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三王”的经典性及其文学史意义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389773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城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棋王》《树王》《孩子王》一直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当下语境中,本文试图重读阿城“三王”,从经典地位的形成与建构、时代性与超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审美自主性的探索四个方面就其经典性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进行探究和阐释。
  关键词: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经典性
  阿城是中国当代文坛“新时期文学”中一个独异而不可或缺的存在。其文学创作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文学及其他艺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谈阿城的文章却很多,来自各方面的评价丰富了我们对阿城的认知:一个有着善良品质、豁达人生态度的稳重青年,在经历了十一年知青生活后仍然对世界葆有无比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他的肚子里装着无数生动的故事和爱吃的面条,他的通透、克制与真实显现出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为。这个并不把写作当作人生重心的“大杂家”,却成为大家口中念念不忘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代表,其创作的中篇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下文简称“三王”)已然成为“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虽然就其后的阐释度、传播度和影响力来说,《树王》《孩子王》稍显逊色,但“新时期文学”历史中,每谈阿城必谈“三王”,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要来谈阿城及其“三王”,是因为经典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反复研究、反复谈论。
  谈阿城,不能不谈1980年代,不能不谈那段新时期文学的历史,不能不谈那场“文学寻根”,而以这些作为谈论的前提和基础,在21世纪20年代伊始重读阿城,其实是对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觉醒、对文学审美自主性的又一次探寻。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尝试从“三王”的经典性角度给予一种回答。
  一
其他文献
瓦尔特·本雅明强调文学语言的本质,其纯语言也具有形而上的性质,故本雅明应是本质主义者,而不是反本质主义者.本雅明由此开启了真正的哲学或形而上学意义的翻译之思.本雅明
本研究结合写作体裁和写作主题设置任务复杂度,基于学生对任务的感知判断确立任务难度,探讨双向量干涉对学生英语写作产出的影响.采用句子平均长度、子句平均长度、每T单位句
学衡派是“五四”时期以文言古体诗翻译西诗的代表.一方面,学衡译者的译诗实践的确受到文类规范的困囿;另一方面,他们努力挖掘文言古体诗容纳新材料的潜能.学衡译者采用“以
美国南方左翼作家厄斯金·考德威尔深受所处时代优生话语影响,其代表作《烟草路》《上帝的小土地》均体现了优生话语对文本想象的塑造.前者中具有生理遗传缺陷的勒斯特家族暗
期刊
翻译是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动态实践过程.本研究从认知视角解析了翻译中的两次概念整合过程:第一次整合是“识解源语语义过程”.此过程是译者与源语的整合互动,产出源语的部分或
期刊
期刊
期刊
汉字是对自然最真实的表达,原始先民通过“观物取象、依类象形”将自然万物凝炼成一个个形象的生动符号。从甲骨文至今的三千多年时间里,汉字发生了极为复杂的变化,不同时期由于书写方式的改变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其内在的构形原理和文化内涵却一脉相承、古今相通,保留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