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作文教学;生活;贴近;课外阅读;积累;素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0(B)—0044—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也给学生留足了作文的时间,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可以说作文教学既费时又收效甚微。于是就出现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的现象。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学生爱上作文呢?
一、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因此,作文教学应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1.作文命题应贴近生活
科学合理的命题是学生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一个灵活有趣的作文题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因此,平时教师应关注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还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关注的热点。在此基础上,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作文的内容,让他们先说再写,这样他们要说的内容就多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动了。
如,以“一件有趣的事”为题让学生先说再写。学生有的说“捉泥鳅”,有的说“采野果”,有的说“跳家家”,有的说“捉迷藏”……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这样的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逐步消除畏难情绪。
2. 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去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境,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亲身体会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之后,教师再让其以这次劳动为背景写文章。实践证明,学生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学生们有的写辛苦劳动的场景;有的写生活不易,进而引发做父母的不易,最后表达感恩父母的情感。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学生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
总之,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二、注重课外阅读
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说书读多了,写文章就容易多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书读多了,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还可以积累语言,学习书中的写作方法以及布局谋篇的技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介绍适合的书籍,并鼓励他们多读。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用“现身说法”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并告知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教学《将相和》《赤壁之战》后,教师可以介绍《三国演义》(儿童版)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总之,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学生才能“逸于作文”。 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只要教师有心,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一定能改变,学生一定会爱上作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10(B)—0044—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也给学生留足了作文的时间,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可以说作文教学既费时又收效甚微。于是就出现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的现象。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学生爱上作文呢?
一、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因此,作文教学应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1.作文命题应贴近生活
科学合理的命题是学生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一个灵活有趣的作文题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因此,平时教师应关注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还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关注的热点。在此基础上,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作文的内容,让他们先说再写,这样他们要说的内容就多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动了。
如,以“一件有趣的事”为题让学生先说再写。学生有的说“捉泥鳅”,有的说“采野果”,有的说“跳家家”,有的说“捉迷藏”……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这样的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逐步消除畏难情绪。
2. 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去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境,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亲身体会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之后,教师再让其以这次劳动为背景写文章。实践证明,学生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学生们有的写辛苦劳动的场景;有的写生活不易,进而引发做父母的不易,最后表达感恩父母的情感。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学生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
总之,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二、注重课外阅读
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说书读多了,写文章就容易多了。这是为什么?因为书读多了,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还可以积累语言,学习书中的写作方法以及布局谋篇的技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介绍适合的书籍,并鼓励他们多读。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用“现身说法”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并告知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教学《将相和》《赤壁之战》后,教师可以介绍《三国演义》(儿童版)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总之,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学生才能“逸于作文”。 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只要教师有心,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一定能改变,学生一定会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