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人类文明的精神地标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cuo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地图上看,甘肃如一柄如意,由中心腹地向西北边陲斜置于中国版图之中,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为中原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沿丝绸之路这条东西贯通甘肃全境的文化线路而搏动,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甘肃独特的人文环境紧密粘合,在陇原大地留下无数璀璨的人类宝贵文化遗产。
  甘肃原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和万里长城—嘉峪关。丝绸之路整体申遗成功后,新增五处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处秦岭山脉之中,遗存包括佛教窟龛遗迹以及相关的佛寺和佛塔。窟龛群开凿于群山环抱的麦积山红砂岩独峰峭壁上,洞窟间以错落的栈道相连。现存有5~13世纪建造的198个佛教窟龛、7000余身泥塑造像、1000多平方米壁画。东南崖下有5世纪(东晋)始建、16世纪(明代)重建的瑞应寺,山顶有7世纪(隋代)始建、18世纪(清代)重建的舍利塔,为八角五层密檐式实心塔,通高9米。麦积山石窟孤峰卓立、窟龛错落的整体形象,与周边的丹霞地貌和丰富的植被景观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价值。
  麦积山石窟是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国石窟遗产中北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石窟群经云冈石窟汉化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麦积山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5~6世纪末嬗变的杰出代表,堪称5~18世纪世界泥塑艺术史上的瑰宝,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
  麦积山石窟中保存的6世纪中国式石窟、窟体建筑,是石窟形式中国化起始阶段的代表性物证,“是创造纯中国式石窟的一次极可贵的尝试”。
  麦积山石窟中保存的5~6世纪泥塑佛教造像是造像中国化起始阶段的代表性物证。第4窟檐廊外侧上方的“薄肉塑”艺术形式结合了浅浮雕和壁画的艺术形式,是麦积山石窟的独创。
  麦积山石窟作为建造于由中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重要交通节点的佛教石窟寺,以5~13世纪持续开凿、5~6世纪集中开凿于山崖的198处佛教洞窟遗存,展现了因丝绸之路宗教交流而引发的佛教石窟寺这一外来建筑形式受中原文化影响并获得发展。特别是其中的5~6世纪洞窟遗存以明显的中国式窟体建筑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以及汉族化形象和服饰的塑像等遗迹,为5、6世纪之际佛教石窟寺及其壁画艺术在中原地区形成中国化特征并向西影响的重要转折阶段提供了年代最早、形制最完整的代表性物证。
  麦积山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山之四近簇拥着仙人崖、曲溪、石门、植物园、净土寺、放马滩等一系列景点,使这座千年石窟成为名副其实的“秦陇林泉之冠”。同时也成为诸多石窟中自然风光最为优美之所在。小陇山林区环绕着石窟,松涛波荡,山花遮径,翠鸟啁啾。在这绿染眉须之际,如遇上凉风习习,云雾缥缈的“麦积烟雨”,更是令人陶醉。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52公里处,错落开凿在小积山黄河北岸大寺沟中长350米、高60米的西侧崖面上,始凿于4世纪后期(西秦),5~10世纪历代开凿,宋元明清历代维修。石窟以崖面北段高达27米的唐代摩崖大佛(171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小型窟龛构成主体,现有窟龛185个、雕像776尊、壁画912平方米。其中,西秦时期石窟4处,北朝时期窟龛40个,隋唐时期石窟138个,明代洞窟3处,石刻题记62处。
  开凿于5世纪后期的炳灵寺125窟、126窟等北魏石窟造像及壁画呈现南北朝流行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艺术特征,流畅优美,亲切灵动,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杰出作品。
  炳灵寺石窟作为建造于由中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连接青藏高原的重要交通节点的佛教石窟寺,以4~10世纪集中开凿于山崖的185处佛教洞窟遗存,展现了因丝绸之路宗教交流而引发的石窟艺术这一外来艺术形式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并获得发展。特别是4、5世纪(十六国时期)的洞窟、雕塑、壁画呈现出在凉州模式影响下、由龟兹石窟等辗转传播的印度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风格。同时,结合了中原汉晋石刻和绘画手法,从而展现出中西艺术初步结合的特征。不仅为佛教初传入汉地提供了准确的纪年题记佐证,还因其位置的便利而呈现出不同年代和区域艺术风格并存的特征。
  炳灵寺的艺术杰作不胜枚举,炳灵寺的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明朝著名学者解缙如此描绘:“炳灵寺上山如削,柏树龙蟠点翠微。况有冰桥最奇绝,银虹一道似天梯。”今日,一座水泥大坝护卫着这座古老的艺术宝库,湖水在石窟脚下漾开涟漪,使崖壁石窟更显崔嵬壮观。
  锁阳城遗址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南62公里的荒漠戈壁中,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的昌马冲积扇西缘。遗址南靠祁连山余脉长山子,东、西两侧分别有疏勒河和榆林河。锁阳城遗址主要遗存包括锁阳城城址、农业灌溉渠系遗迹、锁阳城墓群和塔尔寺遗址。考古调查和勘探初步推测城址年代约为公元7~13世纪。
  塔尔寺遗址以其寺院格局及锥形佛塔建筑展现了唐至西夏时期佛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
  锁阳城墓群中出土的唐代丝绸、骆驼、胡人俑、开元通宝古钱等文物,与唐代丝绸之路沿线繁盛的商贸活动密切关联。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锁阳城遗址展现了长距离交通条件下人类对荒漠戈壁自然环境的依托、利用和改造,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是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其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复杂丰富的内涵是河西走廊上人类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
  锁阳城遗址是我国古绿洲沙漠化演进过程当中的典型标本,是集古城址、古渠道、古垦区、古寺院、古墓群等多种遗迹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保存了较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农业灌溉体系和城市建筑系统,体现了河西走廊边疆城市的防御特征,是人类在长距离交通和交流条件下的防御和安全体系的突出例证。   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位于河西走廊西部敦煌与瓜州两市县交界处,地处祁连山支脉火焰山北麓的戈壁坡地,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于河西地区的驿站遗址,它以保存至今的汉代坞堡、房屋、马厩等遗址,揭示了汉代驿置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格局。悬泉置遗址南通悬泉谷悬泉水,北与汉长城烽燧遥遥相望,是丝绸之路经过此段的中心枢纽。长城要塞和邮驿要道两大系统,形成了这一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信息的强大网络。悬泉置遗址是汉代邮政事业的典型代表、中西交通的重要标志和丝路文明的历史见证。
  悬泉置遗址作为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并且是第一次由考古发掘证实的邮驿遗址,出土文物丰富,包括简牍文书3500余枚、帛书10件、纸质文书10件、另有丝织品、农作物及家畜骨骼等,总计达7万余件。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明确记载了传马、传车、职官设置,对邮件的封发、传递、签收也作记述。接待诸国使者有乌孙、大宛、楼兰、于阗、龟兹等西域诸国,还有罽宾、乌弋山离、大月氏、康居、祭越、钧耆、披垣等中亚诸国,可为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邮驿制度提供特殊的见证。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记录外国使团过往、汉朝历谱等大量简牍和纸文书、文具,丝绸残片、漆器铜器等生产与生活用品,大麦、苜蓿等农作物,马、骆驼等动物骨骼,直接佐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使团往来、贸易交流、科学技术传播和物产交流活动。记载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邮驿制度,见证了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祁连山西端疏勒河南岸戈壁,是2~3世纪汉王朝设立在河西走廊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玉门关遗址遗存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 、大方盘城遗址 、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长城边墙遗址 ),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其中小方盘城遗址平面呈方形,黄土夯筑,四周有坞墙;大方盘城遗址为方形,黄土夯筑。此外,玉门关遗址及周边烽燧出土文物包括2400余枚简牍文书、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作为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见证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是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其他文献
我刚刚来到温宿县,当地友人就提到了流沙河,并且非常肯定地说,温宿县流沙河就是《西游记》里的流沙河。我对此虽然不敢苟同,但是,出于好奇,当天下午,我还是应邀赶往了流沙河。  流沙河位于温宿县西部,在当地也称库木艾日克河,汉语意思为“流动的沙河”。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流沙河自然是沙石滚滚、浊浪滔天的样子。抵达流沙河之后,出乎我的意料,它温柔羞涩得像一个小姑娘,前往流沙河途中的景象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黄沙漫漫
期刊
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四年(630),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去天竺(今印度)取经,曾途经温宿(时称跋禄迦、亟墨、拨换),翻越温宿木扎特古道上的穆素尔岭后,继续西行。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玄奘西天取经的经历编写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写道,高老庄是猪八戒入赘并眷恋的地方。  自古以来,高老庄是一幅优美清新的田园画卷,是一个典型的世外桃源。吴承恩笔下是如此描述的:  只见那茅屋重重,错落有致,可见人丁兴旺,生活富
期刊
为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华夏文明,探索和分享玉石文化与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不断服务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物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我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西北师范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期刊
今天,“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圆满完成,我虽然没能参加这次考察活动,也并没有关于这次考察课题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我非常关注这次活动,而且感慨良多。  第一,就是关注和感动。关于这个项目,《丝绸之路》杂志社主编冯玉雷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也受邀参加。但是非常遗憾,因为工作及专业的关系,我并没有参与活动过程。但我是一个关注并喜欢历史文化知识的人,对相关的文化探究比较好奇,对这种田野调查式的考
期刊
能参加此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我感到很荣幸。我虽然没有走完全程,但是几天的行程下来,有一点使我感受非常深刻,用我的话概括起来就是“在历史考察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  第一,我认为这次考察很有意义,对这次考察的主题很感兴趣。首先,故宫的藏品中最多的是陶瓷,有36万件,对这些陶瓷的研究,我们聘请了海内外的一些专家。其次,故宫所藏书画比较多,有15万件。我们成立了古书画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是面向
期刊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唐)柳中庸《征怨》  熟悉中华古诗词的人无不知道玉门关。作为华夏边塞诗最常见的母题,玉门关又称玉关、玉关头、玉塞、玉门、玉门道、玉门山等。诗人墨客们大凡写到玉门关,不论自己是否来到过西域,大家都喜欢描述一批模式化的伴随意象,成就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原型表现传统,诸如羌笛、胡马、胡霜、胡烟、胡钩、单于、塞虏、长城、烽
期刊
1924年,著名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广河齐家坪遗址,并据此命名了齐家文化,至今已经90周年了。  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尚未有深入而系统的专著出版;其性质和意义也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  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或马家窑文化,早于四坝、沙井、卡约、寺洼、辛店文化,绝对年代约为距今4100~3700年。从考古学角度看,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文化,有人称之为铜石并
期刊
七月盛夏,穿行在河西走廊的山水间,是一种别致的体验。以前只见于书本上的种种风物和轶闻,好像一时间活了起来。上古帝王遣使西游,以重金求美玉,开通了西玉东输的孔道。数个世纪之后,沿着这条蜿蜒的玉石之路,天竺佛法越过葱岭,远渡流沙,东传人中土。随着弘法高僧的次第到来,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相继由北印度输入大月氏、安息、康居,再由此传人疏勒、莎车、于阗、子合等国。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文化拉锯战之后,佛教终于在4
期刊
图/西 丁
期刊
图/左 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