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夏天,友人发来个新闻线索“某农村有位老人得了痴呆症,经常语无伦次,喜欢瞎跑。儿子们一商量,就把他反锁在柴房,每天轮流送两顿饭。一次几个儿子、儿媳在送饭中发生了差错,结果连续三天谁都没去送饭,老人差点饿死。后来儿子们砸开生锈的铁锁,发现老人已不省人事,赶紧请来村里医生输液。乡邻纷纷谴责几个儿子,儿子就骂媳妇,媳妇们就不得不做了很多好饭端过来。老人醒后,看见身边有这么多好吃食,便不顾一切大吃起来,最后撑死了。几个儿子为了攀比孝心,给老人举行了一场厚葬……”
听罢这事,觉着挺有戏剧性,就决定写成剧本。先是搞了个电影文学本,后又改编成话剧。由电影剧本改编话剧挺不容易。电影剧本的创作勿需过多考虑场景限制,动作和场景都不受舞台束缚,有不少的自由“调动”空间。而舞台剧所有剧中人物都很不好回避每场戏的场景范围和所占的时间,跟戏里所发生事件所占的时间也要基本相符合。舞台剧不但没有与情节相适应的真的自然环境,也不能随意安排平行发展的情节,许多剧情只有靠舞台对话来表述。想要平行发展的情节线大多也得靠演员讲述来完成。更为苦恼的是,有时还不得不刻意把许多人物都给硬集中在一个地方。就此而言,电影剧作的表现手段能够使我们细致而确切地表现剧情气氛,把前景中的情节和后景情节甚至场外情节结合起来。而戏剧由于其舞台特殊性,不得不考虑到它的“三面墙”,有时候总觉着整场戏往往是在一个不协调的场景中完成,因此表现手段很受限制。
《何老兴的悲凉夏日》这部剧的创作宗旨和立意与原始事件有些不同,我不仅想通过一个“空巢老人”的悲凉晚景,提醒子女不可忽视对老人生活的关心。还企图能透视出现时代农村各色人等的某些不同生活倾向。时下有不少人都很崇尚自我,无利不起早,在不经意间便把情义给看淡了。为了能够达到以上创作目的,在一开始对主要人物的设定上,便做了这样一种安排。基本脉络仍然是“三个儿子和一个爹”的故事。爹叫何老兴,年轻时挺“开化”,喜欢热闹,身上存有不少毛病。他有3个儿子,都已分家另过。当年给孩子盖房娶媳妇时把钱花干了,跟老伴一直住在原来的两间老房子里。前两年老伴病死,只剩老头儿一人独居。大儿子50来岁,继承了父亲衣钵,“戏瘾”超大,怀揣要超越“旭日阳刚”的梦想,时刻想着一夜成名,发家致富。二儿子性格内向,常年在外承接工程搞基建,有点儿为富不仁。小儿子生性懦弱,喜欢怨天忧地。
故事从何老兴“生窝囊气”不慎摔伤拉开序幕,接着围绕他的“住院、出院、去儿子家蹭饭、酒醉哭坟、进城遭辱、患病被锁、饿急生疯继而撑死、最后又死去活来”等一系列富有“喜剧”色彩的剧情,力争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带有一定的“黑色幽默”的乡村风俗画。文法上力求真实、风趣;风格上包含了某种寓言元素;人物塑造上侧重了心理动作和心理节奏;情理解释上尽量做的能和广大受众产生共鸣;戏剧冲突上注重多层面矛盾的展开,有父与子之间的,有男女之间的,有老与少之间的,有传统宗法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种种矛盾缠绕纠葛在一起,以期使剧中矛盾的冲突一环扣一环地走向尖锐和高潮,最终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在剧本的实际创作中,有几段戏曾不止一次地打动过我。老话说“孤老头儿有三怵,蒸馍、洗碗、睡凉铺。”大凡做父母的养儿一场,绝不是单纯就只为了有口饭吃,而是期盼能多和子女在一起,经常听到问寒问暖的贴心话。其中有样一段戏,村主任来福一本正经地对老兴说:“老叔呀!……说话又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其实这话并不错,但对很多老年人来讲,有时候的确把亲情看得比金钱贵得多。何老兴的儿子因为那些天的确都有“急事儿”,致使他不仅没有得到企盼已久的亲情抚慰,甚至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也被忽略。当个人利益与老父亲的生计问题同时摆放在一起时,儿子们选择放弃了父亲。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道理很简单,可往往还是令我们许多晚辈“当局者迷”。
而在何老兴患“痴呆症”那场戏中,当医生跟老兴儿子们说他的病是早期,通过药物和心理护理是有可能全愈的。紧接着是“何老兴下河洗澡被淹住”,更促使儿子们把他锁起来的决心,甚至觉着把老头儿暂时囚在家中是合理的善举与良策呢。孰不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俗话说“老变小、老变小”,这人一老就有可能变成“老小孩儿”,一时清楚一时糊涂的很正常,需要大量的安慰与关怀,需要亲人多带他出去走走,排解郁闷。像这样把老人硬性控制在家中,只能继续加重老人的病情。老人何老兴却被自己的儿子们锁进了那两间他曾经养育儿子的老瓦房。上锁前两天,儿子们还专门来跟何老兴谈了话,说屋子上锁是医生的意见,是一种特有疗效的方法,并一再告诉老头儿只要他积极配合治疗,一个月后保证让他坐飞机、洗桑拿、去看《梨园春》。当时老头儿还特意问了一句:“啥叫洗桑拿呀!”
再就是何老兴被“撑死”后的那场戏。噩耗传来,全村轰动,全乡震惊,村民们纷纷谴责几个儿子的行为大逆不道,就连县里的领导都过问了这事儿。儿子、儿媳妇儿这时全傻了脸,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于是村主任来福只好抻头替何家主持丧事。三个儿子为了弥补过失,彰显孝心,十分慷慨地每人拿出两万块钱,要给老头儿来一场隆重的葬礼……
在我国,“常回家看看”的条文已被正式列入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草案,以凸显我国法律关注老年人精神关怀和权益的立场。其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以解“空巢老人”晚景之悲凉。
【作者单位:河南省话剧院】
听罢这事,觉着挺有戏剧性,就决定写成剧本。先是搞了个电影文学本,后又改编成话剧。由电影剧本改编话剧挺不容易。电影剧本的创作勿需过多考虑场景限制,动作和场景都不受舞台束缚,有不少的自由“调动”空间。而舞台剧所有剧中人物都很不好回避每场戏的场景范围和所占的时间,跟戏里所发生事件所占的时间也要基本相符合。舞台剧不但没有与情节相适应的真的自然环境,也不能随意安排平行发展的情节,许多剧情只有靠舞台对话来表述。想要平行发展的情节线大多也得靠演员讲述来完成。更为苦恼的是,有时还不得不刻意把许多人物都给硬集中在一个地方。就此而言,电影剧作的表现手段能够使我们细致而确切地表现剧情气氛,把前景中的情节和后景情节甚至场外情节结合起来。而戏剧由于其舞台特殊性,不得不考虑到它的“三面墙”,有时候总觉着整场戏往往是在一个不协调的场景中完成,因此表现手段很受限制。
《何老兴的悲凉夏日》这部剧的创作宗旨和立意与原始事件有些不同,我不仅想通过一个“空巢老人”的悲凉晚景,提醒子女不可忽视对老人生活的关心。还企图能透视出现时代农村各色人等的某些不同生活倾向。时下有不少人都很崇尚自我,无利不起早,在不经意间便把情义给看淡了。为了能够达到以上创作目的,在一开始对主要人物的设定上,便做了这样一种安排。基本脉络仍然是“三个儿子和一个爹”的故事。爹叫何老兴,年轻时挺“开化”,喜欢热闹,身上存有不少毛病。他有3个儿子,都已分家另过。当年给孩子盖房娶媳妇时把钱花干了,跟老伴一直住在原来的两间老房子里。前两年老伴病死,只剩老头儿一人独居。大儿子50来岁,继承了父亲衣钵,“戏瘾”超大,怀揣要超越“旭日阳刚”的梦想,时刻想着一夜成名,发家致富。二儿子性格内向,常年在外承接工程搞基建,有点儿为富不仁。小儿子生性懦弱,喜欢怨天忧地。
故事从何老兴“生窝囊气”不慎摔伤拉开序幕,接着围绕他的“住院、出院、去儿子家蹭饭、酒醉哭坟、进城遭辱、患病被锁、饿急生疯继而撑死、最后又死去活来”等一系列富有“喜剧”色彩的剧情,力争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带有一定的“黑色幽默”的乡村风俗画。文法上力求真实、风趣;风格上包含了某种寓言元素;人物塑造上侧重了心理动作和心理节奏;情理解释上尽量做的能和广大受众产生共鸣;戏剧冲突上注重多层面矛盾的展开,有父与子之间的,有男女之间的,有老与少之间的,有传统宗法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种种矛盾缠绕纠葛在一起,以期使剧中矛盾的冲突一环扣一环地走向尖锐和高潮,最终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在剧本的实际创作中,有几段戏曾不止一次地打动过我。老话说“孤老头儿有三怵,蒸馍、洗碗、睡凉铺。”大凡做父母的养儿一场,绝不是单纯就只为了有口饭吃,而是期盼能多和子女在一起,经常听到问寒问暖的贴心话。其中有样一段戏,村主任来福一本正经地对老兴说:“老叔呀!……说话又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其实这话并不错,但对很多老年人来讲,有时候的确把亲情看得比金钱贵得多。何老兴的儿子因为那些天的确都有“急事儿”,致使他不仅没有得到企盼已久的亲情抚慰,甚至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也被忽略。当个人利益与老父亲的生计问题同时摆放在一起时,儿子们选择放弃了父亲。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道理很简单,可往往还是令我们许多晚辈“当局者迷”。
而在何老兴患“痴呆症”那场戏中,当医生跟老兴儿子们说他的病是早期,通过药物和心理护理是有可能全愈的。紧接着是“何老兴下河洗澡被淹住”,更促使儿子们把他锁起来的决心,甚至觉着把老头儿暂时囚在家中是合理的善举与良策呢。孰不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俗话说“老变小、老变小”,这人一老就有可能变成“老小孩儿”,一时清楚一时糊涂的很正常,需要大量的安慰与关怀,需要亲人多带他出去走走,排解郁闷。像这样把老人硬性控制在家中,只能继续加重老人的病情。老人何老兴却被自己的儿子们锁进了那两间他曾经养育儿子的老瓦房。上锁前两天,儿子们还专门来跟何老兴谈了话,说屋子上锁是医生的意见,是一种特有疗效的方法,并一再告诉老头儿只要他积极配合治疗,一个月后保证让他坐飞机、洗桑拿、去看《梨园春》。当时老头儿还特意问了一句:“啥叫洗桑拿呀!”
再就是何老兴被“撑死”后的那场戏。噩耗传来,全村轰动,全乡震惊,村民们纷纷谴责几个儿子的行为大逆不道,就连县里的领导都过问了这事儿。儿子、儿媳妇儿这时全傻了脸,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于是村主任来福只好抻头替何家主持丧事。三个儿子为了弥补过失,彰显孝心,十分慷慨地每人拿出两万块钱,要给老头儿来一场隆重的葬礼……
在我国,“常回家看看”的条文已被正式列入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草案,以凸显我国法律关注老年人精神关怀和权益的立场。其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以解“空巢老人”晚景之悲凉。
【作者单位:河南省话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