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地位
本节课选自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上)中实训一的内容。心肺复苏是贯穿整个急救过程的主要技术,是每个护理岗位必须掌握的一项操作技术,是护士执业资格认证的必考项目。在发达国家从中学生已经开始普及,在我国全民普及心肺复苏势在必行。
三、学情分析
(1)教学优:①中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医护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对心脏的位置、胸腔的结构及心肺呼吸骤停的判断已掌握。③学生具有强烈的掌握救护技能以服务社会的愿望。
(2)教学劣势:学生正处于十七、八岁的年龄,耐心稍显不足,对操作浅尝辄止,不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简述心脏骤停初级心肺复苏的步骤和要求。(重点)。②能正确实施人工循环、畅通气道、人工呼吸的操作。(难点)。过程与方法:“做中学,做中教”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四、教学策略
(1)教法:①项目教学法:学生通过完成四个任务:评估判断与安置体位;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判断复苏效果,从而完成对心肺复苏操作的学习。②直观演示教学法:通过观看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竞赛一等奖的操作视频,加深对要点、易错点的辨识。③1-4-16教学法:1-1个教师,4-四个小老师,16-16位学生。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学法:①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共同探究心脏按压的部位,深度,手法,气道开放的标准,判断呼吸的方法,来实现对操作重点的掌握。②游戏竞赛法:利用女生爱表现、集体荣誉感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中快乐学习。
五、教学设计
(1)课堂结构。三段五步(三段: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练习。五步:五个模块。)
(2)课前准备:①小组分工:小组四位成员分别负责:操作指导、负责提问和回答、维持秩序、教师沟通。②设计学生学案:学案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案例、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及思考题、学生自主练习指引、知识拓展五部分。③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指导组长召集组员讨论,制定出完成任務的计划和方法。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学生进行互助式课程学习。
(3)课堂教学:①新课导航。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通过情景导入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一段大爷心脏病发作,救护车因故迟迟不到导致大爷死亡的尖锐社会新闻引入本课。借着同学们哀婉叹息之际抛出问题:“如果你正在大爷身边你愿意帮他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的唯一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会心肺复苏服务社会的热情。②理论达标。教师给每小组分发打乱顺序的写有操作步骤和知识点要求的小纸条,并提出要求:A:把心肺复苏操作步骤排列顺序后贴在A4纸上面。B:将4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分类后粘贴在另一张A4纸上面。学生通过课前学案的学习进行理论回顾,并每小组再派一名代表展示理论学习成果。③合作探究、技能达标。依据“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适当难度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整个心肺复苏过程共有8个步骤,完成整个步骤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我将其分解为4个任务:判断呼救和安置体位、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判断复苏效果:让每个小组承担一项任务。教师指导每小组先解决完成该项学习任务要掌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然后小组成员轮流扮演救护者并在心肺复苏模型上实施操作。师生之间的互动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教师手把手的纠正学生的操作,比如按压的手形、力度、定位,打开气道的标准,如何判断呼吸等,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可以拉近师生的感情,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任务互换带给学生新鲜感,解除一部分胆小学生的紧张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检测反馈。反馈能促进对动作技能的学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导入和要求学生视模拟人为病人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现技能达标、通过趣味活动实现难点突破、通过成果展示见证学习成果、激发学生专业自豪感,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对本节课的重点把控我从两方面来实施。一是操作理论,二是技能达标。学生在理论检测环节发言积极,回答熟练,理论掌握扎实,为理论转化为实践打下了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指导的重心是告诉学生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比如心脏按压对上肢应用的要求,学案中介绍了是要保持“双肩双臂与胸骨垂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到肩、肘、腕在同一条直线上,运用腰部的力量而不是靠肩关节的力量,让操作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主动地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基本都掌握了操作的步骤和顺序。为了提高学生心脏按压部位定位的准确性,我将正确部位涂上颜色,只有当颜色出现在学生手掌根部中间位置时才说明学生定位的方法是正确的。学生也可根据颜色出现在手掌的部位与手掌根部的关系来调整自己定位的方法。如果颜色位置靠上说明手掌应向下放,颜色位置靠近大拇指测,手掌放置位置应靠近头侧等等。
通过三个游戏竞赛,学生参与积极,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操作的要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同学由于性格原因,不善于在公共场合进行表现,练习较少,要点掌握的不是很好。我将通过课后谈话鼓励她们多练习。
本节课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地位
本节课选自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上)中实训一的内容。心肺复苏是贯穿整个急救过程的主要技术,是每个护理岗位必须掌握的一项操作技术,是护士执业资格认证的必考项目。在发达国家从中学生已经开始普及,在我国全民普及心肺复苏势在必行。
三、学情分析
(1)教学优:①中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医护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对心脏的位置、胸腔的结构及心肺呼吸骤停的判断已掌握。③学生具有强烈的掌握救护技能以服务社会的愿望。
(2)教学劣势:学生正处于十七、八岁的年龄,耐心稍显不足,对操作浅尝辄止,不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简述心脏骤停初级心肺复苏的步骤和要求。(重点)。②能正确实施人工循环、畅通气道、人工呼吸的操作。(难点)。过程与方法:“做中学,做中教”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四、教学策略
(1)教法:①项目教学法:学生通过完成四个任务:评估判断与安置体位;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判断复苏效果,从而完成对心肺复苏操作的学习。②直观演示教学法:通过观看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竞赛一等奖的操作视频,加深对要点、易错点的辨识。③1-4-16教学法:1-1个教师,4-四个小老师,16-16位学生。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学法:①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共同探究心脏按压的部位,深度,手法,气道开放的标准,判断呼吸的方法,来实现对操作重点的掌握。②游戏竞赛法:利用女生爱表现、集体荣誉感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中快乐学习。
五、教学设计
(1)课堂结构。三段五步(三段: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练习。五步:五个模块。)
(2)课前准备:①小组分工:小组四位成员分别负责:操作指导、负责提问和回答、维持秩序、教师沟通。②设计学生学案:学案主要内容包括临床案例、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及思考题、学生自主练习指引、知识拓展五部分。③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指导组长召集组员讨论,制定出完成任務的计划和方法。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学生进行互助式课程学习。
(3)课堂教学:①新课导航。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通过情景导入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一段大爷心脏病发作,救护车因故迟迟不到导致大爷死亡的尖锐社会新闻引入本课。借着同学们哀婉叹息之际抛出问题:“如果你正在大爷身边你愿意帮他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的唯一方法。”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会心肺复苏服务社会的热情。②理论达标。教师给每小组分发打乱顺序的写有操作步骤和知识点要求的小纸条,并提出要求:A:把心肺复苏操作步骤排列顺序后贴在A4纸上面。B:将4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点分类后粘贴在另一张A4纸上面。学生通过课前学案的学习进行理论回顾,并每小组再派一名代表展示理论学习成果。③合作探究、技能达标。依据“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适当难度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才有意义。整个心肺复苏过程共有8个步骤,完成整个步骤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我将其分解为4个任务:判断呼救和安置体位、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判断复苏效果:让每个小组承担一项任务。教师指导每小组先解决完成该项学习任务要掌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然后小组成员轮流扮演救护者并在心肺复苏模型上实施操作。师生之间的互动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教师手把手的纠正学生的操作,比如按压的手形、力度、定位,打开气道的标准,如何判断呼吸等,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可以拉近师生的感情,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任务互换带给学生新鲜感,解除一部分胆小学生的紧张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检测反馈。反馈能促进对动作技能的学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导入和要求学生视模拟人为病人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实现技能达标、通过趣味活动实现难点突破、通过成果展示见证学习成果、激发学生专业自豪感,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对本节课的重点把控我从两方面来实施。一是操作理论,二是技能达标。学生在理论检测环节发言积极,回答熟练,理论掌握扎实,为理论转化为实践打下了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指导的重心是告诉学生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比如心脏按压对上肢应用的要求,学案中介绍了是要保持“双肩双臂与胸骨垂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到肩、肘、腕在同一条直线上,运用腰部的力量而不是靠肩关节的力量,让操作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主动地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基本都掌握了操作的步骤和顺序。为了提高学生心脏按压部位定位的准确性,我将正确部位涂上颜色,只有当颜色出现在学生手掌根部中间位置时才说明学生定位的方法是正确的。学生也可根据颜色出现在手掌的部位与手掌根部的关系来调整自己定位的方法。如果颜色位置靠上说明手掌应向下放,颜色位置靠近大拇指测,手掌放置位置应靠近头侧等等。
通过三个游戏竞赛,学生参与积极,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操作的要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同学由于性格原因,不善于在公共场合进行表现,练习较少,要点掌握的不是很好。我将通过课后谈话鼓励她们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