和书法的扎实功底,能于章法造大璞不雕之气,分朱布白独见匠心,不徒藉印文笔画之繁简以成势……但观立伟之作,其圆曲之笔多取法楚简与帛书,而纵横捭阖得战国诏版与秦权之意,间参以汉砖刻之拙朴,亦常以白石翁之率真险劲出之,奏刀落石则每师白石老人与来楚生乱头粗服,少加修饰,虽尚不及前贤之妙趣天成,亦可见其风采。
  ……
  诚然,立伟的诗书画印成就,并不说明他的造诣已达攀峰凌顶的境地。我想,他自己是全然明白的。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立伟这些年来,时常出些小册子示人,每捧画册,印制简易却讲究,手感温洁,纸墨犹香,如寒冬的一株腊梅绽放,应时报告着春天的消息。立伟至今没见出大型画册,更没有着急出“大红袍”之类显赫巨著。我想,是他对自己的作品还不够满意,比方说,在旧体诗词方面,是否还可以更一步追求文字的深邃和古意,少见常用词汇和时尚气息;在书法方面,是否能在习古与师承基础上,完全凸现出自家独特的风貌;在中国画方面,是否能突破岭南画风、湖湘山水的藩篱,开拓出跌宕恣肆、浑厚大气的境界来;在印章方面……是他还在静心思量、回望着自己的过去,是他正铆足精神开始着自己下一步的启程。正处中年的立伟目前的作品日见青纯之色,风格渐显大家之气,在艺术的道路上当谓前程可望。   三
  对立伟艺术成就的进一步认识,还得从他的印章说起。近年来,受出版社委托执行主编《黄永玉全集》,时常奔走于凤凰玉氏山房和北京通州万荷堂,在有幸欣赏到黄永玉先生的许多书画作品同时,也整理到一批他的常用印章。从中得知,有部分印章出自立伟之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黄永玉先生回故乡凤凰,客居长沙蓉园宾馆,为友人作画时身边没备图章。应友人黄珂先生举荐,立伟挑灯夜战,刻了“上水纤夫”“黄永玉”等四方印章送上,黄先生甚为高兴。不只是应了急,黄先生还对他刻的印章倍加赞赏,当即为他题词:“立伟治印,扪蛇屠龙之手,黄永玉己已春。”好一个“扪蛇屠龙之手”,将时年33岁青年金石家之生猛之态和盘托出。
  提起为黄永玉先生治印,立伟颇多美好回忆。近20年来,他多次为黄先生治印,亦得到先生多次馈赠,如一幅“荷动知鱼来”的彩墨画,还有“好快刀”等多幅题字。更为可贵的是,1996年立伟陪李行简先生在凤凰写生时,黄先生还在他的速写本上画了不少示范图,悉心指导他的造型功夫。黄先生还面授他绘画之道,一是用线,线条是解决绘画的主要问题;二是下笔要慢,举例齐白石、李可染等大画家,指明笔墨沉不下去的毛病等等……多得高人指点,胡立伟自是大获教益,艺术上日益精进,提刀治印,乐此不疲;镂金切玉,豪情勃发;诗书画印四艺皆入佳境,成就斐然。
  从他已出版的《中国篆刻百家·胡立伟卷》看,立伟的印章不仅有量的规模,更有质的飞跃。如开卷的“山花烂漫”和压卷的“十万工农下吉安”,可谓造型奇拙、大气淋漓;而“误入藕花深处” “桃花源人”“自胜者强”“于今铁笔更宜坚”“饮水思源”“求新”“独上高楼”“刘鸿洲印”等亦可称上乘佳作。
  可贵的是,立伟并未停留在原有的治印成就上自满自足,而是在不断地探寻和尝试着新的突破,如新近的一方印足以说明。
  2013年11月30日,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故居联合举办的《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在长沙美仑美术馆隆重开幕。是日上午,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媒体见面会”,会议特意安排了一项向黄老赠送礼物的环节,第一位赠送礼物的便是由篆刻家胡立伟向黄老赠送印章一枚。立伟捧出一枚10余公分方形狮钮印章,上镌有“九十以后画” 篆体,字体一反原有的刀痕斧凿,而是以潇洒、圆润的线条表达出来的一种流畅、自然、大方气象。黄老见后,大为欢喜。
  果然,黄老回到北京万荷堂后,在创作甲午马年挂历时,便用上了这枚“九十以后画”印章。
  四
  通览立伟作品颇丰的山水画,时空交错,印象迷离。凭我的记忆与判断,会将他2008年创作的反映汶川救灾的精品《使命》与2010年先后创作的《山居秋溟图》《春水无语》《林静山出》《瑞蔼祥云图》等一批湖湘山水佳作划归为“前期作品”。
  当我看到立伟为“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展览”创作的巨幅山水《刘少奇故里炭子冲暮雪》和2013年末《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后,我会怀着一种感动的心情而将之视为“近期作品”。
  我以为,立伟的“近期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情”。先说《刘少奇故里炭子冲暮雪》。
  在这幅4米余宽、1米余高的巨幅作品前,我看到了前国家主席的故居笼罩在千里冬云、百尺冰雪之下,雾霭低垂、群山肃穆,如诉如咽……此刻,让我回想起上世纪末“刘少奇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在炭子冲举行时,一场狂风暴雨从天而降、历久不息,仿佛“泪飞顿作倾盆雨”呵!无独有偶,在立伟以深情绘制的巨幅作品里,几乎完全以水墨渲染,一片素色寄托凭吊之心,画家笔下早已摒弃了一般山水的表现技法,而是笔墨、气韵、情感交揉的一气呵成!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立伟献出的是一幅真情之作。
  “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损,金石可镂。”中国画亦是如此,经过真情浸染的笔墨,泛出的是珠玉之光,湿润、静穆而纯正,会无声无息地漫过人的眼底心间。
  当然,说到立伟的情真,一幅画难以诠释全部。另有一番情景,我是亲眼见到的,那便是他的恩师颜家龙先生的追悼会上,立伟那段声泪俱下的悼词,和他在恩师灵前跪下连磕了3个头,让人见后一定会心酸动情的。立伟的确是个重情重义、尊师重道的汉子。
  再说癸巳年末于月湖公园举办的《远山回望·2013中国画作品展》。
  这批作品画幅都不算大,但从整体上看,却画出了大气象。
  那幅点题的《远山回望》,没见他常用的皴、擦、点、染,除了细密的树枝以外,山、水、原野,仅用几片大色刷出,有了气势,也有了内涵和寓意,立伟的山水画开了新篇!
  可以说,对远山的回望,更是立伟对以往艺术耕耘的回顾与反思。
  下面的作品,便让我浸沉在他天然去雕饰的笔路里,不经意教人在轩窗里意识到云起,有一种久旱中呼吸到雨来的酣畅之感。
  《洞庭月》和《山月》均为表现月色的佳作,贵在墨色的放胆晕染,烘托出月影婆娑、波光闪烁与树荫朦胧,让读画人有了醉意。
  《晨曲》《云飞霞蔚》《小品四幅·秋》一反常态,大面积地染红,仿佛红的热烈、喧闹和壮丽,可以打破以往山水的宁静、恬淡与肃穆,给人提了精、气、神。
  几乎每一幅山水画都起了风、涌了云;吹动了树,推动了山;这种风起云涌、树动山催之势,自然来源于画家心中的激情,有如过度平静和抑制后的井喷,这种传达情愫的力量远在横眉怒目之上,它能让人充分体验到从未有过的美感富足与呼吸自由。
  在他的每一幅山水作品中,渐渐淡去了人画俱老、人情温存的旧时月色,从而显现出新新不已、锐意开拓的现代创造精神。
  当今的文化领域,面临着重新洗牌,时代不只是淘沥着年轮与岁月,也淘沥着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大浪淘沙,鱼龙混杂,成渣泛起,成王败寇……历史的浪潮总会托起一些人,成为弄潮儿,同时也会将一些人推到浅滩上,渐渐被人遗忘。
  如果将艺术家分为老年、青年和中年,在历史的大潮面前,我以为中年略显其优势。
  这不是一个特别尊重老人的时代,老年人在各个领域往往力不从心,成为被翻过去的一页;当下年轻人面对各方面压力,事业功力缺乏内蓄,浮躁心理油然而起;而现在的中年人刚好赶趟,经过年轻一段艰苦打拼,学业有成、功名有望,经济基础日见丰足,子女前程安排得无后顾之忧,在这场历史大潮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
  立伟的年龄居中年一辈画家之末端,仍属享有各种优势之一族。
  中国画家中亦有暮年变法者,他们能积蓄后力,大器晚成,在中年有了扎实的基础后,乘势日益精进,至晚年时攀达艺术事业高峰,在中国画史上不乏其例,成为后世典范。
  立伟至此踌躇满志,步步犁铧,步步生花,前面又是一个新世界。
  然而,时势造英雄,时过境迁,已经过去的精英,易于效仿么?摆在中年画家胡立伟面前的这条路并非平坦康庄。
  (作者单位:湖南美术出版社)
其他文献
当目光越过水上的荷香  一粒种子  浪迹于  母性的梦乡  偌大的叶随风  呈飘逸之势  借一只蜻蜓点水的姿态  在纤细的叶尖稍作留停  想到今天的妖娆却是明日的残枝  我的颓废  便在宋词的婉约中徘徊  泥质的软中  深埋的藕  是一个夏天的馈赠  我怀抱莲盘这样忧伤的果实  顿生禅意
期刊
穿行过一座寺庙  袅绕的烟雾中,仿佛  心卑微了几分,佛就高远几分  人心浮躁,佛  除了一副慈目善面  内心是否也多了几分世俗与包容  年轻的方丈,不再是想像中面无表情的诵经者  他与时俱进的运用着关系学与经济学  与香客谈宁静修身  谈论财运、官运与婚姻,  不变的,只是他手中拨弄的佛珠  好像被他玩转了千年
期刊
此处苍茫  掷地无声  遥看山寺晚钟  敲击着某些人的痛处  是掩在背面的悲悯  凛冽了一树向风的寒枝  发现对岸的树  一夜苍老了发根  谁手执芬芳  把苍茫饮尽  当卸下华衣  风的直白  比一朵花的诉说深沉  沉默山岗  它看惯了岁月春秋  菁也,原名高萍萍,1960年代末出生。祖籍福建,居湖南二十余年,热爱文学与摄影。作品散见各类报刊与杂志或入选各种诗歌散文集。  责任编辑 张韵波
期刊
双雪涛是后起的80后小说家。按其在《小说家的时钟》中所言:“作为幼儿我度过了7年,作为学生的时间较长,17年,作为银行职员,5年,作为写小说的人,1年零5个月”,我们大体可知: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过几年金融从业经历,把写小说当成人生正业,却起步较晚。而检视他短短几年的文学历程,笔者也看到,在同代作家中,他闯入文学界的方式也是很引人关注的,即他以迂回台湾、折返大陆文学界的方式,以其别具一格的青春
期刊
夏 昕:从王朔开始,“解构崇高”“嘲笑神圣”就成为潮流之一,恰恰迎合了公众对伪崇高、伪神圣的嫌恶拒弃心理。文学事业虽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作家个体似乎应该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追问。鲁迅先生说“在解剖他人的同时更在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而现在不少作家似乎更乐意美好自我和时代。  魏剑美:虽然我高度肯定文学的人类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但从个体的意义来说,文学应该是精神的自慰,是一种自我释放,也是感知自我的一
期刊
魏剑美有两支笔,一支笔尤擅杂文,针砭时事,笔力辛辣之余又兼具幽默与犀利,以书生之意气品评社会之万象,深具现实力度;而另一支笔则专司小说,在冷眼旁观中将生活里各色人物的情与欲一一解剖,展示出当下时代这一大“游乐场”中的百态人生,同时又在这样的悲欢离合中托出细腻柔情之笔触,直击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最柔软之地,颇有为时代安魂之深意。在这样两支笔的交互辉映之下,魏剑美写出了自己的特质。在当下的文学圈内,他
期刊
2013年岁末,我用“远山回望”这个命题作为我的中国画展览的主题,颇感意味深长。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对近年中国画创作的探索与回望,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四十年艺术人生以后的再度思考。有时候,人生苦旅,茫茫艺海,驻足回望,澄怀观道,让自己的心宁静在层峦叠嶂的林丛,宁静在染香带露的花间,这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  当然,人近花甲之年,总会感慨良多,苦与乐,舍与得,失败与成功,孤独与掌声……路上很多美景还来
期刊
作为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进入新世纪之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一个水准。虽然说贾平凹是一位同时擅长于长、中、短篇小说诸种文体类型写作的高手,并且也都曾经在这几种小说文体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是,在新世纪以来,贾平凹的创作重点,明显地倾斜到了长篇小说的创作方面。尽管偶尔也会有个别短篇小说,比如说《饺子馆》等短篇小说发表,但从总体上看,能够代表贾平凹新世纪以来小说创作成就的文体,
期刊
儿童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成人文学更重要。建国之后出现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但学界目前对十七年儿童文学研究很不充分,而对十七年儿童文学批评关注得更少,“如果说儿童文学是整个文艺战线上的薄弱环节,那么,可以说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又是整个儿童文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①实际上,十七年时期,文艺界领导者、作家、编辑、文学理论工作者以及教师、学生等等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讨
期刊
吴昕孺倾注了三年的心血,打造出一部中年诗人的灵魂史——《原野》。葛筱强在《以原野之殇歌唱生命之美——关于吴昕孺长诗的只言片语》中评价道,在这部长诗里“我首先触摸到的,是昕孺低沉而素朴的音质,那是一个内心无比柔软的人,于灵魂之眼觉醒之始在时间的底部仰望生命美好的最初”。?譹?訛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放逐诗人的时代,这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柏拉图式的由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国,我们触目所见的是,“时代在崩溃,人生的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