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图是丰富地理信息的空间载体,是区域地理区位空间特征的缩影。本文主要探讨地理教学中构建学生心理地图的具体策略,并以“亚洲的季风环流”为例依次从起步、建立、完善三个步骤以及知识框架等逐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为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地图;策略
一、心理地图的定义及特点
心理地图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反映。同时心理地图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它具有记忆功能,能在头脑中将地理表象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在头脑中所构成的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理知识认知。通过心理地图的运用,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还可以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推理地理知识。在帮助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中有很大作用。心理地图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性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心理地图最显著的特点。心理地图建立在空间性的基础上,可以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和现象正确的空间概念。
2.形象性
“一幅图片胜万言”充分说明了图像的特点。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仅用文字表述会比较枯燥,学生不能很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构建心理地图可以帮助学生从完整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把抽象内容讲具体、详细,把地理事实简单化、系统化、条理化,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发展性
学生知识的形成都遵循一定规律,且不断地动态发展。心理地图也一样,学生心理地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越积越多,地图上的数据和地理事物会随之增加。心理地图的发展需要学生通过运用不断地塑造和完善。
二、心理地图构建的意义
1.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良好的地图思维是分析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推理地理知识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视、可感的地图形象时,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归纳、总结和分析,这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地理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时,虽然没有现成的地图来进行直观的观察和分析,但学生可借助心理地图提供的信息,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地形以及洋流等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
2.增强记忆能力
记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心理地图的积累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前提。构建心理地图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提高,记忆有了依托就更深刻和持久,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提升。如教学“大气环流”时,如果学生最后建立起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心理地图,那么学生就能轻松、牢固地记住大气环流的分布,这也为学习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3.培养空间认知能力
空间认知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位置、方向、大小、远近等概念的认识能力。空间问题是地理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空间观点的建立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终极目标[1]。构建心理地图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地理空间能力,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空间体验和感知,加强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与联系,提高预知空间事物发展演变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空间问题。
三、心理地图构建的策略
1.利用地图奠定基础
利用地图、奠定基础是心理地图构建的起步阶段,心理地图的构建要靠长期、反复的读图、析图、绘图和用图,读图和析图是利用地图的两个方面。教师要准确有效地培养学生构建心理地图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将地图贯穿于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要强调勤看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看图方法和用图习惯。教学中,让学生经常看图、用图,包括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插图等,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点、规律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重视地理板图板画的运用。板图板画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板图板画,突出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将板画形象化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尽量将地理知识都赋予板图板画、挂图等直观的表现手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地图的构成。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地图进行分析和综合,对地图进行归纳和概况,总结规律。通过地图的反复运用,使学生在脑海里积累丰富的地图感性材料,为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打下基础。
例如,讲解“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时,可让学生阅读1月季风环流图可以看出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方向不同,得出风向和源地不同。仅靠1月季风环流图构建心理地图还不够完整,需要与7月季风环流图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亚洲季风环流因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相反,因此不同季节环流的方向相反。分析其差异原因,最后综合总结出规律,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得到图1中的知识框架图,为构建大气环流心理地图打下基础。
2.勾绘地图建立脑图
勾绘地图、建立脑图是构建心理地图的建立阶段。心理地图的建立主要包括空间定位和信息叠加。通过空间位置定位形成心理地图的底图,进而再通过信息叠加构建心理地图[2]。
培养空间位置定位的方法主要有经纬线定位法、相对定位法和典型特征定位法,学生可以通过主要的经纬线、以主要的经纬线和地理事物为参照以及利用区域地理环境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而且完整的“脑图”,从而实现学生对地理事物位置及空间关系宏观上的整体把握。然后再要求学生对地图进行勾绘,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脑图”上。通过练图、填图、画简图等多种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地图上相关要素,逐渐形成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且不断丰富并积累。
例如,掌握亚洲的季风环流时,通过看图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布规律和知识,并适时进行填图练习进行巩固,用世界空白图,学生自己填绘季风环流;或者让学生通过经纬网绘制亚洲轮廓范围,然后根据所学原理绘制季风环流。首先,准确地找到东亚和南亚,东亚位于23.5°~40°N,80°~140°E,而南亚则位于0°~23.5°N,60°~100°E,然后根据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以及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共同影响的原理分别绘制冬季和夏季的风向,这样学生就能够绘出亚洲季风环流的心理地图,图2为学生作品。
3.图文转换学以致用
图文转换、学以致用是心理地图完善的起步阶段。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将地图的认知迁移到现实的知识运用上感觉困难,所以教师应加强练习,而图文转换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引导和训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图释文、以文释图、图形间的转换三个方面进行练习。例如,根据季风环流的分布图构建知识框架就属于以图释文,还可以通过热力环流示意图和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进行叠加,进一步完善季风环流心理地图,调整和改组原有认知结构。
知识的掌握是为了指导实践,心理地图的构建也如此,只有加强知识的实际运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知识运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各种知识的积累,在地理学习中,除了学习教材上的地理知识,还要经常关注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并将这些热点大事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及时落实到地图上,多用心理地图进行思考,通过将不断积累收集到的地理知识在心理地图上叠加,完善原有的心理地图,丰富地图内容,提高和加深空间认识,提高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 曹吉忠.构建心理地图,增强学生空间概念[J].神州,2012(2).
[2] 张阔.区域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地图;策略
一、心理地图的定义及特点
心理地图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反映。同时心理地图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它具有记忆功能,能在头脑中将地理表象保持和再现,如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在头脑中所构成的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理知识认知。通过心理地图的运用,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还可以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推理地理知识。在帮助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中有很大作用。心理地图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性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心理地图最显著的特点。心理地图建立在空间性的基础上,可以表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和现象正确的空间概念。
2.形象性
“一幅图片胜万言”充分说明了图像的特点。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仅用文字表述会比较枯燥,学生不能很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构建心理地图可以帮助学生从完整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把抽象内容讲具体、详细,把地理事实简单化、系统化、条理化,加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发展性
学生知识的形成都遵循一定规律,且不断地动态发展。心理地图也一样,学生心理地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越积越多,地图上的数据和地理事物会随之增加。心理地图的发展需要学生通过运用不断地塑造和完善。
二、心理地图构建的意义
1.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良好的地图思维是分析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推理地理知识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视、可感的地图形象时,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归纳、总结和分析,这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地理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时,虽然没有现成的地图来进行直观的观察和分析,但学生可借助心理地图提供的信息,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地形以及洋流等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
2.增强记忆能力
记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心理地图的积累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前提。构建心理地图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提高,记忆有了依托就更深刻和持久,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提升。如教学“大气环流”时,如果学生最后建立起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心理地图,那么学生就能轻松、牢固地记住大气环流的分布,这也为学习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气候特征打下基础。
3.培养空间认知能力
空间认知能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位置、方向、大小、远近等概念的认识能力。空间问题是地理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空间观点的建立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终极目标[1]。构建心理地图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地理空间能力,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空间体验和感知,加强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与联系,提高预知空间事物发展演变能力,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空间问题。
三、心理地图构建的策略
1.利用地图奠定基础
利用地图、奠定基础是心理地图构建的起步阶段,心理地图的构建要靠长期、反复的读图、析图、绘图和用图,读图和析图是利用地图的两个方面。教师要准确有效地培养学生构建心理地图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将地图贯穿于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要强调勤看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看图方法和用图习惯。教学中,让学生经常看图、用图,包括教学挂图、地图册、课本插图等,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点、规律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重视地理板图板画的运用。板图板画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板图板画,突出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将板画形象化来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尽量将地理知识都赋予板图板画、挂图等直观的表现手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地图的构成。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地图进行分析和综合,对地图进行归纳和概况,总结规律。通过地图的反复运用,使学生在脑海里积累丰富的地图感性材料,为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打下基础。
例如,讲解“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时,可让学生阅读1月季风环流图可以看出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方向不同,得出风向和源地不同。仅靠1月季风环流图构建心理地图还不够完整,需要与7月季风环流图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亚洲季风环流因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相反,因此不同季节环流的方向相反。分析其差异原因,最后综合总结出规律,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得到图1中的知识框架图,为构建大气环流心理地图打下基础。
2.勾绘地图建立脑图
勾绘地图、建立脑图是构建心理地图的建立阶段。心理地图的建立主要包括空间定位和信息叠加。通过空间位置定位形成心理地图的底图,进而再通过信息叠加构建心理地图[2]。
培养空间位置定位的方法主要有经纬线定位法、相对定位法和典型特征定位法,学生可以通过主要的经纬线、以主要的经纬线和地理事物为参照以及利用区域地理环境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而且完整的“脑图”,从而实现学生对地理事物位置及空间关系宏观上的整体把握。然后再要求学生对地图进行勾绘,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脑图”上。通过练图、填图、画简图等多种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地图上相关要素,逐渐形成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且不断丰富并积累。
例如,掌握亚洲的季风环流时,通过看图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布规律和知识,并适时进行填图练习进行巩固,用世界空白图,学生自己填绘季风环流;或者让学生通过经纬网绘制亚洲轮廓范围,然后根据所学原理绘制季风环流。首先,准确地找到东亚和南亚,东亚位于23.5°~40°N,80°~140°E,而南亚则位于0°~23.5°N,60°~100°E,然后根据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以及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共同影响的原理分别绘制冬季和夏季的风向,这样学生就能够绘出亚洲季风环流的心理地图,图2为学生作品。
3.图文转换学以致用
图文转换、学以致用是心理地图完善的起步阶段。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对将地图的认知迁移到现实的知识运用上感觉困难,所以教师应加强练习,而图文转换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引导和训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图释文、以文释图、图形间的转换三个方面进行练习。例如,根据季风环流的分布图构建知识框架就属于以图释文,还可以通过热力环流示意图和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进行叠加,进一步完善季风环流心理地图,调整和改组原有认知结构。
知识的掌握是为了指导实践,心理地图的构建也如此,只有加强知识的实际运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知识运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各种知识的积累,在地理学习中,除了学习教材上的地理知识,还要经常关注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并将这些热点大事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及时落实到地图上,多用心理地图进行思考,通过将不断积累收集到的地理知识在心理地图上叠加,完善原有的心理地图,丰富地图内容,提高和加深空间认识,提高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 曹吉忠.构建心理地图,增强学生空间概念[J].神州,2012(2).
[2] 张阔.区域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