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是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他在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深信王阳明事功与“良知”与“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知行合一王阳明》这部从“知行合一”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所以人称“阳明先生”,是明代的“圣人”。出生于浙江余姚,后迁居浙江绍兴。书中的王阳明有着极为丰富多彩而又艰难曲折的人生,他不懈追求真理,发明“本心”,承续“道的传统”的智慧生命,同时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正德元年,他因为上书得罪了用事太监刘瑾,遭受廷杖之刑,又被贬谪为龙场驿丞(龙场驿在今贵州省修文县)。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王阳明于正德三年春天到达龙场。书中淋漓尽致的描述了王阳明遭遇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度的物资匮乏、上级官员的凌辱,如此等等艰难困苦令人动容,王阳明命悬一线,被逼到了生命的绝境。但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王阳明实现了“绝地重生”,实现了他思想生命的更生,这就是所谓“龙场悟道”。书中提到“龙场悟道”,实质上是他的“圣人之志”在特定条件之下的喷然勃发,他真切地体悟到了“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直接导致他与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在思想上的分道扬镳。与朱熹学说的分离,同时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为核心理念的心学哲学体系建构的起点。基于“心即理”的体悟,王阳明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成为他贯彻一生的关于“心即理”的实践原理。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谋反。事发时,王阳明正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处置地方事务而路过南昌。在极为急促仓皇的情况之下,王阳明与朱宸濠在鄱阳湖决战,活捉朱宸濠。朱宸濠自起兵谋反到被生擒,不过40天,王阳明自开始发起平叛战争到全面结束,不过10天。“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历史,也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连续的军事上的旷世奇功并没有给王阳明带来个人的富贵利禄,尤其在平定朱宸濠的谋反之后,王阳明反而因此而遭受了种种诬陷与诽谤,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王阳明忍辱负重,动心忍性,以非凡的智慧与皇帝朱厚照及其周围群小进行抗争,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王阳明实现了其思想世界的再度飞跃。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他的心学哲学。
  书中讲到虽然朱宸濠已经被诛,他周围的群小在嘉靖帝即位后也已经得到了处置,但权臣对王阳明的诬陷诽谤并未消除,他仍然蒙受着不白之冤。王阳明回到家乡之后,他也因此而被朝廷“悬置”了起来,实际上即是“赋闲”在家。但王阳明不以为意,在此后的六年之中,他专注于讲学,宣讲他的“致良知”说,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了极大震动,而随着“良知说”的迅速传播,“阳明心学”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整体格局及其发展方向。
  嘉靖六年,他向来并不强健的身体,因长期的军旅生涯以及两广的暑热而终致旧疾复发,这时已经非常虚弱了。他不断地向朝廷上书,希望朝廷能够派员来接替他的两广巡抚之职,完成公务交接,他可以回家安心調养身体。但事实是,他的全部上书都被朝中权臣扣留了,他因此而耽误了治病的良机,终至不起。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享年57岁。临终之际,时任南安府推官的门人周积询问遗言,阳明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即便人生百年,于天地之间,也只如白驹过隙而已。王阳明的57年生命,固然是短暂的,却也是永恒的。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是唯一一本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35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他从12岁开始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中间虽经百死千难,此志却坚不可摧,圣人的信念支撑起了他全部的生命大厦,他终究能以光明峻伟的人格、表里澄澈的心灵,伟岸挺立于天地之间,而得其思想生命的永恒。他的全部“事功”都可随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转换而烟消云散,而他的思想却历久弥新。王阳明去世之后,他的学说不仅遍满宇内,而且流播域外,对日本、韩国等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阳明也因此而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毫无疑问,他的思想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值得汲取的思想资源;他的思想学说,仍能发挥其提携人心向上、涵养高尚人格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数十年来,无数人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奔波不息。在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正停下脚步,重新扎根农村,他们就是“城归”。  所谓“城归”,有学者解释为从农村出去打工、经商的农民,或者从农村走出去的读书人、退役士兵等,经过一二十年,少的也有几年在城市打拼的经历,积累了经验,获得技术和资金,如今又重新回归乡村生产生活。在城镇化浪潮不可阻挡的今天,他们的回归并非逆时代潮流而动,相反,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昭示着农
期刊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点也不知道闫红是谁,只是觉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书都不会差,就拿来一读,然后就喜欢上闫红。  孔子说,四十不惑,“不惑”大概可以理解为沉稳与笃定、沉思与理智。四十岁的闫红也算有些经历,她于无声处细思他人与自己的生活起伏,写就一个个值得深读的故事,记录在这本书里。《从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开始》这个标题似乎不足以概况全书内容,更深层次里,闫红写的是如何从平凡的嘈杂里成就丰盛的自己,以及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落户在我国沿海地区,那里也成了最早一批 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自那以后,或始于维持生计的初衷,或怀揣着发家致富的愿景,一批批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入工厂,走进城市,把青春岁月留在那里。经济学家在总结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时,都特别强调“劳动力红利”因素。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片蓝天。  不知不觉间,最早的第一代农民工年事
期刊
江西奉新:农家书屋“充电”忙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会埠镇从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入手,结合村级文化活动实践,着重在抓好村组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上下功夫。该镇积极向上级争取农家书屋惠民工程指标,目前全镇已建设农家书屋9个,共计藏书1万2千余册。书籍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农业、供电、计生、科普、法律法规等方面,由村民自主推举有知识的中青年或退休老干部作为村图书管理员兼辅导员,对农家书
期刊
作者:梁武钦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一位农民工35年的寻梦之旅》的作者梁武欽是新中国第一代农民工,也是新中国首批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劳动者、建设者和创业者。他的文字,也许是粗糙的,但是那种记录着生活磨砺的真实是可贵的,也是感人的。那些在他流浪求职的间隙中,在劳务市场捡来的广告简章和报名表背后写出的故事,浓缩了第一代农民工在追求梦想、追求财富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浓缩了他们
期刊
堂堂丞相,还得买“二手房”;贵为枢密副使,也要租房度日;退休离职,不仅搬出官舍,连一张床也不能带走……  异地任官,国家提供住房  “官舍”,就是官吏的住所,因为常与官衙连在一起,如今曰之“机关大院”,所以有时也兼容办公场所的涵义。若用现代语汇表述,大抵就是机关住房的意思,因其不仅所有权一般都姓“官”,即属于国家资产,而且往往还特定属于某官署即某一个机关。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
期刊
地球北纬30°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这条地球腰线上深藏着人类最古老文明遗迹和众多世界自然奇观。它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又是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而在我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它代表了最奇妙的“地球能量场”——药王谷,那里地质结构神秘,生态气候独特,有丰富药材出产。  数年前,这里还只是北川大山里的一片原始荒野,名为林峰山。相传中华医药始祖歧伯、涪翁和药王孙思邈,都曾
期刊
讨论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问题,首先应从农村情况起题。因为在经济与社会二元治理体制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严重存在着不平等、不平衡、不平行的问题。主张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就是彻底否定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体制,给广大农村创造发展机会,给广大农民开辟新的生存与发展的选择空间。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核心标志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
期刊
吕国乐,山东省滨州市人,自幼爱好书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进修于中央美院高级进修班。从事书画四十载,主攻油画、工笔、山水、花鸟及写意。作品多次获奖,作品《牧羊之歌》曾在建国65周年沂蒙山农民艺术作品获得一等奖,国画《坚强的生命》获得齐鲁风奖项,在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党在我心中”书画作品展入选;2016年參加“筑梦中国·徳艺杯”首届互联网书法绘画作品大赛并获三等奖
期刊
水潺潺,蜿蜒的护城河环抱小镇,河对岸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顺着小河畔的青石拱桥望去,隐约可见巷子口小贩叫卖时的手舞足蹈,来往游人“咔嚓”快门时的兴高采烈。  樸素幽静的景致,热闹兴旺的古街,夹杂着浓郁的水乡风情,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三河古镇,犹如一块儿遗落在都市近郊的璞玉,尽管市区喧嚣嘈杂,周边熙熙攘攘,这里却独有一分水乡的旖旎秀丽,随处可见皖南老宅的淡墨浅彩,以及古时市井的商贾繁荣。  三河因丰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