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克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spy_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生于河北深县(今深州市)人。现供职于河北省地理信息局,石家庄市书协会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
  郝永克出身书香世家,自幼酷爱书法,初临颜真卿《多宝塔碑》,而后相继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以及《张黑女碑》、《张猛龙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等名帖,在当地著名书法家田人指导下,又研习清代书法家张裕钊《南宫县学记》、《滕王阁》、《张君墓表》、《李刚介公殉难碑》等;郑板桥书法的魅力也深深吸引着他。近年又偏爱黄绮先生的“铁戟磨沙体”,用工优甚,黄老书法具有的刚劲、古朴、凝重及结体的变化,正是他书法追求的目标。
  其书法作品近几年不断见诸报端,在国土资源系统组织的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得全国及省級奖项;2012年荣获第十届全国法制宣传暨廉政文化建设书画大赛优秀奖;2014年6月作品入展中国正定首届龙文化艺术节,并被组委会收藏;2015年首届“翰墨九州”全国书画艺术品大赛获“提名奖”。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若干年后,新生代企业家陆续走上前台。他们的加入,为传承中的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同于父辈,新生代们大多都有光鲜的履历,其中不少还有留学经历。  青春、靓丽、朝气,坚定、执着、干练是记者对夏小丽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新生代,夏小丽挂帅嘉兴永发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永发电子)总经理已一年有余,然而,在此之前,她已在永发电子的车间里沉寂了七年。在此期间,她用自己的方式交出了一份让父辈满意的
期刊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一个艺术主张。那怎么理解这句话?不妨以他的诗例说。1917年,齐白石刚在北京卖画刻印为生。回望江南,抑不住怀乡之思,“最是十指犹自慰,挥毫写得故园黄。”让他不禁写下了《燕京果盛有怀小园》一诗:  家园未剩闲花地,梨橘葡萄四角多。  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  从齐白石此诗看,真是极具奇思妙想而妙趣横生
期刊
“芥子园”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所建园林的名字,也是李渔所开书铺的名字。更重要的,它是李渔倡编的一套画谱的名字。1679年成书的《芥子园画传》,是“中国画最早教科书”。  当人们谈“芥子园”时,可以谈及众多近世文人与画家。齐白石称它为“宝贝”,鲁迅将其作为礼物送给许广平,丰子恺曾说自家书中最贵就是它。  当人们谈论“芥子园”时,也可以谈到木版、石版、玻璃版、数字印刷等种种印刷技术的流变。34
期刊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  从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到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天一直存在于文人骚客的吟诵中,同时它也存在于画家的笔下。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去感悟那些“住在名画里的春天”。  梵高《盛开的桃花》,是1888年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而作。在给提奥的信中,梵高写道:“我把画架摆在果树园里,在室外光下画了一幅油画——淡紫色的耕地,一道芦
期刊
齐白石与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并称为中国近代画坛四大家。近期,美术报刊发了一组评论——《吴昌硕的画价为什么高不过齐白石》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在许多媒体广为传播。为此,笔者也颇有感触,谈谈自己的观点。  湖南人齐白石,14岁做木匠,雕花为生;32岁开始学刻印;53岁迁居北京。人生地不熟,他操着一口湖南话独闯皇城,四处漂泊,刻印糊口。其绘画并不被人看好,幸遇陈师曾、徐悲鸿,在他们的大力引薦下,作品渐有
期刊
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缘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在这个过程中,东晋诗人、史学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
期刊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宋代的五大名窑其实也是中国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被人们口口相传。这代表了宋代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同时其工艺也达到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烧造的极致和顶峰。五大名窑留下的不仅是传承的窑址和技艺,还有与其相关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  “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宣德年间,由大臣吕震等人奉旨所撰的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中,但书中所提不是“五大”,而是“六大”:内库所藏柴、汝、官
期刊
1931年,丁莲芳病故,他的儿子丁焦生子承父业,成为一店之主。丁焦生原来是上海外洋轮船上的船员,到过海外不少国家,见多识广,接班以后,他敢于创新,不但掌握了父亲的绝活配方,还不断改进,不惜工本,抓千张包子的质量,精益求精。同时严格管理,选料进货亲自把关,坚持薄利多销,对客人也是笑脸相迎、热情和蔼、童叟无欺,使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千张包子在湖州逐渐成为一枝独秀、脍炙人口的名点小吃了。  1966年3月
期刊
在湖州,吃鱼非常讲究,不仅要求鲜活,而且还根据不同的季节挑选不同的品种和规格。湖州的鱼肴花样繁多,风味独特,有“无鱼不成宴”之说。  始创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百鱼宴”,把湖州美食推上了一个高峰。“百鱼宴”在国内外屡获金奖,成为湖州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被日本友人称之“中华美食之瑰寶”。时任市饮食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台湾中华美食展湖州代表团团长的王连发说:“1995年8月,湖州‘百鱼宴’在台湾餐饮界以
期刊
丁莲芳千张包子诞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创始人丁莲芳,出生贫寒,原是湖州城里一个卖菜为生的小商贩,1878年,29岁的丁莲芳为了摆脱生活窘境,决心改行,另谋生计。  湖州是个水乡城市,上午四乡航船云集,热闹非凡,当时有市彦:“油条烧饼芝麻团,咸糕粽子馄饨面;海棠糕,梅花饺;番茄老菱茶叶蛋”,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丁莲芳观察了很久,他决定做出一种别人没有的小吃来吸引顾客。他别出心裁地配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