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状况常常显得不尽人意。通过我平时的观察,有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几何题中间的推理、应用题中的计算过程几乎没有,只是在盲目地凑结论。更甚者每天忙忙碌碌地抄袭他人作业,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最后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近乎无效劳动。为摆脱这个“怪圈”,将自己从终日批改不完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我认为数学作业设计和优化的研究势在必行,下面我谈谈自己对此的粗浅认识。
一、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作业感到乏味,而更喜欢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的作业。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学习度、分、秒的换算时的作业设计:
例1.出示中央电视台星期六的部分节目表:7:00 东方时空 19:38 焦点访谈 9:05 少儿节目 10:06 东西南北中 18:05 文化长廊 19:00 新闻联播 然后设计问题:
① 小明吃早饭时,他爸爸刚开始看“东方时空”,小明吃早饭大约几时?这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几度?你能把这个度数化成几分几秒?
② 8:20小明开始做作业,他想看“少儿节目”,他还能做多少分钟作业?这期间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你能把它们化成几分几秒?
③ 请你编一张星期六的活动表。
二、作业的设计要百家争鸣,倡导作业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解题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使部分学生厌恶作业,因此必须对单一的形式作改进,实现作业多样化,现列举如下。
(一)想象型作业
学习函数知识的作业设计。
例2 .如图是小明骑自行车回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你能想象出她回家路上的情景吗?请写一个简单的故事来描述小丽在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情况,在你的故事中,小明在不同的时间里都做了什么事情。
(二)观察型作业
学习平面镶嵌时的作业设计。
例3.走進用瓷砖铺地的房间时,你注意到这些瓷砖的形状了吗?有的是等边三角形,有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是不是任意形状的多边形瓷砖都能把地面拼得没有缝隙呢?把地面拼得没有缝隙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三)合作型作业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可以与别人共同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作业的设计要能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新课程”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作业设计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作业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例4.教学内容:生活中的图形。
作业设计:下图是用线段、角、三角形、圆等几种基本图形设计成的表示客观事物的图画。请同学们展开联想,用你学过的几何基本图形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附解说词。小组比一比,看看谁的作品更有创意。(附学生作品)
通过让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来画图,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抽象设计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从而领悟数学建模思想,感受数学美。
四、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应用性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新课程”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倡导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点知识,通过实践应用使之再学习、再提高。在教学整式的加减一章时,章节末有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制作一个长方体盒子。此时正是冬季,我便设计了“我为小鸟安个家”的是实践活动,全班分十组,制作鸟的家(基本形状是长方体),进行评比,并到户外为小鸟安家。这样的作业“一石三鸟”: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还增强进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在学习平移一节后,布置了让学生利用平移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进行评比并张贴教室进行展览,学生兴趣很浓,很喜欢这样的课外作业,也喜欢上了数学。
学生从多种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动活泼的学科,不仅有趣,而且用之有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口头表达作业、指导学生自办数学小报、参加社会调查和参观活动等,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作业感到乏味,而更喜欢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的作业。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学习度、分、秒的换算时的作业设计:
例1.出示中央电视台星期六的部分节目表:7:00 东方时空 19:38 焦点访谈 9:05 少儿节目 10:06 东西南北中 18:05 文化长廊 19:00 新闻联播 然后设计问题:
① 小明吃早饭时,他爸爸刚开始看“东方时空”,小明吃早饭大约几时?这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几度?你能把这个度数化成几分几秒?
② 8:20小明开始做作业,他想看“少儿节目”,他还能做多少分钟作业?这期间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你能把它们化成几分几秒?
③ 请你编一张星期六的活动表。
二、作业的设计要百家争鸣,倡导作业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解题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使部分学生厌恶作业,因此必须对单一的形式作改进,实现作业多样化,现列举如下。
(一)想象型作业
学习函数知识的作业设计。
例2 .如图是小明骑自行车回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你能想象出她回家路上的情景吗?请写一个简单的故事来描述小丽在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情况,在你的故事中,小明在不同的时间里都做了什么事情。
(二)观察型作业
学习平面镶嵌时的作业设计。
例3.走進用瓷砖铺地的房间时,你注意到这些瓷砖的形状了吗?有的是等边三角形,有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是不是任意形状的多边形瓷砖都能把地面拼得没有缝隙呢?把地面拼得没有缝隙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三)合作型作业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可以与别人共同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作业的设计要能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新课程”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作业设计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作业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例4.教学内容:生活中的图形。
作业设计:下图是用线段、角、三角形、圆等几种基本图形设计成的表示客观事物的图画。请同学们展开联想,用你学过的几何基本图形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附解说词。小组比一比,看看谁的作品更有创意。(附学生作品)
通过让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来画图,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抽象设计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从而领悟数学建模思想,感受数学美。
四、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应用性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新课程”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倡导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点知识,通过实践应用使之再学习、再提高。在教学整式的加减一章时,章节末有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制作一个长方体盒子。此时正是冬季,我便设计了“我为小鸟安个家”的是实践活动,全班分十组,制作鸟的家(基本形状是长方体),进行评比,并到户外为小鸟安家。这样的作业“一石三鸟”: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还增强进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在学习平移一节后,布置了让学生利用平移的知识设计美丽的图案,进行评比并张贴教室进行展览,学生兴趣很浓,很喜欢这样的课外作业,也喜欢上了数学。
学生从多种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动活泼的学科,不仅有趣,而且用之有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口头表达作业、指导学生自办数学小报、参加社会调查和参观活动等,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