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对近年来河南省平菇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方面做简要介绍,主要包括平菇栽培原料开发利用、原料处理技术、栽培技术等方面改进与创新相关内容。
关键词河南省;平菇;栽培技术;改进; 创新
中图分类号S64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105-02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Z2013-09-04)专项资金。
作者简介龚凤萍(1977-),女,河南光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药用真菌应用。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又称北风菌、冻菇等。我国认识平菇历史较早,南宋时期陈玉仁在《菌谱》中提到“天花蕈”[1]即是现在的平菇。但是,平菇的人工栽培始于近代,1900年前后德国开始着手平菇椴木栽培[2]。1930年前后我国长白山林区开始有用枫树等阔叶树椴木栽培紫孢侧耳。椴木栽培周期长,产量低。后来发展利用木屑栽培平菇代替椴木栽培,当时仅限于瓶栽和菌砖栽培,所以当时的“平菇”称为“瓶菇”,后被黄年来改为“平菇”。当时木屑中添加麸皮、米糠、蔗糖等辅料,栽培工艺繁琐,产量较低,受栽培技术等条件限制,此前平菇栽培仍处于小规模状态。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平菇栽培技术不断创新,尤其是河南省平菇栽培技术在菇农和食用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改进,如原料的广泛开发、栽培技术的革新等等,一系列的新技术推动着平菇产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河南省食用菌产量自2003年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平菇产量占重要地位。以2010年为例,全国平菇产量560万t,河南省平菇产量达70多万t。因此,现将河南省平菇栽培创新技术归纳、总结,便于广大菇农参考,促进平菇栽培更好更快地发展。
1 平菇栽培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科技厅刘纯业利用当地产棉大省的下脚料棉子壳为原料栽培平菇技术,获得较高产量,可达到100%生物转化率。该技术发明对平菇栽培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改变了木腐菌必须使用木材的栽培局面,极大地缓解了林木发展与食用菌发展的矛盾。同时启发了人们去开发利用其他农作物秸秆、工业产品的下脚料废棉等多种基质栽培平菇[3],为食用菌的代料栽培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技术因产量高、方法简单易掌握,很快传到河北、湖北、陕西进而推广全国。20世纪中后期,利用玉米芯(即脱了粒的玉米穗轴[4])栽培平菇的技术不断成熟。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每年有大量的玉米芯,玉米芯栽培平菇的技术开发,使平菇的产量迅速扩大。李长喜等利用生产烟叶的下脚料烟渣栽培平菇获得高产[5]。王文成等利用当地生产蕨根粉废料蕨根渣栽培平菇也获得了较高产量[6]。王庆武等于2012年研究了以大豆秸秆为主要原料配以豆饼等辅料能提高平菇生物效率[7]。目前棉壳价格因种种原因的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玉米芯栽培平菇也存在着出过2~3茬菇后出现料袋疏松产量过低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河南省近年来有采用棉壳中适量添加玉米芯栽培平菇方法,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解决出菇后期料袋疏松的问题。
2平菇栽培原料处理技术改进
河南省平菇栽培的培养料处理经历了生料、熟料、发酵料及发酵料与短期蒸料相结合等不同方式,这几种方式各有优缺点,菇农在生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1早期熟料栽培技术 平菇生产早期采用熟料栽培技术,将料袋进行常压12.0 h(以料温达100 ℃开始及时)或高压0.15 MPa(126 ℃)2.5 h方法处理达到彻底灭菌后接种、出菇的目的。由于培养料经过高温灭菌和熟化后利于菌丝生长,因此该技术的特点时菌丝长速快、长势旺,制袋成功率高,出菇早,菇的品质好。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有灭菌设备、无菌接种操作设备,且灭菌时间较长,耗费人力、物力、燃料,限制了平菇生产规模扩大。
2.2生料栽培技术1972年河南省农业厅刘纯业发明生料栽培平菇技术获得成功[3],其方法是直接将棉子壳加入石灰拌料后装入畦床中进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整个过程不需高温灭菌,但是要求原料新鲜、无霉变。该方式不需要灭菌,节省燃料、节省人力;接种时不强调无菌操作,减少化学药物熏蒸给接种人员带来伤害;方法简单、易学,技术容易推广。但是,该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栽培季节选择性非常强,宜在低温季节进行接种,错过季节会造成细菌、霉菌等杂菌滋生,很难成功。
2.3发酵料栽培技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河南省南阳地区首先开始探索发酵料栽培平菇技术。发酵料栽培平菇的关键是培养料发酵处理过程,技术原理是运用巴氏消毒法。在整个过程中不需高温灭菌,发酵过程中经过3~5次翻堆,每次翻堆是以中间料温达65~75 ℃维持24 h为准。待培养料变为棕褐色,散发出微甜酵香味、无氨味、霉味、臭味,当通气孔周围分布有大量白色放线菌,手握柔软有弹性、无黏手现象时,终止发酵将料摊晾,用石灰粉调pH 7~8,并均匀喷洒0.1%甲基托布津或0.15%多菌灵、0.1%氯氰菊酯,以防止接种后杂菌、害虫侵染。然后装入(22~26)cm×(45~55)cm乙烯袋中,发菌和出菇阶段进行常规管理。
发酵料优点是比生料栽培成功率高,不过分强调季节,高温季节反而利于堆料升温促发酵。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有益微生物活动改变培养料中微环境,为平菇提供了更易于生长的环境,如嗜热性微生物(如放线菌和部分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热,杀死不耐高温的杂菌。放线菌产生抑制青霉、链孢霉等抗生素物质。而微生物代谢的残体、微生物多糖、木质素蛋白复合体等物质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生长[8]。因此,发酵料栽培平菇周期短,菌丝生长快,污染率低。平菇发酵料栽培季节长,8月下旬至11月均可栽培[9],以9~10月最佳。但是,该方式也存在弊端,即培养料长时间发酵会消耗部分干物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迅速利用培养料中可溶性糖等低分子物质。因此,生产中菇农普遍反映发酵栽培平菇产量低于灭菌料的产量,且菇体含水量高、菇质脆、易破碎,不耐储运。
关键词河南省;平菇;栽培技术;改进; 创新
中图分类号S64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105-02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Z2013-09-04)专项资金。
作者简介龚凤萍(1977-),女,河南光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药用真菌应用。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又称北风菌、冻菇等。我国认识平菇历史较早,南宋时期陈玉仁在《菌谱》中提到“天花蕈”[1]即是现在的平菇。但是,平菇的人工栽培始于近代,1900年前后德国开始着手平菇椴木栽培[2]。1930年前后我国长白山林区开始有用枫树等阔叶树椴木栽培紫孢侧耳。椴木栽培周期长,产量低。后来发展利用木屑栽培平菇代替椴木栽培,当时仅限于瓶栽和菌砖栽培,所以当时的“平菇”称为“瓶菇”,后被黄年来改为“平菇”。当时木屑中添加麸皮、米糠、蔗糖等辅料,栽培工艺繁琐,产量较低,受栽培技术等条件限制,此前平菇栽培仍处于小规模状态。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平菇栽培技术不断创新,尤其是河南省平菇栽培技术在菇农和食用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改进,如原料的广泛开发、栽培技术的革新等等,一系列的新技术推动着平菇产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河南省食用菌产量自2003年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平菇产量占重要地位。以2010年为例,全国平菇产量560万t,河南省平菇产量达70多万t。因此,现将河南省平菇栽培创新技术归纳、总结,便于广大菇农参考,促进平菇栽培更好更快地发展。
1 平菇栽培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科技厅刘纯业利用当地产棉大省的下脚料棉子壳为原料栽培平菇技术,获得较高产量,可达到100%生物转化率。该技术发明对平菇栽培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改变了木腐菌必须使用木材的栽培局面,极大地缓解了林木发展与食用菌发展的矛盾。同时启发了人们去开发利用其他农作物秸秆、工业产品的下脚料废棉等多种基质栽培平菇[3],为食用菌的代料栽培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技术因产量高、方法简单易掌握,很快传到河北、湖北、陕西进而推广全国。20世纪中后期,利用玉米芯(即脱了粒的玉米穗轴[4])栽培平菇的技术不断成熟。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每年有大量的玉米芯,玉米芯栽培平菇的技术开发,使平菇的产量迅速扩大。李长喜等利用生产烟叶的下脚料烟渣栽培平菇获得高产[5]。王文成等利用当地生产蕨根粉废料蕨根渣栽培平菇也获得了较高产量[6]。王庆武等于2012年研究了以大豆秸秆为主要原料配以豆饼等辅料能提高平菇生物效率[7]。目前棉壳价格因种种原因的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玉米芯栽培平菇也存在着出过2~3茬菇后出现料袋疏松产量过低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河南省近年来有采用棉壳中适量添加玉米芯栽培平菇方法,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解决出菇后期料袋疏松的问题。
2平菇栽培原料处理技术改进
河南省平菇栽培的培养料处理经历了生料、熟料、发酵料及发酵料与短期蒸料相结合等不同方式,这几种方式各有优缺点,菇农在生产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1早期熟料栽培技术 平菇生产早期采用熟料栽培技术,将料袋进行常压12.0 h(以料温达100 ℃开始及时)或高压0.15 MPa(126 ℃)2.5 h方法处理达到彻底灭菌后接种、出菇的目的。由于培养料经过高温灭菌和熟化后利于菌丝生长,因此该技术的特点时菌丝长速快、长势旺,制袋成功率高,出菇早,菇的品质好。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有灭菌设备、无菌接种操作设备,且灭菌时间较长,耗费人力、物力、燃料,限制了平菇生产规模扩大。
2.2生料栽培技术1972年河南省农业厅刘纯业发明生料栽培平菇技术获得成功[3],其方法是直接将棉子壳加入石灰拌料后装入畦床中进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整个过程不需高温灭菌,但是要求原料新鲜、无霉变。该方式不需要灭菌,节省燃料、节省人力;接种时不强调无菌操作,减少化学药物熏蒸给接种人员带来伤害;方法简单、易学,技术容易推广。但是,该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栽培季节选择性非常强,宜在低温季节进行接种,错过季节会造成细菌、霉菌等杂菌滋生,很难成功。
2.3发酵料栽培技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河南省南阳地区首先开始探索发酵料栽培平菇技术。发酵料栽培平菇的关键是培养料发酵处理过程,技术原理是运用巴氏消毒法。在整个过程中不需高温灭菌,发酵过程中经过3~5次翻堆,每次翻堆是以中间料温达65~75 ℃维持24 h为准。待培养料变为棕褐色,散发出微甜酵香味、无氨味、霉味、臭味,当通气孔周围分布有大量白色放线菌,手握柔软有弹性、无黏手现象时,终止发酵将料摊晾,用石灰粉调pH 7~8,并均匀喷洒0.1%甲基托布津或0.15%多菌灵、0.1%氯氰菊酯,以防止接种后杂菌、害虫侵染。然后装入(22~26)cm×(45~55)cm乙烯袋中,发菌和出菇阶段进行常规管理。
发酵料优点是比生料栽培成功率高,不过分强调季节,高温季节反而利于堆料升温促发酵。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有益微生物活动改变培养料中微环境,为平菇提供了更易于生长的环境,如嗜热性微生物(如放线菌和部分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热,杀死不耐高温的杂菌。放线菌产生抑制青霉、链孢霉等抗生素物质。而微生物代谢的残体、微生物多糖、木质素蛋白复合体等物质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生长[8]。因此,发酵料栽培平菇周期短,菌丝生长快,污染率低。平菇发酵料栽培季节长,8月下旬至11月均可栽培[9],以9~10月最佳。但是,该方式也存在弊端,即培养料长时间发酵会消耗部分干物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迅速利用培养料中可溶性糖等低分子物质。因此,生产中菇农普遍反映发酵栽培平菇产量低于灭菌料的产量,且菇体含水量高、菇质脆、易破碎,不耐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