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67508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高职院校高就业率背后现存的多种矛盾现象的分析,提出高职教育应按照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标准,采取面向行业、联合企业、优化专业、促进就业的方针。针对生源多元、学生需求多元,从就业前、就业中、就业后三个时间节点,从人才培养质量、就业信息供管、就业创业指导、数据分析等开展探索实践,确保就业教育到位、指导到位、保障到位、服务到位、跟踪到位、分析到位。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服务;就业跟踪;新时期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校企合作视阈下校方合作能力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880028);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双主体育人模式、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YA13-47);徐州市社科研究课题“徐州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XSZ-169);徐州市社科研究课题“关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XSM164)
  作者简介:娄志刚,男,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29-0035-03
  2014年初,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教育部高职高专网等国内诸多媒体集中报道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丰收”状况。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给正在蓬勃发展的高职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时间,高职教育春天到来的呼声甚嚣尘上。诚然,高职院校在经历了示范院校建设之后,教育目标更加务实,教学内涵、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办学地位也逐渐得到社会、企业、家长、学生的认可。在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高职教育如何居安思危,挖掘就业深度问题不仅是涉及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更是涉猎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福祉。[1]笔者认为,不管高职院校高就业率有没有“贴金”,是不是“注水”,但高就业率背后现实存在以下三种矛盾:(1)高就业率与高离职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基本都能就业,但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的离职率也高达40%以上,就业的稳定状况堪忧;[2](2)是高就业率与低就业质量。这里的就业质量主要是指低专业对口率、就业企业规模较小、与本科研究生薪资鸿沟较大、就业面相对狭窄;(3)高就业率与低社会地位。由于目前高职的招生录取序列居最后,再加上求职中的学历门槛等因素,出现了高职就业率很高,高职教育很重要,但是除非不得已,谁都不想去上的窘迫局面。如何打破目前高职就业数据看上去很美,但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局面既需要宏观上国家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更需要微观上每个高职院校的操作实施。笔者抛开宏观方面的探讨,只从学校层面在就业前、就业中、就业后开展相关探索与实践。
  如果把生源喻作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那么就业质量就是高职院校的“试金石”,没有高就业质量的金子招牌,高职院校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和高职招生中的“地毯式”清扫,一个中学一个中学跑的劲头相比,就业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职院校应从就业前的准备、就业中的服务、就业后的跟踪、反馈三个阶段做好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周密实施、反馈提升等系列工作,确保就业工作教育到位、跟踪到位、服务到位、指导到位、保障到位。
  一、就业前的准备
  (一)围绕行业、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专业集群建设
  2014年初,教育部提出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标准。[3]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办学有活力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行业发展方向、面向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职业从业标准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集群。配套由“宽”到“专”的公共基础、职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四大层次课程平台。
  (二)根据生源多样化实际,实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传统“大一统”的培养方式使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了”,直接造成就业质量的下降。学校应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在学校学习过的人都获得最大的升值”,按照不同学习起点、不同学习目标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按照学习能力、个人特长、发展意愿,选择同一模块不同层次的课程学习;也可根据入学测试成绩和课程内容,选择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地点;还可以根据学习成绩,在不同层次间申请转换;考试实行过程考核,班级实行动态管理,学分按照难度系数转换,实现由“批量培养”到“因材施教”的转变。
  (三)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强化学生就业意识
  学生就业动力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学校应注重就业和创业指导的顶层设计,开展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就业意识培养服务。入学初,新生报到期间就将就业教育纳入入学教育体系中,主动邀请合作紧密的企业人士来校开展“专业对接岗位、岗位对应能力”讲座。使新生明晰就业目标、能力指标。求学中,学校除常规的就业指导之外,企业技术骨干丰富的现场经验不仅有效弥补学校教师实践的先天不足,还带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为学生的企业实习、就业做好铺垫。毕业前,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强化毕业生的面试应聘指导,校企联合指导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念。
  (四)校企合作育人,夯实就业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之道。在学校内部坚持创新驱动,狠抓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学生教育管理,不断夯实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应“面向行业、联合企业、优化专业、促进就业”,开展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请企业实践骨干深入课堂,送学生到企业一线实习实践,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熏陶,真正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就业前的准备,确保教育到位、指导到位。
  二、就业中的服务   (一)强化就业组织建设,形成全员就业氛围
  学校应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工处、校企合作办、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宣传部等部门为服务机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为基层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全体专业老师为就业联系人的“全校统筹、学院推动、部门联动、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充足,就业分工明确。
  (二)健全就业信息收集网络,提供足够就业信息
  学校每年应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整体建设开发方案,形成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各二级学院三维就业市场开拓体系。以“一师一企”制度建设推动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以校友会建设推动老校友服务毕业学生的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良好就业信息开拓格局。
  (三)完善就业信息审查、发布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管控
  学校应建有完善的用人单位资格审查制度和校园招聘安全管理制度,采用网络查询、电话核实、实地走访等形式对用人单位进行审查,有效规范招聘及择业行为。依托就业网、就业联盟、手机APP系统建设多样化交互式数字化就业信息发布服务体系,确保就业信息推送到每个毕业生手上。
  (四)动态化就业帮扶信息,实现全员充分就业
  学校应高度重视就业帮扶策略。在学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对于党员骨干、创新能手、拔尖人才学校采用“金种子”扶持计划,鼓励他们和规模大、起点高、前景好的企业建立双选关系,以高质量毕业生打开高标准企业的就业之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有就业障碍、少数民族重点人群建立个人动态档案库,为特殊群体提供“开展一次全面排查、进行一次个体咨询、提供一次就业信息、实施一次职业推介、报销一次求职费用”“五个一”帮扶服务措施,积极推动毕业生应征入伍,参加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主动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等国家项目,确保每一名毕业生都能顺利就业。通过就业中的服务确保保障到位、服务到位。
  三、就业后的跟踪、反馈
  (一)分析毕业生就业数据,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应广泛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开展数据分析查摆问题、分析症结,及时向全校干部、教师亮“底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同时,学校以各专业就业质量数据为重要参考,加强宏观调控,调整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控制进行针对性改革,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确保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升,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分析就业岗位来源数据,衡量专业建设水平
  学校应重视分析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数据和毕业生解决就业的渠道数据,把二级学院相应专业提供就业信息数量作为衡量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活力的主要依据。同时,加大对办学活力强的专业的支持力度,淘汰就业出口不畅弱势专业。
  (三)分析就业招聘签约数据,掌握就业服务实效
  学校关注就业招聘信息的真实性,跟踪就业招聘签约情况,强化就业工作过程考核和工作效率考核,把提供就业岗位数、岗位有效性、签约率、专业对口率等列为就业工作考核指标,力争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更真实的就业岗位。学校应对用人单位实施“星级管理”制度,根据招聘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实际签约人数、岗位起点等因素给用人单位“加星”。对于连续来校招聘但不解决学生就业的企业,拉入就业未激活名单,不再邀请其来校招聘。
  (四)分析就业质量数据,强化学校竞争力
  学校办学好不好,就业说了算。学校应加大对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就业企业规模、就业薪资起点、企业满意度、半年后的离职率、学生就业满意度、五年后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的分析。专业对口率高说明专业教学的岗位适用性高;学生在大规模企业就业、薪资起点较高、企业满意度高说明学校办学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企业愿意高薪聘任;半年后的离职率低,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培养和企业需求契合;另一方面,也验证了学校的就业指导成效;学生满意度高说明学生学有所成,感恩母校;五年长线的发展状况如何,更能说明学校的培养质量和学生发展潜力。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是仅仅看就业率。通过就业后的工作延伸要确保跟踪到位、分析到位。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契机,但在“不唯能力、唯学历”的惯性思维中,仍有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属于末等教育,扶贫教育,高职教育要想改变这一成见,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制度建设来引导人们改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更需要高职院校摒弃“等靠要”的政策依赖,依托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就业质量保证这一发展之本来赢得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的信赖。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企业的发展伙伴、行业的人才基地。
  参考文献:
  [1]鲁昕.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N].人民日报,2014-3-24.
  [2]新华网. 大学生毕业半年离职率38% 职场新人为啥爱跳槽[EB/OL].[2010-6-3].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6/03/c_12177293_2.htm.
  [3]新华网.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2014-3-6].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26/c_119961295.htm.
  [责任编辑 李 漪]
其他文献
在治疗颈椎病的时候,因为医生的疏忽,对患者的糖尿病漏诊了。不想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还差点把性命丢了。经过省级医学会鉴定为四级医疗事故。据此法院判决
摘要:为了使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充满生气,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解等方面的问题,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误区。因此,有必要针对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情境设置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剖析,并就如何避免误区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情境设置;误区剖析;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数
<正> 改革十年来,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财力配置日趋分散,财政两个比重大幅度下降,财政收入的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79年的27.2%下降到1988年的19.2%,十年间降低了10个百
<正> 统计质量是统计生存、发展的基石,而统计质量的关键在于统计数据的质量。如何有效地加强统计数据的全面质量管理,使统计数据产生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摆在我们每个统
如果继续干旱,今年的橡胶必定大减产!”近日,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西双版纳州景洪农场原五分场七队队长周爱民,指着景洪市锄戈村一处山坡上的橡胶林说,今年产量将减少20%-30%。因此
摘 要: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现实处境分析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无论是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差异化发展的需要,还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和科技创新服务的需要;无论是适应大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要,还是地方本科高校塑造特色、提升内涵、增强生源竞争力的自身发展需要,都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进行应用型教育提出了客观、迫切的要求。因此,它们应该顺势而为,借力政策,找准定位,立足地方,在应用型教育上
儿童厌食现象越来越多,不思饮食、身材瘦小的儿童成为家长的“心病”。厌食是儿童摄食行为异常的一种疾病,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生,但以1-6岁儿童多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橡胶助剂生产企业外部经济条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并加剧了行业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需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全面提高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全球最大的橡胶出口国一泰国副总理Suthep Thaugsuban3日表示,若3号无烟片胶(USS3)价格跌落每公斤80泰铢(2.42美元),政府将插手购买橡胶并增加库存。Suthep称,80泰铢的USS3价格是一个
本文研究了不同热加工历程条件对天然橡胶(NR)混炼胶结构和硫化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混炼历程,同时加强机械剪切作用,烯烃橡胶分子链的线性保持率较高,热裂解程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