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专题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直击高考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
  1.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2)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如图3)
  4.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图4)。
  (2)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如图5)。
  5.常见天气系统
  (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①气旋:低压中心→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实例:夏秋季节的台风(飓风)。②反气旋:高压中心→水平方向气流由中心向周围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实例:江淮地区的伏旱;我国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我国北方冬季的干冷天气。
  (2)冷锋与天气(如图6)。
  (3)暖锋与天气(如图7)。
  6.气候类型的分布
  (1)太阳辐射决定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的多少及其季节分配。受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形成了气候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有些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模式图并不吻合,这些气候“特殊”地区往往是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致。
  7.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气候成因一般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方面分析。
  8.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如图8)
  ★重点剖析
  1.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穿越的大气路程短,削弱少,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如图9)。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中的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③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西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西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2.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3. 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如表2)
  4.冷锋与暖锋降水特征的差异(如图10)
  5.锋面气旋的判读(北半球锋面气旋)(如图11)
  (1)定槽线。图中为低气压,由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低压槽,其最大弯曲处的连线M、N处为槽线。
  (2)画风向。根据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规律,可确定槽线附近的风向和性质,图中①③处吹偏北风,为冷气团;②处为吹偏南风,为暖气团。
  (3)定锋面。在槽线M两侧,①处为西北风,势力强,②处为西南风,势力弱,故在M处形成冷锋;在槽线N两侧,②处为西南风,势力强,③处为偏北风,势力弱,故在N处形成暖锋。
  (4)析天气。图中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其前方N处为暖锋控制,故锋前形成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后方M处为冷锋控制,故锋线及锋后形成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而气旋中部②处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形成晴暖天气。
  6.我国典型的天气现象(如表3)
  7.气候类型的判断
  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的特征来进行,一般遵循“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步骤。
  8.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位置(如图12)。
  (2)大气环流(如图13)。
  (3)下垫面(如图14)。
  (4)人类活动(如图15)。
  9.影响降水的因素(如表4)
  ★复习策略
  1.构建知识串、思维链
  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的许多知识有着因果逻辑关系,由此构成知识串,形成思维链。复习中要加强因果推导,揭示逻辑思维过程,将知识不断引申,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站在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例如,太阳辐射随地球自转产生的日变化,决定了气温、气压的日变化,进而促成了热力环流的日变化,如海陆风、山谷风。太阳辐射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决定了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降水的季节变化,形成了季风和季风洋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
  2.眼中有图、心中有理
  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借助示意图来表达。复习时要变手中的图为“心中的图”,以强化空间概念和图文转化能力。
  (1)原理示意图。如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等。其判断关键是:①判断推理。正确理解示意图表达的原理内涵,透析各组图部分的原理依据及各部分间的因果、逻辑关系。②图文互译。以文释图,用简洁的文字表述示意图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
  (2)过程示意图。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等。其判读要点:一是理清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及主要环节,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二是建立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空間结构。
  (3)分布模式图。如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其判读思路是:①理解模式图的成图条件:模式图的成图前提都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在假设的理想条件下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②在理解模式图所蕴含规律的基础上,将其置于各种现实地理环境下加以修正或拓展。   3.善用表格比较归纳
  高空风与近地面风、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等均可采用列表比较法。通过列表比较寻找共性与差异,既可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便于理解和记忆,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为例(如表5)。
  4.落实小(微)专题复习
  有效对接高考“小切口、深挖掘”的命题思路,针对高频考点中的节点,通过横向梳理或纵向拓展形成“小尺度、小切口、新角度、深分析”的微专题,深度挖掘地理要素间的隐形、微观联系。以“降水”微专题为例:①降水的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空气降温过程;凝结核。②降水特征的描述:数量 变化 分布。③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④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面性质)和人类活动。⑤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降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形、水文、植被、土壤);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交通)。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第9~11题)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16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以反映气温(温度)日变化的统计图作为主要信息载体,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推断不同条件下的气温(温度)变化曲线、判断气温(温度)变化特征,并根据时差计算经度,判断地理位置。(1)覆膜可以增加膜内温度,故①、②为膜内,③、④为膜外。丰雪年积雪量大,有雪覆盖膜内温度较高,日变化小;枯雪年相反,故①、②分别表示丰雪年和枯雪年膜内温度日变化曲线。同理,可判断③、④分别为丰雪年和枯雪年膜外气温日变化曲线。B项正确。(2)图中所示为日平均温度,所以A项“最低气温高于-16℃”不正确;通过膜外③、④两线的变化,可以看出积雪状况对于气温日变化造成的差异较小,B项错;膜内①、②两线在日变化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积雪对其影响较大,所以D项错,C项正确。(3)图中膜外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前后,对应的当地地方时应为14时前后。因此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2小时,经度约为90°E附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项正确。
  【答案】(1)B (2)C (3)D
  ★方法技巧
  根据空间尺度大小宏观扫描、局部聚焦。学会根据空间尺度大小来决定对“整体”与“细节”的把握,分清一般性规律和局地特例的关系。解题时做到从宏观到微观,整体扫描大区域“普适性”的地理因素;局部聚焦小尺度区域的“特殊性”因素。例如,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就要从将“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大背景的普适性因素与“东北—西南走向山地”的小尺度区域的地理特征叠加分析。在“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的分析中,纬度对植物和冬季寒冷期的影响是大区域的普适性因素,而地形影响下的气候区域差异则属于小区域的“特殊性”因素。
  ★训练拓展
  1.图17示意某年12月18日~24日影响亚洲东部的某种天气系统。图中的小圆圈为气压中心,圆圈下的数字为中心气压值,圆圈上和锋线上的数字为日期。据此完成(1)~(3)题。
  (1)24日,甲地的主导风向是:
  A.偏南风 B.偏东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气象部门发布了寒潮预报,甲地降温最剧烈的时间是:
  A.19日 B.20日 C.21日 D.22日
  (3)与18日的天气相比,寒潮过境时甲地:
  A.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D.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除了热带雨林,还有“温带雨林”。图18中的W岛是世界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只有在树木相对稀少的局部地带才能见到低矮的阔叶植物,这是溫带雨林与热带雨林最大的不同。云杉和冷杉林颜色暗绿,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图19为W岛温带雨林局部景观。W岛东西部环境差异明显。冬季岛上平均气温2~4℃,西部可达5℃以上。降水量西部沿海达2 000~3 000mm,东部沿海只有600~800mm。
  (1)说明W岛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W岛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多地区偏高的原因。
  (3)推测W岛温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区并说明理由。
  (4)与热带雨林相比,分析W岛雨林地区树种单一的原因。
  【答案】1.(1)A (2)C (3)D
  2.(1)差异:年降水量西部多,东部少 原因:西部位于来自太平洋的西风迎风坡(雨区),东部位于背风坡(雨影区) (2)冬季广阔洋面对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东(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极冷空气的影响较小;沿岸海区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3)分布地区:岛屿的西部沿海地区。理由:西部地区冬季气温高,雨量充沛,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良好 (4)W岛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生长;阴雨天气较多、森林茂密,日照时间较短,低矮的阔叶植物因光照不足而分布稀少,但高大的冷杉、云杉等针叶树却能够获得较好的光照,成为主要树种。▲
其他文献
地  我喜欢看BBC或其它一些有关自然和人文的地理纪录片;我也喜欢旅游,四处走走,体会不一样的风情。这些,或许和学习地理没有太大关系,但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旅游,都培养了我对地理的兴趣,也拓展了视野。  地理绝不是书本就能摆下的盛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些探索性的纪录片中,不仅可领略到世界上许多令人惊异的地理现象,还能学到严密的地理思维。如在关于落基山脉形成的研究中,地理地质学家通过不同地区、不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主题选定、设计思路、课件制作、脚本撰写和视频录制等方面,以“地球的自转”微课开发为例,探讨地理微课开发中的“不微”。  关键词:地球自转;地理微课;开发  “互联网 ”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新事物层出不穷。很多一线教师还没明白什么是“微课”,大量的微课评比活动、微课产品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扑面而来。什么是“微课”?只要一节课的时间和内容“微”了,就是微课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
摘要:地图是丰富地理信息的空间载体,是区域地理区位空间特征的缩影。本文主要探讨地理教学中构建学生心理地图的具体策略,并以“亚洲的季风环流”为例依次从起步、建立、完善三个步骤以及知识框架等逐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为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地图;策略  一、心理地图的定义及特点  心理地图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反映。同
医学上有一概念名曰靶向,是指对特定目标(分子、细胞、个体等)采取的行动。在地理图像运用中,教学目标犹如病灶,图像系统犹如良药。良药是否对病灶有效,是否没有明显副作用是关键之所在。本文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为例,试图以良医诊病之方式来解析教学图像系统应用,以供参考。  一、教材图像解析  1.地理图像的类型和功能——了解良药之功效  地理图像的设置是为了更有效地阐述问题,是
摘要:本文主要评介《地理教师培训设计及教学指导研究》一书的鲜明特色,即贯彻先德教育的根本理念,重视地理教师培训的前期调研并提供典型案例,引进专家对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系统的解读等。  关键词:地理教师培训;研究;创新成果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步入深水区,直面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风险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国家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业已确定的情势下,地理师资队伍质量就是决
一、 考纲解读(表1)  二、考点层析  考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图释考点】时间的空间分布规律:东早西晚(图1)。  【疑难突破】  (1)区时的计算方法。已知某地经度求时区:某地时区=某地经度/15,若结果为整数,则为时区数,若所得结果为小数,则四舍五入;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时刻加时差,求西边时刻减时差,即“东加西减”。  (2)计算时间采用全
摘要:地理图册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指导学生识图、读图、用图,充分发挥地理图册作用,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图版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探讨运用地理图册培养学生用图习惯,提高读图与析图能力。  关键词:地理图册;地理教学;中图版  一、运用图册获得地理知识  通过“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引入新课。图像引路,感知优先。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哪些,结构如何?学生观察示意图,就可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土壤地理学》教材中代表性土壤剖面的分析及土壤地理教学效果调查研究,探讨我国高等学校《土壤地理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代表性土壤剖面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地理学;代表性土壤剖面;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材中代表性土壤剖面分析  我国设有地理学科的大学有70多所,在这些學校地理专业所使用的最普遍的《土壤地理学》教材中[1~2],讲述土壤发生层时利用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是前苏联土壤
摘要:本文在探讨认知结构与地理问题情境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思路的构建,并基于优化认知的视角,展开了“水循环”一课的教学尝试和反思,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优化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优化认知结构;问题情境;地理学科  一、优化认知视角下地理问题情境构建  1.地理学科视角  高一系统地理知识主要介绍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知识内容的编写很大程度上是遵从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关系,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互联网是现今人们联系的一种主要手段,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果的产生有较大促进作用。常规课堂教师讲述、学生听讲;“翻转课堂”的教学则较好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的需求”。何为“翻转课堂”?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线上线下翻转”,此种模式需要互联网做支撑;二是“课内课外翻转”,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相对较多。“翻转课堂”主要教学流程如图1。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