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类课文的“难文浅教”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siyue520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作为社会公共知识产品,理应承载着宣传社会正能量、继承优质传统文化和弘扬红色革命信仰的重要职责。红色革命类文本之所以难,不是难在教师之教上,而是难在学生之学上。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这一类文本所客观存在的障碍入手,设置对应策略,实现红色革命类文本难文浅教的积极突围。
   [关键词]积极突围;红色革命;难文浅教;背景感知
  统编版每一册的教材中都设置了经典的红色革命的文本,这一类文本由于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与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本情感、感悟人物特性时,是有较大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站立在学生的角度,厘清学习这一类文本时所遇到的障碍,并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推动学生对革命红色类文本的学习。笔者就以统编版教材中六年级下册毛主席所写的《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难度之一:年代久远,背景难以体悟
  中国共产党已经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也有70多年。红色革命类文本所描写的内容,离当下的学生有着近大几十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的差异,对于当下学生来讲无疑是无法真正体会与感受的。这就导致了革命红色类文本教学的第一难。《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在抗战时期最为艰难的延安运动时所写的,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新四军、八路军、法西斯、根据地以及张思德同志等相关的字眼,其实并没有半点了解。如果不能从知识性层面,帮助学生解决这个认知障碍,学生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情感倾向以及相应观点,则无法进行深入体会。
  策略:拓展相关资料,拉近距离。
  拉近当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借助更加多元化的资料消融认知上的差异点,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借助百度搜索,了解毛主席创作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并针对课文中所提及的一系列的名词进行相应了解。为学生从内容理解层面把握文本奠定资料性的基础。
  学生收集了资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深入把握这篇文本的内容,还需要进行第二步的教学。如,教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厘清文本语段结构时,就可以充分借助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展开。在这个语段中,作者是怎样来描述“如何对待生死”这一观点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学生就需要针对语段中所涉及的司马迁的话以及张思德的相关资料,真正读懂作者在创作这个语段时的设计用意,并借助资料,对相应的人物、事件和所说的话进行深度的理解,才能够更好地厘清文本语句之间的联系,从张思德同志的死中明晰生存和牺牲的各自价值。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运用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进一步明确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比如,在这篇课文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为人民服务大论坛”活动,鼓励学生借助自己从现实生活当中所收集到的各行各业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事例,尝试找准这些事例与文本当中所表达的观点之间的联系,在演讲中更好地辅助学生内化对文本表达的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且合理深入地洞察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内涵。
  难度之二:涉猎面广,语言难以理解
  毛澤东主席在创作中常有“鼻走龙蛇惊风雨”的特点。虽然这篇《为人民服务》已经加入了一些生动活泼性的语言,显得相对较为通俗,但对于六年级同学而言,这毕竟是一篇议论文。毛主席为了强化说理的实效性,在创作时积极用典,旁征博引,这无疑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讲,理解起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
  策略:依托课后习题,搭建坡度。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充分地运用编者在这篇课文后所设置的一系列的思考题展开。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步展开教学,突破这一难点。
  第一步教学:以第二题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且联系背景资料,了解文本所产生的背景,鼓励学生在放声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初步感受说理文的语言风格。然后结合整篇内容,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再相机寻找哪个自然段其实就已经解释了课题所表达的内涵,并将学生的思维关注力聚焦到第一自然段,进一步厘清课文当中的“我们”“人民”分别指谁。在充分借助“完全”与“彻底”这两个关键性词语,了解毛主席所说的我们这支队伍的根本性质。最后站立在文本整体性视角,组织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了讲清楚“为人民服务”分别从几个方面的意思展开论述?从而对文本的整体内容和内在结构形成初步体悟,从理解性层面突破文本语言的理解难度。
  第二步教学:根据课后思考题的第三题,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载体,先是借助深入朗读,梳理语段内部语句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深入朗读之后,就能够发现这个语段中语言的基本特点,从而将关注力聚焦在关联词上,教师尝试组织学生去除关联词,在深入联系的基础上,意识到关联词使得语段内部的语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接着,教师可以尝试着把这个语段当中的语句全部打乱,组织学生围绕着语段的中心意思重新排序,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感受语段中的四句话有着内部的层级联系。依照当下作者所罗列的顺序,不难发现,这样的表达顺序,越写越深刻,越写越具体,越写越清晰,从而步步为营地阐述了应该“正确对待批评”这一分观点。
  第三步教学:学生阅读文本时所经历的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再回归整体的一般性规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联系对比与统整联结的策略。既然这篇课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先后从三个层面进行论述,这三个层面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彼此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在统整对比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就能够发现这三个语段在语言特点上的共性,即相对简洁、严谨、干脆、明了,且围绕着语段所表达的分论点这一中心意思展开。而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与第四第五自然段的论述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体现出更加鲜明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当然,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来看,教师在组织比对联系的学习策略时,不宜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当中有所发现,并且借助于自身的方式和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难度之三:经验缺乏,认知难以迁移
  学生每走进一篇课文都不是零起点,他们都带着自己原始的生活储备和学习经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形成有效的心理反应。而对于小学阶段而言,学生接触更多的都是状物类文本、叙事性文本,而对于说理性文本则关注甚少。这就给学生激活原始经验,迁移学习方法,造成了相应的难度。
  策略:精准解读要素,明确用意。
  面对学生在学习议论文过程当中的经验缺失,教师可以从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所指向的目标要求入手。
  首先,联系语文要素。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中所设置的语文要素,在前后之间有着鲜明的逻辑关系。《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资料展开学习,而这一点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鲁迅单元中就曾经有所涉及。之前要素要求的是“借助”资料,既可以是教师专程设置好推荐给学生们的,也可以是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自主搜集的;而这一次的查阅资料,首先需要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自主性阅读课文,并且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学习要求,尝试着针对性搜集资源,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整合。其次,这次借助资料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更要促进学生对文本主题,即“为人民服务”思想内涵的解读,这就比六年级上册的要求更进一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能直接将相应的资料呈现给学生,而需要学生根据内容和目标进行合理化自主选择,并且做出相应的筛选与整合,从而更好地借助资料了解文本表达的主题,初步洞察作者蕴藏在文本当中的观点和情感。
  其次,单元前后落实要素。这个单元的习作要素是: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从单元中“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课后思考题来看,合适表达方式的教学应该侧重于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并且能够围绕着自己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合理选择确定表达的素材。从这个观点再来审视“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的表达时,教师就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这篇文章围绕着明确的中心意识,即《为人民服务》来写,所以文章的课题就直接文章表达的中心具有统领全文的表达作用;第二,作为一篇议论文,毛主席在创作这篇文本时就完全依循着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总结观点的顺序展开,逻辑性非常强;第三,毛主席为了讲清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内涵,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不仅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还多方联系了立体化的资源,有名人名言,有联系对比,有典型的素材案例,将所要表达的内涵和道理,形象、通俗、生动地展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这三处表达的特质,与这个单元习作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充分利用这篇文章的示范效能,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写法的内在奥秘,洞察其表达的效果,从而为落实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和任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庆香.找准交融点,让儿童悦纳红色革命类文本[J].小学教学参考.2020(16):29-30.
  [2]何捷.依托資料 理解文本——六下《为人民服务》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20(10):51-53.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教育科研存在教学与科研不相容、个人与团队不同步、问题与操作不匹配等问题,干扰科研进程,弱化研究热情。以教育问题研究申报单作为切入点,从模仿单、困惑单、经验单入手,完成研究问题的设计与转向;学科、团队和专家协同用力,完善研究申报单的实施路径;三向拓展,完善案例,形成研究成果。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科研护照”;农村小学;研究申报单  
[摘 要]对于小学思政课堂而言,因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常常将认知停留在汲取信息、形成判断上,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实践的参与性。本文提出要遴选体验素材,确定实践主题;设置多维情境,触发深入感知;创设生活情境,彰显实践效果。   [关键词]凸显效能;思政课堂;道德法治;实践缺位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智体等课程相辅相成。劳动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获取和内容理解的层面上,就会
[摘 要]互联网上有许多关于一线教师科研现状分析与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的文章。那些成熟的论述都可以给教师一定启示,指导大家在科研的路上少走弯路。作为一线的小学任课教师,需要更多的是实践智慧,只有找到汲取科研智慧的切入点,在实践中历练科研实践能力,走出科研困境才能为教师成长助力。   [关键词]教师;科研;实践智慧  目前,有很多一线教师认为科研就是做课题、写文章。尽管现在职称评定淡化了科研课题与
[摘 要]角色认同是乡村教师在认识乡村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对自身角色的稳定情感认同。新时期教师角色认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蕴,它是提升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是强化师生爱土兴乡的价值导向,是推动乡村社会革新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乡村教师教学过程中却屡屡出现缺少自我教学理解、能动的实践反思以及能动的研究素养等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修炼,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关键词]新时期;乡村教师;
[摘 要]在人类文明社会,文字语言属于举足轻重的沟通介质和交流措施,在人类文化和文明中,它的含义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语言理解和文字运用。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目的就是切实拔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素养,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以及言意习得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言意习得存在的问题,探索核心素养下小学生语文深度学习言意习得的方法策略。进而促进小学生言意共生、言意兼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借此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能力;重要性;问题;方法  虽然加强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许多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
[摘 要]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编者所设定的助学系统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编者、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三方融合的体现。但教师对统编版课后习题的编排意图以及所承载的价值意图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课后习题的教学效能并没有最大化。笔者从教学实践中罗列了一线教师在利用课后习题时所常见的集中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旨在凸显课后习题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课后习题;精准定位;编者意图;架构体系 
[摘 要]随着朗诵、演讲等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技能为代表的口语传播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小学生学习口语表达能力的课外活动有了更多形式。然而,在融媒体应用背景下,手机短视频快速融入了小学生的媒介接触环境,致使他们在接触互联网的时长和深度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当前小学生的成长教育来说,这需要引起更多注意和思考。本研究从观念、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提出了融媒体视阈下小学生口语传播能力的构建策略以及相
[摘 要]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基本学情并科学制定或调整教学计划的重要辅助性手段。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侧重方向,提问质量的提升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课堂互动频率,也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因此,本文以有效提问为研究话题,详细阐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互动;有效提问;数学教学  一、课堂提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显然,这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新兴教育理念的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提出在深化改革思政课程体系的同时,重点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并结合民办高职着重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践作出有益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