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指向及策略

来源 :语文建设·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ngege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当前诗歌教学现状,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诗歌的教学观念及其思想都偏于保守。那么,如何增强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剖析,来阐述对现代诗歌教学的理解。
  一、现代诗歌的教学指向
  在我国,现代诗歌的主体是新诗。从发展上看,它最早出现于“五四”期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时的新诗主要是使用白话,即运用与人民群众最贴近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宣传“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相关内容。
  新体诗与旧体诗的主要不同在于通过使用白话来突破格律的束缚。与此同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将现代诗歌的特点总结如下:一是具有独特的外在形式,二是抒情性,三是音乐性,四是有意境和意象,五是常常使用对比、反复、比喻等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抒情性是现代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形式的一个特别之处。现代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结构是简练的,是基于诗人内心情感的需要抒出的;篇幅短小,但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是丰富的。古典诗歌注重形式,有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现代诗歌形式更自由、内容更丰富,有着形式和语言上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现代诗歌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是自由的、热烈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吟诵来更深层次地感知和理解现代诗歌的确切内涵。
  二、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分析
  1.多样朗读,激发诗情
  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蕴,正如我们常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重视诵读在理解诗歌意义上的作用。
  正如前文所言,现代诗歌有着语言上凝练、结构上简练等特点,具有较强的抒情性、音乐性。越是反复诵读,就越能体味出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获得较好的语言感受。
  诗歌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意常常是含蓄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诵读,以更好地理解诗歌。
  譬如,在进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时,建议教师设计如下形式:
  引导学生自由大声诵读,着重指导他们关注诗歌的重音、韵律,规范朗读速度;了解此诗歌创作于流放途中,作者普希金意在以谈心的方式劝慰邻居小女孩,故应指导学生以谈话的方式诵读;作者身世不济、命运多舛,与其说是劝慰小女孩,不如说是劝慰自己、勉励自己,由此,可以引导学生以内心独白的形式诵读,诵读时声音要轻柔;可以引导学生上台演读并加入一些肢体语言,气氛热烈的演读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后,再指导他们集体背诵。
  当然,在诗歌的诵读上,我们不能只是机械性的重复。诗歌的诵读也不应该漫无目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着意指导和训练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诵读,通过富有情感的、形式多样的诵讀引导他们在联想中感受诗的意境。只有掌握了诵读的技巧,才能感受、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2.情感濡染,理解诗意
  新课标中明确强调教学要注重内容的价值性,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为此,笔者在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中立足于熏陶学生的情感,让语言更有诗意。为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笔者设计恰当的师生交流情境,让师生的情感在情境中融合,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欺骗”一词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讲述了一段自己曾被他人“欺骗”的经历,并引用了很多名人被“骗”的例子,让学生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感知“欺骗”的含义。讲完这些故事后,学生们大致能够理解,作者所言的“欺骗”意为一个人遭受了生活的打击、承受了不能承受的压力、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历经艰辛与不幸却仍处逆境……
  此外,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也相继讲述自己被生活“欺骗”的事例,并用作者提倡的方式劝慰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中,课堂充满了情感的印记。
  3.联想丰富,提高素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笔者进行诗歌教学设计时,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李向的《峨眉山月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五首诗穿插进课堂,运用联想的方式扩展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让学生在联想中对诗歌内容进行深层解读。
  4.读写结合,提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主角,二者相辅相成。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以写促读。这种训练的形式多样,如对诗歌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或写诗评等。笔者要求学生在背诵和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写一篇不超过五百字的演讲稿,还增加了仿句练习,让学生在抄写、仿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美妙之处。
  总之,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要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欣赏诗歌,继而培养出一定的鉴赏能力。现代诗歌是一种基于情感的艺术,所要传达的深层意义对现实生活有着指导价值,这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教师应摆脱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避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途径的教学活动中正确解读诗歌内容,领略现代诗歌的动人之处。
其他文献
我们把在定量的基础上,一边增加另一边减少的问题称为“边进边出”问题.  这类试题文字表述长,未知量多,难度大,常作为考试中的高分题.求解这类试题的一般思路是构建方程与不等式模型,并完成模型的解答.  例1某高速公路收费站,有(>0)辆汽车排队等候收费通过,假设通过收费站的车流量(每分钟通过的汽车数量)保持不变,每个收费窗口的收费检票速度也是不变的.若开放一个收费窗口,则需20分钟才可将原来排队等候
期刊
寒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把你度过的快乐时光记录下来,就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时机,多写多练,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大有好处。写寒假生活的文章多为记叙文,如日记、新闻报道、回忆录、人物介绍、故事等。下面就常见的记叙文作一重点讲解。  (一)叙述方式  1.顺序:以情节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事件。  2.倒叙:从故事或事件结尾开始叙述。  3.插叙:从故事或事件中间写起
期刊
Ⅰ.单项选择  1. — ____ CDs do you have, Dennis?   —Sorry, I can’t remember the number.  A. Which B. What C. How many D. How much  2. —Jason, I want to know the sports news. Go and ____ the TV, please.   —O
期刊
问题:如图1,在△ABC中,∠BAC=90O,AB=AC,M为△ABC内一点,恰好满足BA=BM,AM=CM,试求∠ABM的度数.    题目中的条件十分简单,但无论怎么推也得不到答案,这可难住了我,一计不行又出一计,我考虑可不可以添加辅助线,但是辅助线作在那儿?怎么作?会得出什么结论?  联想与发现:苦苦思索中,我想起了一道曾经做过的题目: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20O,将不相邻的三边延长相交后就
期刊
統编本教材重视朗读。以一年级下册为例,每一篇课后练习中,都提出了朗读的要求。有七种不同的具体要求:第一种,读好感叹句;第二种,朗读与表达,在朗读之后,结合文本信息进行口头表达;第三种,读好对话;第四种,朗读与思考,在朗读之后,根据文本内容和实际感受思考相关问题;第五种,朗读后背诵;第六种,读好长句子;第七种,分角色朗读。这些要求并非从一年级下册课后练习才提出的,上册中就有诸如“读好‘一’字”“朗读
期刊
《六国论》常见的解读,是将其定位为议论文写作的典范,教材上便说:“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始终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因此,很多教师直接用它来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如以下几条:  (1)不赂秦,就可以避免被灭国吗?  (2)赂秦真的是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吗?  (3)苏洵只是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事实真相
期刊
编者按: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数学栏目中来,本期的《小数学家》栏目精选了江苏省南通市一中两位初二同学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充分体现出小作者们在数学学习中乐于思考、学以致用的精神,对大家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以后,我们将陆续刊发更多学生读者的文章,让同学们一起分享“小数学家”的新发现和解题妙法,也希望更多的“小数学家”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记录下来,尽快邮寄给我们,我们将择优录用.  题目:已知能
期刊
每年的高考作文得分,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高分甚至满分者大有人在,低分的却也不在少数。我们主要以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为例,解剖麻雀,以观得失。  一、高考高分作文亮点例说  2016年4月,在全国普通高考命题工作会上,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说:“语文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高考语文必须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形成‘一点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2017
期刊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被后人推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通过一间书屋的沧桑变化,承载着对三代人的追忆和深情。文章从家庭琐事入手,文字明白如话又耐人寻味,事小情真,言短意长,一直以来,是很多学生和教师的最爱。  经典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历久弥新;真正的感情亦是如此。归有光在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时候,让文笔和思绪在时间的隧道里穿梭来去,因而运用了非
期刊
本文主要分析语文教材中《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两篇课文,通过二者在工具器物、组织制度和记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展现语文教材中中西文化和而不同的特征,立足传统文化传承,对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文化元素加以思考,为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文化平衡、语文课堂教学内涵的升华提供借鉴。  两篇课文都以记叙为主,反映并赞颂了主人公坚忍顽强的精神品质,但在具体呈现方面体现出中西不同的文化风格。本文以此为突破口,作重点探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