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①。问钱塘江上,西兴②浦口,几度斜晖③?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④。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⑤。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⑥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
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成“唐宋八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书法“宋四家”。
苏诗现存约4000首,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道路。苏词现存340多首,开创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破除了词庄词媚的俗套,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有情”两句隐喻本词的时间、地点与由来。潮指钱塘江。②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属萧山县,是古代从萧山到杭州的重要渡口。③斜晖:落日的余晖。④“不用”两句:应作一句读,即用不着去思量古今兴废,也用不着去俯仰昔人的是与非。⑤忘机:即泯灭机心,无意名利权位。机指机心,即机诈权变的心机。⑥春山:春天的山光美景。
【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奔赴汴的寄赠之作,为其豪迈旷达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受赠者参寥,是一僧侣,号道潜,於潜(今并入浙江临安县)人,与东坡交往甚密。
全词上下阕都以景语发端,议论继后,但融情入景,并非单纯写景;议论中又伴随着激越深厚的感情一并流出,大气包举,格调高远。写景、说理,其核心全在第一句一个“情”字,有情与无情,都是抒写苏轼历经坎坷后体会人生的深沉感慨。
上阕前两句写钱塘江潮一涨一落,但对“涨”说“有情”,对“落”说“无情”。而此处“无情”并非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风。这有情之风从万里之外将江潮席卷而来,却又无情地送江潮迅速归去。突出了全词是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非一般的咏潮之作。潮起潮落,实含有聚散离合之意。
下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在钱塘江上、在西兴渡口,作者与友人多少次在残阳的的余晖中观赏那钱塘大潮的涨落呵!“斜晖”二字,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都在傍晚的时候;二则此景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这夕阳的余光增添了多少离人的哀愁。
下阕前三句又写钱塘江附近西湖山水美景。南江北潮,都是描写苏轼与友僧参寥在杭州的游赏活动。此词作于三月,恰好是春季,特别叮嘱“记取”这段西湖之春的山色水景,以留作别后的追思。这样,词意从山水美景直接过渡到“归隐”的主旨。
结尾几句用了西晋谢安、羊昙的典故。这里苏轼以谢安自喻,以羊昙喻参寥。意思是说,我们约定好,他年我从东边海道返回归隐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免得老朋友像羊昙那样在西州路卜不堪回首地为我痛苦和感到遗憾。超脱世俗,寄情于山水,确实是苏轼重要的人生意愿,也是本词着重加以发挥的“归隐”主题。
全词语言明快,音调铿锵。更妙的是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却见万里风潮袭卷而来,突兀而去,似作者胸中藏有数万兵甲,在钱塘江上布阵。本词词意骨重神寒,却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似神仙般闲逸旷达,不食人间烟火。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真实地交织着苏轼人生矛盾的苦恼和蹈厉的豪情,使全词有蕴涵不尽的情趣和哲理。
【注释】
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成“唐宋八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书法“宋四家”。
苏诗现存约4000首,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道路。苏词现存340多首,开创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破除了词庄词媚的俗套,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有情”两句隐喻本词的时间、地点与由来。潮指钱塘江。②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属萧山县,是古代从萧山到杭州的重要渡口。③斜晖:落日的余晖。④“不用”两句:应作一句读,即用不着去思量古今兴废,也用不着去俯仰昔人的是与非。⑤忘机:即泯灭机心,无意名利权位。机指机心,即机诈权变的心机。⑥春山:春天的山光美景。
【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奔赴汴的寄赠之作,为其豪迈旷达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受赠者参寥,是一僧侣,号道潜,於潜(今并入浙江临安县)人,与东坡交往甚密。
全词上下阕都以景语发端,议论继后,但融情入景,并非单纯写景;议论中又伴随着激越深厚的感情一并流出,大气包举,格调高远。写景、说理,其核心全在第一句一个“情”字,有情与无情,都是抒写苏轼历经坎坷后体会人生的深沉感慨。
上阕前两句写钱塘江潮一涨一落,但对“涨”说“有情”,对“落”说“无情”。而此处“无情”并非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风。这有情之风从万里之外将江潮席卷而来,却又无情地送江潮迅速归去。突出了全词是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非一般的咏潮之作。潮起潮落,实含有聚散离合之意。
下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在钱塘江上、在西兴渡口,作者与友人多少次在残阳的的余晖中观赏那钱塘大潮的涨落呵!“斜晖”二字,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都在傍晚的时候;二则此景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这夕阳的余光增添了多少离人的哀愁。
下阕前三句又写钱塘江附近西湖山水美景。南江北潮,都是描写苏轼与友僧参寥在杭州的游赏活动。此词作于三月,恰好是春季,特别叮嘱“记取”这段西湖之春的山色水景,以留作别后的追思。这样,词意从山水美景直接过渡到“归隐”的主旨。
结尾几句用了西晋谢安、羊昙的典故。这里苏轼以谢安自喻,以羊昙喻参寥。意思是说,我们约定好,他年我从东边海道返回归隐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免得老朋友像羊昙那样在西州路卜不堪回首地为我痛苦和感到遗憾。超脱世俗,寄情于山水,确实是苏轼重要的人生意愿,也是本词着重加以发挥的“归隐”主题。
全词语言明快,音调铿锵。更妙的是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却见万里风潮袭卷而来,突兀而去,似作者胸中藏有数万兵甲,在钱塘江上布阵。本词词意骨重神寒,却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似神仙般闲逸旷达,不食人间烟火。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真实地交织着苏轼人生矛盾的苦恼和蹈厉的豪情,使全词有蕴涵不尽的情趣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