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司法独立之殇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sandc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独立何以难存?欲知其解,当先问司法独立何以存,而又当先问司法独立何以立,也即司法独立是怎么来的。
  所谓“司法独立”,无论中外均非“古已有之”。确实,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即已指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但分权制衡的观念与制度,也就是将政治权力以“法”为轴剖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部分,分而制之,这却是现代政治的一大发明,它是作为现代“宪政”的要素之一而出现的。在西欧历史上的封建制度中,治理社会的所有政府职能——经济的、司法的、行政的、军事的——均操诸一人(或为国王,或为领主)之手,权力分立的观念尚未形成。
  直到17世纪,英国法院均为“国王的法院”,法官只能在王室的恩准下供职,而国王无须任何理由就可将其解职。但随着历次的革命与改革,英国王权不断削弱,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在议会中”),并终于在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中创始了司法独立制度:法官在职期间只需品行良好,而无需求得君主满意,法官除两院弹劾外不得免职,法官的独立,标志着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
  随后经孟德斯鸠的揄扬与发挥,美国的建国之父们依据孟氏所阐三权分立原则,将司法独立第一次写入了成文宪法,并以其实践表明这可成为一种推行良政的政治技艺。所以,“司法独立”作为制约政府权力(或王权)、保护人民权利的一种手段,在欧洲主要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在美国主要是制度设计的结果,但如视美国此种政治成就为英国政治实践的延伸,同样可见此一鲜美政治果实得来良非易易,它既是政治势力较量的结局,也是政治思想观念演变与政治科学研究的逻辑展开,套用严复的一句话来说,是“此皆势所必至,理有固然。”(语见严复《政治讲义》)
  然而,“宪政”及其中的“司法独立”,知之固已为难,而行之尤其为艰,因为往往“势”未必“至”——所谓的“势”,既指政治观念、政治风气与政治“势力”的格局,也指国家所处内外政治“形势”。这在晚清即是政治保守派与激进派论争的一个话题,激进派如《民报》作者群看出共和(民主)、宪政不争即不得,故而“争之”即为造“势”,而保守派如康梁与严复则认为当“势”所未至,争来宪政亦是画饼,故应先造就民气,且勿韬高义,先从低入手。现在看来,满清王朝垮台,主要是因其处理种族问题而“失势”,而践行宪政之“势”却未“造”成:民国开辟,虽“宪政”一词人人习闻,但政局中人对宪政并无坚定信仰,民众更无宪政观念,兼以当时的宪政制度设计本有不良(“临时约法”掺有太多政治党派利益的私心),而尊奉宪政的政治势力又微不足道,所以“宪政”与“司法独立”或为一纸空文,或则是政治斗争之借口,或则仅成点缀。
  执政的袁世凯北洋一派固然不知“共和”为何物,不免惟视武力是从,而其政治对手行事亦颇类似,如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黄兴的一位将领去见孙逸仙,表示如果议会不马上收回先前(定都北京)的决议,他们就要把议会大楼推倒压在那些议员头上。”(见《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莫理循书信选》932页)
  姚荣泽案起争执即因孙中山将审判权指定于上海都督陈其美,而非已有的司法机构,紊乱权限;宋教仁一案爆发,本已循司法途径在处理,而孙中山不待司法解决尘埃落定,即一意要武力解决,发动“二次革命”。当时记者黄远生在一篇评论中即指出,共和政治犹若棋局,胜败自有规则,而民初各种政治势力“本非棋手,勉成局面者,则其用心全不于局中着手,只欲于局外扰乱破坏,以冀一己之不败,此所谓两方面之分子之绝对不相容也。今以政党论,则共和党与国民党各有主张,亦可何妨和平进行,乃据两党之口吻,皆欲取消其异党之人格而后快,立党之资格惟我党所独有,彼党何能与此者,以我论之,两党皆非有意着棋者也,皆不欲局中求胜也。”(见《远生遗著》49页)
  换言之,民国建立之后,政局中人对宪政规则并无多少了解,而信仰更无从谈起,政治不循法轨,犹洪流不就堤槽,弈手本无资格,无怪动辄掀翻棋盘,此种局面下宪政何以成立,司法何以独立?所以,所谓司法独立之案例,也仅为个案,难成常规。
  杨荫杭(即杨绛之父)晚清留学日美,研习法律,民初担任浙江高等审判庭庭长时,维护司法独立,不顾省内各方大僚求情而判处一杀人恶霸死刑。被此事得罪的官僚向总统袁世凯阴诋其为人与职权,袁某的处置很有其特色:将杨调任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既免除了那些告状督军等人与杨某共事的尴尬,从而顾全了一干官僚的情面,又体谅了地方舆情,实际上还通过调职而褒扬了杨荫杭的不畏强权,一举三得。
  然而袁世凯死后,杨荫杭作为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又在一桩贪腐案中拘捕了涉嫌受贿的段祺瑞内阁之内务总长许世英,这回等待他的是被勒令停职听候审查,而许世英却经内阁会议直接“判”其“无罪”释放。从这些故事不难看出:同是共和体制,有时司法独立可以保全,有时又被肆无忌惮地践踏,而且,像袁世凯一人对司法独立既可以存之(如杨荫杭一事),又可以毁之(如张振武、王治馨等案),端赖政治利益是从。而杨荫杭等法官坚持司法独立一时可以逞志(罗文干案中的法官亦复如此),一时却被解职(如许世英案),毫无一定之规,何况大多数法官并无坚持司法独立的意志与勇气。原因无他,“功夫在法外”,政治无良,司法亦无独秀之理。
  1924年国民党着意“以党立国”而“再造民国”,经北伐而底成,自此“革命”取“宪政”而代之,覆巢之下更无司法独立一说,如武汉国民政府彻底否认“司法独立”和“法官不党”观念,司法“党化”“民众化”和“革命化”蔚为潮流,党在国上,政在法上,政治更无可能就司法之范,司法反成政治工具(典型如刘玉春案),所以陈独秀“危害民国”一案,任你章士钊辩护起来头头是道,司法胳膊终究拗不过政治大腿。司法独立有如池中游鱼,社会宪政观念乃池中活水,而政治之“势”即为池苑,“势”既不存,水已泄尽,而鱼成木鱼矣。
  今日回望,再看民国司法独立,当问政治之“势”与“源头活水”如何求得?仍不外乎一“争”字,但非直接去争政权,而是争社会上人人均有宪政观念,继而造成破坏司法独立即人人争相抵制的局面,再不应蹈那空喊法治而实无法治观念、徒以法治为名而破坏法治的故习。司法独立绝非法官一个群体所能肩负,反需人人争取。诚如胡适所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人人有独立之意志与自由之精神,则司法独立不过顺势而为,又有何难。
  1913年因宋教仁案而引发的“二次革命”失败时,张勋卷土重来而据南京,杨荫杭当时任江苏高等审判庭长,江苏士绅联名登报拥戴欢迎张勋,杨荫杭忽然发现自己居然名列拥戴名单之中——那是他属下擅自为之,以为名字既已见报,纵其不愿也只好作罢。可杨荫杭说“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启事,申明自己没有欢迎。他有位朋友说,“唉,补塘(杨荫杭字补塘),申明也可以不必了。”杨荫杭驳道:“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
  有不少人向来敢于对外说“不”,面对一己的权利被侵凌,和身边的种种不公,却何曾说过半个“不”字。所以,司法独立之势不成,乃因民国社会中杨荫杭太少,而杨荫杭朋友那样的人又太多了。
其他文献
北京 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萧淑芳艺术基金活动时间:2010年12月17日-2011年2月20日 活动地点:中央学术学院美术馆2B    本专题展以“自我画像”为主题词,对20世纪中国女性美术加以梳理和展示。20世纪20年代,第一代接受现代美术科班教育的女性已经成长起来,她们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肖像画尤其是自
期刊
1895年,拉塞尔被封为骑士。12年以后,他作为“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军事记者”,逝世后被葬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1850年代以前,欧洲报纸是依靠军人来报道战况的。其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因为军人无法鸟瞰战争的全景,难以掌握瞬息万变的战局;另一方面,军人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再者,军队严格的保密制度也极大地限制了战争新闻的采写和发表。  英国《泰晤士报》一位黑头发的爱尔兰籍
期刊
清明节前夕,新华社发出一条从民政部获得的消息,“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但这些先烈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目前,有姓名可考、已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中的仅有180万人左右,仅不足“全部牺牲者”的一成。  这一条简短的消息,包含着中国近百年来的悲壮历史。  2000万!这个数字令人震动的不是巨大(巨大是可以理解的),而在于它是一个巨大的
期刊
1958年炎夏的一天,爷爷一个人背着行李下了火车,这个刚刚毕业于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矿山地质专业的青年随着人群走出徐州车站。炎热、火车晚点,加上这段时间来毕业分配不理想的困扰,让他看上去有点疲惫。  作为从偏远的湖南石门大山里唯一一个出来求学的青年,刚结束的学校生活多么让人怀念。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
期刊
蒋贤斌:《顾准在三反运动中被撤职原因分析》,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1月号。  1952年2月29日,上海市委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宣布,市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顾准,由于一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纪律,在思想上、组织上与党对抗,虽历经教育仍毫无改进,决定予以撤职处分,并令其深刻反省。顾准对此毫无准备。更让他难以理解的是,组织上公布他的罪状,明显与“三反”运动的宗旨不符。“三反”运
期刊
第18号宪法修正案的美好愿望是,“酒将在美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使人们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早先期待的文明社会不见踪影,相反却是,走私活动中黑帮势力应运而生,各类犯罪层出不穷。禁酒令成为一次文明社会的荒诞演出。    1920年1月15日那天,在美国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熙攘的道路上,运酒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匆匆赶路,忙着将自己钟情的威士忌、白兰地或是葡萄酒,一桶桶地运回家里
期刊
自从卡扎菲1969年27岁时通过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获得利比亚的统治权开始,一直有人说他精神不正常。1986年4月《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引用美国总统里根的话,称他为“中东的疯狗”。   卡扎菲可以说拥有一种边缘人格,常常在极度愤怒和兴奋之间摇摆。尤其是面对很大压力时,他会出现判断错误。而目前是他自夺取利比亚领导权至今压力最大的时候。  卡扎菲强烈的反权威和他将自己与底层受压迫者视为一体的倾向可以追溯到
期刊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了中华民国诞生。几天后,这位临时大总统即在答记者问时宣布:“中华民国建设伊始,宜首重法律。”  挣脱封建帝制,投身现代文明,当此之时,“中国之当为法治国,已为全国上下所共认”(张东荪语)。在他著名的《法治国论》中,张东荪说道:  “今日之各国皆尚法治,我处其间,苟不步其后尘,非但不足以图存,且对内亦不能自立。”  秉此共识,从临时约法开始,一座法治大厦次第构建,统观
期刊
宗社党——这群大清王朝的“高干子弟”,在大厦将倾之际,反对共和,反对清帝退位;在大势已去之后,图谋匡复清室,只能反映出他们对旧体制的愚忠和不识时务。    1912年2月12日,辛亥年腊月二十五。  当北京城正忙着扯下龙旗、改悬五色旗时,逃到青岛不久的皇族宗室小恭王溥伟,希望在这个德国的租借地获得短暂的喘息机会,以争取时间恢复丢失的荣光。  溥伟,满族,爱新觉罗氏,恭亲王奕的嫡孙。奕去世于1898
期刊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他一直不敢使用“杨根奎”这个曾列名“八百壮士”的名字。  2010年12月4日,天气很冷,飘着小雨。建川博物馆的正面战场馆二楼淞沪会战展厅里,讲解员正在为游客讲解:“1937年10月27日,国民党第88师54团团长谢晋元,奉命坚守闸北光复路四行仓库……800官兵被誉为八百壮士……”突然,旁边一位老人打断她的话:“不是八百壮士,只有397人!”  老人接着说:“我当时就是守四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