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指导毕业班作文写作能力提升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mzg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对近年来中考作文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分别从改变“应试”教学模式、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提高学生审题和破题能力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有效提升毕业班作文写作能力策略。
  【关键词】作文 初中 中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90-01
  前言
  在中考中,语文学科的作文占据着语文试卷总分的解决半壁江山。这不但体现了作文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更要求在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需要对作文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在各地的稳步推进,中考考点和考查形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而只有切实把握好近年来以及未来中考在作文中的命题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初中毕业班语文作文教学开展以提高学生作为能力。因此,有必要从近年来中考的作文命题特点以及后续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策略。
  一、中考作文特点以及趋势分析
  对于中考作文而言,长期以来主要包括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以及命题作文总共四种形式。而通过对近年来中考作文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命题作文这一考查形式基本上已经被我国教学主管部门所认可并建议设置为主要作文考查形式。因此,主要对命题作文这一作文形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命题作文一般可以分为半命题作文以及全命题作文两种形式。其中,半命题作文是指仅仅对作文题目进行部分的限定并对题目进行一定的要求。之后,学生需要根据所提出的要求针对题目进行一定的补充之后进行相应的写作。全命题作文则是由命题人将题目制定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围绕所给题目以及素材进行相应的写作。而纵观上述两种形式,近年来以半命题的形式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通过这种半命题的形式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为学生预留广阔的空间同时还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通过对近年来各地作为的命题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考作文具备以下几点发展趋势。首先,作文在命题的内容上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对写作进行了表达社会、人生感受以及自身思考的要求。也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在作文的考查中也更加贴近学生日常,使得学生能够言之有物、写作更加生活化。例如,2014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目“因为有XXX”。其次,作文在主旨上也更加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近年来各地的作文题目在字里行间中无不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种关心的人文主义。
  二、有效提升毕业班作文写作能力策略分析
  (一)改变“应试”教学模式
  改变“应试”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提升作文写作能力的要求,更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中考作文考查目标的要求。长期以来,部分初三语文教师往往是为了考试而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往往会着眼于知识点的灌输。但纵观近年的作文命题以及考查形式,无不是注重对学生生活的贴近以及注重倾听学生内心的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有自我意识。而提升自我意识的重要手段就是改变应试教育。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能够针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任何一方面尝试进行写作,进而进行充分的写作素材积累。
  (二)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能够说心里话而不是说空话、说套话。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教师引导学生固定自身写作模式的现象。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编造痕迹严重。依靠这种写作模式写出的作文很容易导致文章脱离实际、显得矫揉造作。而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如何能打动学生自身、打动阅卷教师呢?因此,在毕业班作文的教学中还需要鼓励、引导学生能够真正的表达自身的真实情感和独特的体验,进而打动学生自身。
  (三)提高学生审题和破题能力
  由于近年来作文形式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进而完成写作要求。提高学生审题能力首先要求学生注重一定的积累和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对名作进行赏析,进而引导每一名学生说出自身的感受。在这里需要注意到不同的学生一定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在這一过程中教师切勿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
  (四)提高卷面整洁度
  指导毕业班作文写作还可以从提高卷面整洁度这一角度入手。由于目前施行电脑阅卷的方式。这就使得一旦作文卷面不整洁、文字以及标点符号不清晰就会给阅卷老师留下较差的印象,进而影响作文成绩。因此,在指导毕业班作文写作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卷面整洁度,字体书写要格外注意规范工整。
  参考文献:
  [1]王礼平.2011 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对策[J].中学生.2011.06.
  [2]李阳海.年年芳草绿 岁岁柳色新——2012 年中考作文命题分析及 2013 年命题趋势预测[J].写作.2012.12.
  [3]陆可爱.江苏省13个地市中考作文命题解读[J].语文知识.2014.0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对组织学生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的教学组织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教学步骤和要求。  【关键词】网络环境 语文阅读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94-01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部分是讲授的重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迅猛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创设构
期刊
【摘要】小学阅读教育是当前我国针对社会教育环境发展采取的先进教育模式,其本身核心出于有效的将课文知识融入,以此构建学生健康精神文明体系的同时,为自身沟通和语言交流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而扩展延伸教学理念的倡导,更将传统的教学模式特点进行突破,将课堂与生活结合,全面塑造了学生创新能力并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本文将结合现有小学阅读课的情况分析扩展延伸教学的贯彻意义,确保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主要研究核心,为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急需改进和完善。其中,对于德育教育的开展,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对职业教育中如何结合实际开展学校德育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综合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校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85-01  由于当
期刊
【摘要】德育教育是各个阶段各个层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中专教学阶段,德育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注重在中专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新时期中专文化课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也是中专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对中专文化课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渗透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中专文化课教学优化和德育工作开展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专 文化课教学 德育 教学渗透  【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50-0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这个命题,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就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观照教学方法;所以,王荣生教授主张“先教学什么,再教学什么,后教学什么”,而不主张“先用什么方法,再用什么方法,后用什么方法”。这进一步说明了“方法的问题就是内容的问题”,内容比方法重要。在我国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95-01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同。自然科学的学科可以由原理、公式、定理、法则等组成。语文则不同,它是能够对人们精神领域起作用的学科,而且它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又是深广的。从事一线语文教学二十年,我深深的体会到注重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的意义。  熏陶感染  语文要重视它的
期刊
【摘要】2017年5月至8月,乘着全民朗读的东风,本人作为一名朗读爱好者和一线语文教师,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悦读中国”全民朗读大赛。一路过关斩将,一路聆听学习,使个人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也使本人对朗读和语文教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引起了深思。  【关键词】朗读 语文 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激发兴趣 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期刊
【摘要】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语文学习工具,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考查点。阅读既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在语文考试中占的比重非常大,也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笔者也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建议。  【关键词】创新 教学方法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WW[2017]GH017。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97-02  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習惯,帮助孩子尽早进入知识的海洋,开阔孩子的视野,启迪孩子的智慧,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各地品德教材的不断更新就是例证,可是教材毕竟不同于课程,在利用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发现教材与各地学生具体生活的差异。针对这些差异,各地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上的本地课程资源开发,但是所有的这些尝试与努力,至今没有形成放之四海皆有效的成系列的课程资源体系。本课题研究将认真学习借鉴同类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分析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