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小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F 291.1;F 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2-0039-01
  
  我国存在着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而不应将小城镇作为主要或惟一的渠道。
  (一)小城镇只是整个城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小城镇是整个城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既要有国际级的中心城市,也要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因为农田是不可迁移和叠置集中的,农业活动、农业人口是分散在广大的农村的。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生活服务的二三产业也就必然是依托众多的小城镇。当然小城镇要依托大中小城市,大中小城市也必然以众多的小城镇为支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不同等级城市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能,提供不同等级的社会服务。
  相对于大中小城市而言,小城镇的经济效率是低的,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是不经济的。根据《经济日报》2000年5月19日刊登的一组数据,我们看到不同规模城市经济指标是不同的。规模在0—5万人的城镇,全要素生产率为86%,人均GDP为1280元,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为1.28;而规模在l00—200万人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为114%,人均GDP为3657元,财政支出/财政收入为0.52。不同规模市、镇人均占用非农业用地也是不同的。市、镇规模小于20万人,万人非耕地面积为227.27平方公里;市、镇规模20—50万人,万人非耕地面积为52.72平方公里;市、镇规模l00—200万人,万人非耕地面积为8.98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城市规模越大,人均所用的土地面积越小,经济效益越好。
  (二)从目前看,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如果小城镇盲目扩张,形成了众多的低效率的小城镇,则整个城市体系是低效率的,是严重浪费资源的。这可从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中看到同样的道理。
  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乡镇企业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看上去是一片繁荣景象。而且凡是乡镇企业发展好的乡镇,经济发达,农民富裕。但从长远看,乡镇企业的这种分散发展实际上违背了工业应聚集发展的原则。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外部不经济现象。乡镇企业分散布局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无法集中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形成相互竞争、学习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氛围。分散布局也导致农村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农村城镇化进程。当人们认识到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弊端后,努力促进乡镇企业进工业小区。但乡镇企业在原地建起的厂房是搬不进工业小区的,而且乡镇企业占用的场地也是不容易恢复成耕地的,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从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我们看到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就应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乡镇企业应聚集发展。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过程中,我们也应遵循经济规律的要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能建设过多效率相对低下的小城镇。
  (三)相对于小城镇,大中小城市是有效率的,而且实践证明大中小城市也是有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的。我国有300多个城市,如果每个地市吸收50万外来人口,就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1.5亿。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号召善待农民工,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加强对农民工输出前后的培训,这些都将促进农民工进入城市。
  总之,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中实际上还是那种希望农村问题在农村内部解决的思路的延伸。从经济学上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该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中来吸纳,小城镇中不应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惟一途径。按照经济规律来转移和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才会最终促进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责任编辑 刘学侠
其他文献
本刊特约记者 孟 鑫  [关键词] 宪法; 修改宪法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1-0005-03    一、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进行修改?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宪法不稳定,不仅会破坏宪法的权威和尊严,而且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保持
期刊
[摘要] 信用分配中政府信用所占比例过大的不平衡现象,以及定向信用的存在,从一个方面揭示了信用这一稀缺程度较高的资源在我国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政府要减弱对信用资源直接或间接的控制,让市场力量自行决定信用资源的流向,而政府的责任就在于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信用分配; 定向信用; 贷款边际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期刊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历史跨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04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衷心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祝愿关心和支持《理论前沿》的广大作者、读者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过去的一年很不平常。全党和全国人民经受了严峻考验,战胜了各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绩。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击非典斗争,奏响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嘹亮凯歌,书写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壮丽诗篇。
期刊
[关键词] 劳动力; 劳动; 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 F0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1-0033-04  肖勤福教授在《理论前沿》2003年第20期发表《从“出卖劳动”到“出卖劳动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典型事例》一文,说明“随着马克思研究的深入,他自觉地、毫不犹豫地改正了关于‘出卖劳动
期刊
我国自1994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开展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攻坚工作,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反贫困所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地区经济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按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提出的中国21世纪新的贫困线标准865元计算,我国目前存在绝对贫困人口为9000万人。因此我国目前反贫困的主要矛盾是在加大反贫困力度的同时,如何提
期刊
[关键词]降息;政策;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3)17-0032-02  之所以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多次降低银行存款和贷款利息率,是因为据说降息可以起到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作用。可是,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在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降息预期的政策效应难以发挥出来?    (一)降息不必然带来家庭储蓄的减少和消费、投资支出的相应
期刊
[摘要]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增收、非农就业、合作经营、城乡统筹、开放管理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论述了这五个方面的历史性转变过程,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 历史性转变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7-0038-02  目前
期刊
[摘要]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认真加以重视,积极探索应对措施。  [关键词] 网络化;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7-0044-02  我国正处在向信息化过渡的时期,现代化网络在我国的出现以及突飞猛进的发展,必将对传统教育、传统文化进行着猛烈的冲
期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人才。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等问题。会议提出,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
期刊
[摘要]从战争性质上分析伊拉克战争,确实是美国这个年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古老的发展中国家伊拉克发动的一场出师无名的非正义战争。这场非正义战争,一旦在美国淫威驱使下被“合法化”,将会对冷战后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伊拉克战争; 警示   [中图分类号] D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