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我观察到,学生的写景练笔作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景时,全方位的观察、抓住特征描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写景练笔中的三境界,即真实之景、情中之景、心中之景。
第一境界:真实之景
真实之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是纯客观的景物。如果学生无意识地对此关闭各种感知器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习作中就会出现闭门造车言之无物等现象。
习作片段:法国梧桐
一种植物,原产法国,适应性强,耐修剪整形,能吸收有害气体,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春天抽芽,秋天落叶,叶成枫叶状但较大一些,绿色,嫩叶时有白毛,树质韧性很强,树干每年脱皮一次,果可入药。
这个片段用科学素描法记录了法国梧桐的原产地、习性、特性、用途,如实保留了景物的远始状态。要想写好景物,就必须认真观察,注意挖掘它们的美,发现它们的特征。在这个训练阶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会同步提高。一个阶段后,收编成风景册,像不断积累相册里的相片一样,不断积累“风景册”里的内容,而且要不时翻看和总结。由此可见,“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这为后两个层次的写景提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
第二境界:情中之景
在第一层次写景训练的基础上,逐步进入第二层次写情中之景。当景进入了我们的眼目后,它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之景了,而是自我情感的触发点,自我生命的体验场,是自我个性的调色板。这里,需要向学生特别强调的是:务必写出眼中之景所触发的自我的独特感受。贾平凹说:“好的语言不在于你描写的语言多么华丽,用词多么丰富,比喻多么妥帖,只在于准确地传达出特殊环境的真实情绪。”如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小桥流水人家”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景物带上悲伤的色彩。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习作片段:消失的梧桐
走在回家乡的路上,忽然觉得有些变化,定睛观察原来马路变宽了。我正在纳闷呢!旁边同学提醒我说,路边的法国梧桐树被砍掉了。原来如此郁郁葱葱的梧桐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马路!马路变宽容易,而大树长成却不容易,陪伴我们风风雨雨许多年的树就这样被砍掉了!
这位同学在看到梧桐被砍掉的景象后触发了惋惜之情。我们也不去说他写景是否细腻,抒情是否含蓄,就第二个层次的训练要求而言,他已经基本达到“有我”。而以下这个落叶的片段写得更有趣味。
习作片段:落叶曼舞
梧桐的落叶铺满了道路两旁,有车驶过,落叶和尘土一起随风飞舞,沙沙地欢唱,窃窃地私语,如许多蝴蝶在空中飞舞。没多久,风停了,跳舞的叶子静静地躺在马路中央,在美美回味轻歌曼舞的乐趣,又似乎在嗔怪刚才那辆车没带走它。
很显然,习作片段(4)比习作片段(3)多了些乐趣,添了些童趣,细读文字习作片段(4)在写景中渗入自我的情感和想象,用“沙沙地欢唱”,“窃窃地私语”,“回味”,“曼舞”等词语,给人以美感和无限遐想。
第二层次的写作是基于第一层次的如实客观地记录,写出有看景而触动的微妙情愫。至于要写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文字,那是第三层次要努力解决的任务。
第三境界:心中之景
写心中之景首先作者要心中动情,即情动于衷,然后再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去选择具体的相对应的形象之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以情驭景有别于第二层次的触景生情。
对于“秋”,古人今人,或讴歌,或悲伤,或寓之于意,或寄之以情。情有悲喜,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有了不同的姿、色、声、味、趣。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是这样描绘“秋”的: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郁达夫感情上的投影,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那种忧虑孤独的心境。《秋词》却反映了刘禹锡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毫不气馁,仍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
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谈到画竹时,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艺术是相通的,写作也是如此。情在笔先,以情驭景,
借景抒情,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丰满生动的土壤,即使最常见的景也能成为情的涌发点。
习作片段:阳光蹦进来
拉开布帘,推开窗,阳光立刻像小精灵挥着翅,扑腾进来。它在防盗窗上绕了一个弯,一蹦,轻轻地落在书桌上,站定,对着我咧嘴一笑。笑得很不自然,原来它被防盗窗硬生生地割成一块块,一片片。窗外的阳光,以团团,在草地上打滚,时有笑声入耳。
小作者将“阳光”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拉”、“推”、“挥”、“扑腾”、“咧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出了这个小精灵的可爱、活泼。而这些景物之所以着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那完全是作者以情作文,因情设景所致。
在第三层次的写景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悟五彩缤纷的生活,在生活中孕育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情感的肥硕土壤中长出枝繁叶茂的写景之树。同时,在写景练笔中使学生情感细腻化、丰富化,升华学生的灵魂,启迪学生的心智。
第一境界:真实之景
真实之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是纯客观的景物。如果学生无意识地对此关闭各种感知器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习作中就会出现闭门造车言之无物等现象。
习作片段:法国梧桐
一种植物,原产法国,适应性强,耐修剪整形,能吸收有害气体,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春天抽芽,秋天落叶,叶成枫叶状但较大一些,绿色,嫩叶时有白毛,树质韧性很强,树干每年脱皮一次,果可入药。
这个片段用科学素描法记录了法国梧桐的原产地、习性、特性、用途,如实保留了景物的远始状态。要想写好景物,就必须认真观察,注意挖掘它们的美,发现它们的特征。在这个训练阶段,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会同步提高。一个阶段后,收编成风景册,像不断积累相册里的相片一样,不断积累“风景册”里的内容,而且要不时翻看和总结。由此可见,“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这为后两个层次的写景提供了真实丰富的素材。
第二境界:情中之景
在第一层次写景训练的基础上,逐步进入第二层次写情中之景。当景进入了我们的眼目后,它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之景了,而是自我情感的触发点,自我生命的体验场,是自我个性的调色板。这里,需要向学生特别强调的是:务必写出眼中之景所触发的自我的独特感受。贾平凹说:“好的语言不在于你描写的语言多么华丽,用词多么丰富,比喻多么妥帖,只在于准确地传达出特殊环境的真实情绪。”如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小桥流水人家”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景物带上悲伤的色彩。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习作片段:消失的梧桐
走在回家乡的路上,忽然觉得有些变化,定睛观察原来马路变宽了。我正在纳闷呢!旁边同学提醒我说,路边的法国梧桐树被砍掉了。原来如此郁郁葱葱的梧桐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马路!马路变宽容易,而大树长成却不容易,陪伴我们风风雨雨许多年的树就这样被砍掉了!
这位同学在看到梧桐被砍掉的景象后触发了惋惜之情。我们也不去说他写景是否细腻,抒情是否含蓄,就第二个层次的训练要求而言,他已经基本达到“有我”。而以下这个落叶的片段写得更有趣味。
习作片段:落叶曼舞
梧桐的落叶铺满了道路两旁,有车驶过,落叶和尘土一起随风飞舞,沙沙地欢唱,窃窃地私语,如许多蝴蝶在空中飞舞。没多久,风停了,跳舞的叶子静静地躺在马路中央,在美美回味轻歌曼舞的乐趣,又似乎在嗔怪刚才那辆车没带走它。
很显然,习作片段(4)比习作片段(3)多了些乐趣,添了些童趣,细读文字习作片段(4)在写景中渗入自我的情感和想象,用“沙沙地欢唱”,“窃窃地私语”,“回味”,“曼舞”等词语,给人以美感和无限遐想。
第二层次的写作是基于第一层次的如实客观地记录,写出有看景而触动的微妙情愫。至于要写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文字,那是第三层次要努力解决的任务。
第三境界:心中之景
写心中之景首先作者要心中动情,即情动于衷,然后再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去选择具体的相对应的形象之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以情驭景有别于第二层次的触景生情。
对于“秋”,古人今人,或讴歌,或悲伤,或寓之于意,或寄之以情。情有悲喜,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有了不同的姿、色、声、味、趣。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是这样描绘“秋”的: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郁达夫感情上的投影,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那种忧虑孤独的心境。《秋词》却反映了刘禹锡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毫不气馁,仍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
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谈到画竹时,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
艺术是相通的,写作也是如此。情在笔先,以情驭景,
借景抒情,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丰满生动的土壤,即使最常见的景也能成为情的涌发点。
习作片段:阳光蹦进来
拉开布帘,推开窗,阳光立刻像小精灵挥着翅,扑腾进来。它在防盗窗上绕了一个弯,一蹦,轻轻地落在书桌上,站定,对着我咧嘴一笑。笑得很不自然,原来它被防盗窗硬生生地割成一块块,一片片。窗外的阳光,以团团,在草地上打滚,时有笑声入耳。
小作者将“阳光”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拉”、“推”、“挥”、“扑腾”、“咧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出了这个小精灵的可爱、活泼。而这些景物之所以着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那完全是作者以情作文,因情设景所致。
在第三层次的写景训练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悟五彩缤纷的生活,在生活中孕育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情感的肥硕土壤中长出枝繁叶茂的写景之树。同时,在写景练笔中使学生情感细腻化、丰富化,升华学生的灵魂,启迪学生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