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笔端的“自然”山水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p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泉高致》作为山水画繁盛时代的产物,其包含了郭熙等宋代山水画大家在创作中的一种美学追求以及所体现的哲学理念。老庄哲学对于山水画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郭熙在笔法墨法方面的融合创新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着重大作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超脱冲淡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林泉高致;山水画;绘画理论;“自然”山水
  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很多山水画大家以及他们自身对于绘画经验理论总结的著作,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画论著作——《林泉高致》,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出现的重要作品。这部画论是关于山水画大家郭熙的绘画创作经验以及独到艺术见解。《林泉高致》中融入了作者对六朝以来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前人山水画论深入的探析,并结合时代背景文化层面的思想创作而成的绘画理论。在书中呈现出它和前代画论的传承关系,但也能了解到其与前代名家画论之间的明显性区别,像创作理论当中的“三远说”等,在他的《早春图》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创作特点。郭熙结合自身的山水画创作理念以及总结前人画家的创作理论,在山水画创作中进行新的思考,影响了后来的山水画家。
  一、《林泉高致》概述
  《林泉高致》对于山水画创作理论经验的论述十分丰富,如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创作的材料、如何看待或吸取前人的绘画创作的经验以及在绘画创作中具体的构图、笔法、墨法,等等。其中很多绘画理论对于当前山水画创作构思也有很多值得学习思考的地方。
  《山水训》这一部分论述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思想特点和自身绘画经验总结。郭熙认为在创作当中,如果想要避开世俗纷扰,畅意自得,不一定只能走前人之路——退隐于自然山水之中,他认为可以将山水之美呈现在画作之上,运用笔墨变幻,不出厅堂依然可以饱览山水之美。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郭熙对前代画家“卧游、畅神”等绘画美学思想的丰富发展。同时也清楚地论述了在绘画创作中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素材、对于前人的绘画技法及理论如何吸收以及自身对于山水画创作的独特构思等等。《画意》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画家自身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的关系,在创作中要提高自身的涵养,使得身心愉悦才能让万事万物的生动情态出现在心中而流于笔端。他认为诗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画家能够从诗歌当中能够获得无穷的想象。《画诀》论述的关于绘画创作的一些技巧以及四时景色变化的一般规律,例如绘画构图、笔墨技法等。在《画格拾遗》篇幅中记载了关于郭熙山水画作品的情况。《画题》这一部分论述了古人是有目的性的作画,绘画创作应该是画家自身情感寄托而不是一味的宣扬技法。
  二、老庄哲学思考下的“虚静之心”
  宋代社会思想呈现出儒、释、道合流的状态,郭熙山水画论的形成必然受到这些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林泉高致》中可见郭熙的山水画论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哲学思想的渗透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其美学思想是多种思想互相渗透与融合的结果。“郭熙依据外部环境的需求,转换追求的方式,其绘画思想的倾向性是以道家思想为内核,以儒家思想为其载道的工具,来推广林泉山水。”[1]在《山水训》中,郭熙引用庄子“解衣盘礴”的故事其实也正是表现出他自身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在画论当中表现为画家创作要陶冶性情、不受拘束。精神上的自由对于绘画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绘画创作中,画家的创作思想需要有一个“涤除玄鉴”的过程,保持精神上的自由,这样才能达到郭熙所说的“人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这是对于创作主体在艺术活动当中的一种选择性的感知,摒弃周边欲望对自身的干扰,具有淡泊心境。其实就是强调在画家创作过程中不要浮躁,将自身在生活中所见所感的自然风物一一列布于胸中,要让自己沉淀下来,这样才能在自己的绘画创作的构思中表现出一种自然完满的状态。在庄子哲学之思的影响之下,并透过《山水训》中对于“解衣磅礴”的阐释,作者正是要强调创作主体的精神自由在艺术活动当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在绘画的审美和创造过程中精神陶冶的重要性,这其实也体现了庄子哲学思想所强调的虚静之心,二者具有相通之处,从中能够领悟到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于郭熙绘画创作的影响。
  三、山水画“三远”之境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当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2]51这段内容所阐释的就是在绘画史上著名的“三远”说,在具体技法的表现上相当于西方绘画当中的“透视法”。在绘画创作当中,画家会根据山水景物的特点来进行构图裁剪,使得山川草木在画中展现出独特的样貌,从而营造出山水画独树一帜的意境。在《林泉高致》当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郭熙对于“三远”的深刻体会,像“高远”“深远”“平远”所体现出来的山水画意境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表现出山水画创作审美上的一种虚实结合的特点。但是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是基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美学特点,也并不单单是纯粹的关于“透视法”的渗透以及技法上的运用,而是在“三远”的构图特点上去表现出他自身对于山水画创作的美学思想,去达到山水画所营造的意境。中国山水画追求一种意境的表达,所以在这一理论中可以体会到郭熙在山水画表现中追求一种超脱冲淡的境界。“三远”是山水画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构图造境方式,同时也是郭熙总结前代画论以及回归自身创作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关于山水画创作意境的理念。我们在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一种诗意的表达,犹如“可望可即可游可居”的境界,使山水画审美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点。
  四、绘画创作“不局于一家者”
  《林泉高致》中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今齐鲁之士,唯事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一己之学,尤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所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殆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2]18,这是郭熙关于取法前人的一种看法,在他看来,对于前人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家之上,如果在绘画创作上只是单一的临摹一家之长容易形成风格单调的弊端。那些能够在绘画创作中获得一定成就的“通达之士”,他们正是能够摒弃因袭临摹之风,学习众家之长,丰富自身创作技法,从而另辟蹊径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流派。这在具体绘画创作过程中就是要求创作主体,在继承上面,应该做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多多学习各个大家流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融入自身对于绘画创作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一点不论是对当时绘画创作,还是现在的各种艺术创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优秀艺术作品才不会被历史所湮没。在创作上的“不拘于一家”实质上也是创作主体对于艺术技法的深入思考,在自身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探索,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受外界束缚,敢于突破,比如郭熙在笔墨技法运用上不囿于传统技法,他在山水画中融合前人画家的墨法技巧,在创作实践中丰富水墨表现方式,在墨法方面,则是积墨法的创新发展等,这些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郭熙所处的时代,山水画是有着不一样的“光彩”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大部分的山水画家不再去热衷于实际的隐居生活,不再强调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去表现超脱隐逸的思想,他们不像前人一味地在“隐居自然”中去体会山水之美,不出厅堂同样能够饱览山水风情。郭熙总结前人画家的优秀理论成果并结合自身绘画创作经验,将山水画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解釋了山水画创作的思想意义,论述了具体绘画当中的笔法墨法等。郭熙对于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思想理论全部凝聚于《林泉高致》当中,其中很多对于绘画创作的指导在现代绘画创作中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当代很多艺术家对于中国水墨山水画有所创新,在遵循古意的基础上融于自身的当代情感,助力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从《林泉高致》试析郭熙哲学思想的倾向性[J].美术文献,2019(8):40-41.
  [2]郭熙,郭思.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梅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B-29超级空中堡垒战队,在中美合作抗日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仅成都附近就修建了四个供其起降的飞机场,战时B-29多往返于四川境内。由于日军频繁空袭,坠机事件频发。根据谣言传播理论,从谣言生成、谣言破解、成因探蹟三个维度解析由坠机引发的超堡队员彝区遇险谣言事件。辨析探究得到谣言的立与破与大众心理、时代语境、他者立场及政治现象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谣言;民国时期;化生机制,传
期刊
摘 要:斯塔兹·特克尔作为美国普利策奖的获得者,美国“口述实录体”的开创人物,其口述实录体非虚构作品,具有典型意义。从反映社会现实、人道主义与人文关怀、作者话语的主要作用这三个维度,分析斯塔兹·特克尔主要作品的特点及面貌,帮读者更好地理解特克尔非虚构作品中的创作技巧与思想内核,为读者展现出口述实录体非虚构作品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斯塔兹·特克尔;口述实录体;“非虚构”文学;创作分析  随着201
期刊
摘 要: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运用符號学理论、视角与基本方法研究戏剧艺术的学科,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戏剧中的符号系统、剧场交流系统、文本系统三个基本范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戏剧符号学进入国门,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戏剧的分析及文本解读。借用戏剧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话剧《家》进行符号分析与文本解读,以求为中国戏剧的话语阐释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关键词:家;戏剧符号学;戏剧话语;空间;表意功
期刊
摘 要:在早期自然哲学以及1809年的《自由论文》中,謝林对于自然的观点有深厚而隐秘的基督教神学背景,他早期对于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辨深受其故乡新教虔敬派的影响,尤其是虔敬派代表哈恩的神学对于谢林神性自然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谢林早期自然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影响。在早期自然哲学的相关著作中,谢林的自然观已经深刻体现出基督教虔敬派色彩,从而形成了一种神性自然观,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神性之美。结合谢林早
期刊
摘 要:“意”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深化的概念,先秦儒学、老庄之学、魏晋玄学以及禅宗,都对“意”的话题有过很多讨论。宋人书学本体论上的“尚意”,尤其突出心性主体的“意造”、创作面貌的“新意”,审美过程中的“无意”和由此带来的审美风格的多元化。从根本上说,宋人的“意”即是主张书家将独特的主体心性通过不同的创作方法以书法作品多样的审美内涵表达出来。  关键词:宋人;尚“意”;禅宗;书论  
期刊
摘 要:酒神精神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一种审美形式。酒神精神内化于沈从文的生命中,也动态地呈现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为了批评都市人格缺陷,沈从文在早期作品中大力倡扬酒神精神。当沈从文意识到一味地倡扬酒神精神具有潜在的危险时,他开始逐渐地调和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表现出一种较为成熟的理性思考状态。  关键词:沈从文;酒神精神;张扬;调和  日神和酒神是尼采借用分析世界的二元艺术冲动,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一般
期刊
摘 要:皮尔斯符号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人画之间存在相互阐释与印证的学理关系,体现在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分法与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三要素之间形成相互比较的对话空间。宋代是我国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时期,钱选的《梨花图》展现了院体画到文人画的转变,因此,以该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具有代表性意义。在皮尔斯符号学视角下,可以发现文人画中符号的代表项、对象以及解释项之间,形成了动态的三元关系。用皮尔斯符号学对文人画阐释的意义在于
期刊
摘 要:陶渊明在对“道”与“物”的体认中,用他的文化艺术修养、人生经历与园田生活系统生成出豁达的生死态度、与物化迁的人的确证和“乐夫天命”的思想认知,三者又系统生成了陶渊明的精神生态整体观。其中,所蕴含的人在“道”中,“道”在人中,人与物因“道”而互生的生态和谐思想,使得人在与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相处的过程中,始终要融为“道”的一部分,从而实现物我相互体认的生命方式,以安放人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态。 
期刊
摘 要:《乔乔的异想世界》以喜剧的形式、孩子的视角去展现“二战”尾声时,即将战败却还沉浸在非理性的狂欢世界中的德国。整个影片把1945年的第三帝国拍得像春天般绚烂,表达了乔乔对信仰的救赎和自由与爱的追求。在画框中也表现了乔乔对于纳粹身份的自省和反思。通过对影片具体情节的分析,深入阐释其蕴含的特殊隐喻。  关键词:隐喻作用;色彩;自我认同;乔乔的异想世界  《乔乔的异想世界》(以下简称《乔》)是一部
期刊
摘 要:周京新的水墨雕塑在当今多元化的水墨画坛独具创新性。其特征是:贯穿全局的“写”;造型语言的趣味化;笔墨为本及个性化的构图。他以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水墨天地”,其作品充满着当代感,体现了时代性。  关键词:周京新;笔墨语言;水墨雕塑;创新;时代性  一、周京新笔墨语言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水墨画是否转型现代的问题一时间引起了美术界的热议。据鲁虹著《现代水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