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程实施中音乐教学的几种现象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fou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新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断呈现,课堂教学勃勃生机。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进步。但在进步的同时,在更深入地进行课改实践时,仔细回头一审视,我们也渐渐发现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即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间偏离了理性和真实的课堂教学轨道,陷入了音乐课堂教学的误区。因此,针对目前中学音乐教学若干现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几点思考,与同行们一起切磋。
  
  一、舍本求末——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愉悦性,忽视音乐的本体性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理念要求教师尽力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让学生变得更加文明、博爱。因此,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就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并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音乐的本体。这种现象在前期还相当普及。
  课例1:《伏尔加船夫曲》的欣赏课。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衣服、帽子、纤绳等道具。导人新课时,该教师让学生看画面聆听《伏尔加船夫曲》并思考: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然后让学生唱一唱该乐句5 3 6 3 0-。该环节设计不错。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这些道具来表现纤夫拖着沉重货船的情景,并上台表演。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交流完毕后,在表演中有的形象逼真,有的滑稽可笑……顿时音乐教室成了歡乐的海洋,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最后,教师让学生复听歌曲,并用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作了总结。
  整堂课下来,学生体验不到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他们只关注活动中带来的表面上的快乐而非音乐本身。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体现音乐性,即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本质决定的。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有机地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美的过程。而上例中课堂上热闹的景象,只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愉悦性,却忽视了音乐的本性。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淡化了以音乐为本的课程理念,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音乐课被异化为其他课程,失去了其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二、画蛇添足——为综合而综合,只重共性,忽视个性
  
  新课程提出的加强学科综合的理念,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更反映了音乐教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但教学实践却出现了令人疑惑的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为综合而综合,在教学中基本上脱离音乐艺术的属性和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历史、地理、数学、人文、美术、舞蹈等领域的问题。
  课例2:歌曲《四渡赤水出骑兵》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于是,教师就从历史的角度开始了提问:红军长征的起因与起讫时间是什么?经过怎样?途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长征的结果怎样?有何历史意义?学生一一做了回答,不全者,老师作了补充。然后,教师又从地理角度介绍了长征行进路线,途经的省市及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一番讨论后,终于点到了作品,然而又觉得还要补充关于文学诗歌的内容(歌词是文学诗作),朗诵一遍后,又提了几个问题,探讨原诗句这样写的目的。大半节课过去了,课堂上才传来等候已久的歌声。由于时间有限,作品较长,这节课,学生只完整听了一遍,而没分段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上述课例中,教师也花了不少心思,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将其他内容与音乐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学偏离了艺术综合的宗旨只是为综合而综合,全局性改变了艺术课程的性质,为赶时髦加入综合而偏离了音乐性的探讨、了解,简直是“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其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是画蛇添足。
  
  三、牵强附会——滥用多媒体课件,取代教师主导地位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有直观、快捷的优势,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能给音乐教学增添活力。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为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几乎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制作上也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一般,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音乐外的东西上,而忽略了欣赏音乐的内涵。
  课例3:《桑塔露琪亚》一课。教师让学生初听感受歌曲时,音乐与画面同时播放,课件宛如动画片一般,顿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聆听完毕后,教师提问:船歌的节拍、有没有相同的旋律走向、演唱的风格等。大多数学生一概不知,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动画的内容(那不勒斯海港美丽的风光、贡多拉船等),而不是音乐的主旋律。
  该环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尽管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娱乐性,但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专心聆听音乐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但在该环节中,教学以视觉为主,削弱了听觉。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的现象,我认为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影响了学生的体验与思维。多媒体的喧宾夺主弱化了我们的音乐教学。
  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服务的一种手段。多媒体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全面规划,合理搭配,适时展示,恰到好处,体现合理性、实用性。当课件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现状不符时,应该果断地调整教学情况,切不可牵强附会,既多又杂。
  上述几个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奏出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是比较典型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认真反思,去掉浮躁,及时调整,正本清源,真正构建和谐的中学音乐课堂。
其他文献
我国传统孝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孝文化中蕴含的“敬老”、“爱老”思想是独特而宝贵的。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孝文化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来讨论孝文化的两重性及其现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预设的产物,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机械。作为教学和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应有的分歧和争鸣、生命和活力均被拒于课程视野之外,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理念——“互动生成”。在新课程改革中,互动生成有更丰富的内涵。  教学中的“互动”,不仅仅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全体或小组),还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教学活动
神话是一种民间文学,是人类心灵结构外化的原始形态.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从结构主义出发,发现了神话故事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并进一步发掘人类心灵所共
摘要 教育“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的起点,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要实现教育的“和谐”、公平和公正,除要关注宏观层面不同群体、区域间教育机会、起点的公平、公正外,还必须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在微观课堂层面的“和谐”和公平。课堂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课堂 公平 问题 策略    課堂“和谐”是教育和谐与公平的关键和现实基础,公平的课堂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均等和公正的课堂参与机会
文章采用山西省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成年人的相关数据,对城乡成年人的身体形态进行了分析,探讨变化规律,以指导广大群众科学健身.
摘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如今我国中学教育产生了许多新的方法来适应改革的要求。语文这一学科作为高中三大主科之一,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越来越与语文课堂相矛盾,我越来越能感受到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的需要。本文就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将新模式教学运用在课堂中的收獲进行讨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引导和借鉴。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中学教育 教学理念 新模式教学 
数学看似枯燥,但实际上也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个学科,特别是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中,由于小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更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当学习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联
摘要 以三维目标为基本理念,优化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的基本途径,创建素质教育的过程与方法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个性发展 动态递升 编导艺术 整体反思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學生的基本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教育的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动态提升,即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沈从文的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是一面观看边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镜子,她凝聚着湘西少女特有的美德.边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及作者自身的审美追求为“湘西”人生美、人情美的形成
语言陌生化艺术的运用能有效弥补传统语言的短板,彰显文学语言形式的审美特征.一方面,语言陌生化的表达意向凸现了文学语言形式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语言陌生化的特殊组合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