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才能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关键词:人本价值;政绩观
在价值哲学的视域当中,人是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的主体。离开人的存在和发展,整个世界就成为一种主体“空场”或缺失的世界。这种与人无关的世界作为一种纯粹“物”的存在,其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因此,离开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或者忽视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简单把人作为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工具,片面谋求所谓物质财富的最大增长,就必然导致意义世界的价值流失和现实社会的道德沦丧。所以,不论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还是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都意味着发展要以人为本。 那么评价政绩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不仅体现和反映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也决定了一个政府一个官员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追求。
一、两维视角,两种观点——人本价值与物本主义
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在社会生活中,价值既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范围,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而人的自身价值,正是在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人既是社会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一切价值无非是人的价值的拓展,人的价值处于一切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最高层面。这就规定了政绩评价必须彰显人本价值,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因为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马克思说过,所谓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论思想,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表现为“人化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改造生存环境)过程和“人化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过程的有机统一。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要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尺度。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每个人都有从自身生活状况对发展结果作出评价的绝对话语权。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对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物本价值”发展观的否定,更重要的是对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官本化”的消解。
“物本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是一种将经济指标等同政绩评估指标的泛经济化的发展观。“物本主义”的特点是把人的存在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把发展的目的看成是经济指标(GDP)的实现,把发展过程看成是对自然的不断征服和经济的不断扩张。这种盲目追求GDP的状况势必造成考核政府和官员的政绩时,往往注重经济增长数字,忽视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的成就;注重经济发展、引进项目的成果,忽视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成效等等,使政府容易陷入GDP的政治锦标赛竞争之中。这种以物质追求为目的的发展观必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的严重破坏,乃至人格的严重扭曲和社会道德行为的严重失范和对人本价值的严重伤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认真反思和校正在价值观上所存在的“物本”偏误。
二、二维视角的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政绩观
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彰显人本价值的政绩观,是共产党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为: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来看,创造政绩只是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手段。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逐步实现对人民的终极关怀,是共产党谋求长期执政的最终目标。政绩是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手段,是获得民众支持和认同的基本形式。只有体现对人民的终极关怀的政绩,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政绩。要追求和取得这样的政绩,一要正视人的问题,关注人民的生存质量;二要尊重人的需要,丰富人的生活;三要实现人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共产党执政的方式和理念的关系来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决定取得政绩的方式。价值取向决定行为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得政绩,必然要反映其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支配共产党取得政绩行为模式的最高原则。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在注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双轮驱动”的新的发展观。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执政方式。而科学的执政方式,又必须寻求科学的制度建构和优秀的政治文明。因此,对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探索与实践也就构成共产党人追求政绩的重要内容。那些只重视经济发展、 忽视社会发展,只重视表面形式的感官刺激、忽视民众内在的心理感受,只对上不对下的软指标的结果,因而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政绩观。 (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
从共产党执政的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来看,实践以人为本的过程应是追求政绩的结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就前进、就胜利;违背党的群众路线,严重脱离群众,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在新时期,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胡锦涛指出:“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建立正确的政绩观,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政绩考核评判和衡量标准体系。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评判和衡量政绩的标准不仅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而且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软指标。软指标是基础,硬指标是表现。脱离以人为本的软指标的政绩有可能变成为“政疾”。只有体现和反映以人为本的软指标,硬指标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真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才是共产党对政绩的最根本的评判和衡量标准。在考核政绩时,要降低经济发展指标考核权重,做到政绩评价既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环境指标和人文指标;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还要看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要把“显绩”和“潜绩”有机统一起来。同时还要增加社会发展指标和开展群众满意度的评价,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让政府和官员“回归本位”,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真正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所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确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关键词:人本价值;政绩观
在价值哲学的视域当中,人是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的主体。离开人的存在和发展,整个世界就成为一种主体“空场”或缺失的世界。这种与人无关的世界作为一种纯粹“物”的存在,其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因此,离开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或者忽视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简单把人作为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工具,片面谋求所谓物质财富的最大增长,就必然导致意义世界的价值流失和现实社会的道德沦丧。所以,不论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还是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都意味着发展要以人为本。 那么评价政绩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不仅体现和反映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也决定了一个政府一个官员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追求。
一、两维视角,两种观点——人本价值与物本主义
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在社会生活中,价值既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范围,又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而人的自身价值,正是在这种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人既是社会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一切价值无非是人的价值的拓展,人的价值处于一切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最高层面。这就规定了政绩评价必须彰显人本价值,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因为人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马克思说过,所谓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论思想,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人的劳动而实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表现为“人化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改造生存环境)过程和“人化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过程的有机统一。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要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尺度。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每个人都有从自身生活状况对发展结果作出评价的绝对话语权。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对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物本价值”发展观的否定,更重要的是对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官本化”的消解。
“物本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只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是一种将经济指标等同政绩评估指标的泛经济化的发展观。“物本主义”的特点是把人的存在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把发展的目的看成是经济指标(GDP)的实现,把发展过程看成是对自然的不断征服和经济的不断扩张。这种盲目追求GDP的状况势必造成考核政府和官员的政绩时,往往注重经济增长数字,忽视民生改善、社会建设的成就;注重经济发展、引进项目的成果,忽视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成效等等,使政府容易陷入GDP的政治锦标赛竞争之中。这种以物质追求为目的的发展观必然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的严重破坏,乃至人格的严重扭曲和社会道德行为的严重失范和对人本价值的严重伤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认真反思和校正在价值观上所存在的“物本”偏误。
二、二维视角的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政绩观
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彰显人本价值的政绩观,是共产党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为: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来看,创造政绩只是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手段。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逐步实现对人民的终极关怀,是共产党谋求长期执政的最终目标。政绩是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手段,是获得民众支持和认同的基本形式。只有体现对人民的终极关怀的政绩,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政绩。要追求和取得这样的政绩,一要正视人的问题,关注人民的生存质量;二要尊重人的需要,丰富人的生活;三要实现人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共产党执政的方式和理念的关系来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决定取得政绩的方式。价值取向决定行为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得政绩,必然要反映其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支配共产党取得政绩行为模式的最高原则。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在注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双轮驱动”的新的发展观。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执政方式。而科学的执政方式,又必须寻求科学的制度建构和优秀的政治文明。因此,对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探索与实践也就构成共产党人追求政绩的重要内容。那些只重视经济发展、 忽视社会发展,只重视表面形式的感官刺激、忽视民众内在的心理感受,只对上不对下的软指标的结果,因而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政绩观。 (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
从共产党执政的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来看,实践以人为本的过程应是追求政绩的结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组织群众、带领群众进行革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就前进、就胜利;违背党的群众路线,严重脱离群众,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在新时期,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胡锦涛指出:“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建立正确的政绩观,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政绩考核评判和衡量标准体系。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评判和衡量政绩的标准不仅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而且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软指标。软指标是基础,硬指标是表现。脱离以人为本的软指标的政绩有可能变成为“政疾”。只有体现和反映以人为本的软指标,硬指标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真谛,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才是共产党对政绩的最根本的评判和衡量标准。在考核政绩时,要降低经济发展指标考核权重,做到政绩评价既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环境指标和人文指标;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还要看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要把“显绩”和“潜绩”有机统一起来。同时还要增加社会发展指标和开展群众满意度的评价,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让政府和官员“回归本位”,让善于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真正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所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确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