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痴呆症的称谓用得少了,现在常用阿尔茨海默症,译音而已,但既然本文强调的是“痴呆”,还是使用旧称罢!
此文,有点预测疾病走势的意思,实在说,这不是我该干的活计。但有话就说出来,总不算罪过,看官您若此时正闲着没事,就请听我瞎咧咧一回。
若说我还有点关于老年痴呆症的知识,那就是早年去北京一家出版社读者服务部读到了一本很专业的书。书名忘了,只记住了其中跟老年痴呆症发病原因相关的内容。这原因,一是营养因素,据说患者多缺乏两种营养素:叶酸和维生素B6(此前我还见过一种说法,就是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里铝的含量是正常人的七八倍)。二是文化因素。没有文化的比有文化的患病几率要高。单说这第二点,今日倒是找到了一些佐证。尽管普遍认为老年痴呆症原因不明,有文章倒说了一条——“低教育水平”,这跟“没文化”是一个意思。另有一文论到老年痴呆症预防时说——“勤用脑,发挥脑的潜能”,可见患此病的确跟文化因素相关。
不客气地说,我接到的微信转发的文章,大半缺点文化。说是微友,其实好多人不认识。有些人贸然闯入我的微信,还有好多邀我加入而我毫不感兴趣的群聊。人员庞杂倒有一个好处,一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众生相和盘托出。某人经常发啥微信,也就能看出那人整天想啥了。
我发现,当国内国外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不少人的微信好像在与世隔绝,照样发个猫脸或狗头什么的,或发一个爸妈啃也啃不够的小公主的脸蛋,或拿一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诗显摆一下子。要不就是永远说不完的保健长寿话题,一直说到啥东西跟啥东西不能一起吃、吃啥东西“等于天天在换血”。要不就是互相提醒“打开毛孔,散发毒气”或“热水泡脚,经络按摩”之类。我记得一本文学史书里批评一类文章曰“儿女情长,风云气少”,借来说我的话题,我敢说,各位平日的话题里若只有“儿女情”而无“风云气”,等到头发花白的时候,怕是老年痴呆症要来敲门的。
我这断言有点冒失,或简直有点吓人,只请原谅。但照我分析,想身边的事、鼻子底下的事、吃吃喝喝的事、“你好我好哥俩好”的事或天伦之乐的事,只需要“浅思维”,用不着“深思维”。想“国事天下事”,或如范仲淹那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那么他的脑神经细胞就一定很活跃。此外,浅思维也用不着配合着读书,深思维,就得结合着深度思考“读万卷书”了。从调动脑细胞“积极性”的角度说,深度思维或复杂思维绝对优于浅度思维或简单思维。
实际上,识字不等于“有文化”。太多的人自从拿了学校的毕业证书,就跟书说拜拜了,整天想着生儿育女、锅盆碗灶之类,曾经识的字都“刀枪入库,马归南山”了,顶多在微信里发一个“早晨好”或一个字都不用地点个赞。
因此我担心,若是各位良民百姓都陷入了“浅思维”,跟解放初期扫盲运动中“目不识丁”的大爷大妈们没啥差别,未来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会不会“节节攀升”?这虽然不是在下应思考的问题,可又不由得去想。
若把专家对痴呆症发病原因的判断细化一下子,甭管有文化基础的还是没有文化基础的,恐怕都面临两个大敌。其一是想小事不想大事,如我前面所说。其二是一种降低人的智力的思维习惯:惯于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惯于背诵、复述,无独立思考,无个人定见,更不会对现成结论质疑、反诘。这两样东西为啥有害?只因没有“发挥脑的潜能”。
深度思维,为啥能锻炼人的脑力?我想这一面是因为它所依据的思维材料很是宽广,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光老婆的温柔贤惠和厨房里的柴米油盐那點知识是不够的。另外,深度思维,一定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一定会带着许多问号,思考者务求一己之见,这无疑是十分锻炼人的脑力的。只就这点说,各位只为了预防老年痴呆症,从即刻起就应特意搜寻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锻炼自己的思考力,我担保不是做无用功。木版印刷的古代,都能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眼下有这么先进的电子通讯手段,有人却只知阿猫阿狗那点事了,实在匪夷所思。老大不小了,整天做“小儿科”思维,将来老年痴呆症会不会登门拜访,我真的不敢打保票。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索,实在比读书更重要。因此在下斗胆建议,在“全民读书”后面再加个“全民思考”,不为别的,只为降低未来的老年痴呆症发病率。
此文,有点预测疾病走势的意思,实在说,这不是我该干的活计。但有话就说出来,总不算罪过,看官您若此时正闲着没事,就请听我瞎咧咧一回。
若说我还有点关于老年痴呆症的知识,那就是早年去北京一家出版社读者服务部读到了一本很专业的书。书名忘了,只记住了其中跟老年痴呆症发病原因相关的内容。这原因,一是营养因素,据说患者多缺乏两种营养素:叶酸和维生素B6(此前我还见过一种说法,就是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里铝的含量是正常人的七八倍)。二是文化因素。没有文化的比有文化的患病几率要高。单说这第二点,今日倒是找到了一些佐证。尽管普遍认为老年痴呆症原因不明,有文章倒说了一条——“低教育水平”,这跟“没文化”是一个意思。另有一文论到老年痴呆症预防时说——“勤用脑,发挥脑的潜能”,可见患此病的确跟文化因素相关。
不客气地说,我接到的微信转发的文章,大半缺点文化。说是微友,其实好多人不认识。有些人贸然闯入我的微信,还有好多邀我加入而我毫不感兴趣的群聊。人员庞杂倒有一个好处,一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众生相和盘托出。某人经常发啥微信,也就能看出那人整天想啥了。
我发现,当国内国外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不少人的微信好像在与世隔绝,照样发个猫脸或狗头什么的,或发一个爸妈啃也啃不够的小公主的脸蛋,或拿一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诗显摆一下子。要不就是永远说不完的保健长寿话题,一直说到啥东西跟啥东西不能一起吃、吃啥东西“等于天天在换血”。要不就是互相提醒“打开毛孔,散发毒气”或“热水泡脚,经络按摩”之类。我记得一本文学史书里批评一类文章曰“儿女情长,风云气少”,借来说我的话题,我敢说,各位平日的话题里若只有“儿女情”而无“风云气”,等到头发花白的时候,怕是老年痴呆症要来敲门的。
我这断言有点冒失,或简直有点吓人,只请原谅。但照我分析,想身边的事、鼻子底下的事、吃吃喝喝的事、“你好我好哥俩好”的事或天伦之乐的事,只需要“浅思维”,用不着“深思维”。想“国事天下事”,或如范仲淹那般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那么他的脑神经细胞就一定很活跃。此外,浅思维也用不着配合着读书,深思维,就得结合着深度思考“读万卷书”了。从调动脑细胞“积极性”的角度说,深度思维或复杂思维绝对优于浅度思维或简单思维。
实际上,识字不等于“有文化”。太多的人自从拿了学校的毕业证书,就跟书说拜拜了,整天想着生儿育女、锅盆碗灶之类,曾经识的字都“刀枪入库,马归南山”了,顶多在微信里发一个“早晨好”或一个字都不用地点个赞。
因此我担心,若是各位良民百姓都陷入了“浅思维”,跟解放初期扫盲运动中“目不识丁”的大爷大妈们没啥差别,未来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会不会“节节攀升”?这虽然不是在下应思考的问题,可又不由得去想。
若把专家对痴呆症发病原因的判断细化一下子,甭管有文化基础的还是没有文化基础的,恐怕都面临两个大敌。其一是想小事不想大事,如我前面所说。其二是一种降低人的智力的思维习惯:惯于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惯于背诵、复述,无独立思考,无个人定见,更不会对现成结论质疑、反诘。这两样东西为啥有害?只因没有“发挥脑的潜能”。
深度思维,为啥能锻炼人的脑力?我想这一面是因为它所依据的思维材料很是宽广,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光老婆的温柔贤惠和厨房里的柴米油盐那點知识是不够的。另外,深度思维,一定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一定会带着许多问号,思考者务求一己之见,这无疑是十分锻炼人的脑力的。只就这点说,各位只为了预防老年痴呆症,从即刻起就应特意搜寻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锻炼自己的思考力,我担保不是做无用功。木版印刷的古代,都能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眼下有这么先进的电子通讯手段,有人却只知阿猫阿狗那点事了,实在匪夷所思。老大不小了,整天做“小儿科”思维,将来老年痴呆症会不会登门拜访,我真的不敢打保票。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索,实在比读书更重要。因此在下斗胆建议,在“全民读书”后面再加个“全民思考”,不为别的,只为降低未来的老年痴呆症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