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真走向经验——《弗兰妮与祖伊》中的叛逆与顿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c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面临挑战,年轻一代似乎失去了方向,内心充满失落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精神和思想的困惑、内心和现实的矛盾冲突,经过微弱的反抗,展示了自我的矛盾,继而通过宗教启动产生顿悟,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获得内心和世界的和平相处,完成从“天真”到“经验”的成长过渡。本文针对塞林格的小说《弗兰妮与祖伊》,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弗兰妮与祖伊》 叛逆 顿悟 成长
  
  1.引言
  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2010)1951年出版的代表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奠定了其在美国小说界的重要位置。虽然对这部小说公众的褒贬不一,但不容置疑的是,它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共鸣,特立独行的霍尔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弗兰妮与祖伊》的出版问世,霍尔顿似乎又回到了读者中间,依然是年轻人,依然有成长的困惑,依然有内心精神世界的失落,依然是反叛,只不过作品本身夹杂着某些神秘主义的成分和宗教哲学的味道。这部作品由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中篇小说《弗兰妮》和《祖伊》组成。纵观塞林格的作品,主要描写两个年轻人:弗兰妮和祖伊兄妹俩,他们是格拉斯家族最小的两个。不难看出塞林格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是儿童和青少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写的几乎总是非常年轻的人们。”[1]
  成名后的塞林格过起了隐居生活,成为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遁世作家,平添了几分神秘,引得公众的崇拜。他后期的小说主要围绕格拉斯一家进行描写,而有些评论家认为:“从格拉斯家年轻一代的精神生活中,可以解开‘霍尔顿以后怎么样了?’这个最令塞林格迷们所关心的谜。”[2]《弗兰妮与祖伊》这部作品中的两位格拉斯家族成员——大学生弗兰妮和身为演员的哥哥祖伊,面对他们所厌恶和痛恨的世界,在精神和思想上的困境中,有过叛逆,并尝试将东方佛教禅宗和西方基督教结合来摆脱困惑,通过顿悟稀释内心的矛盾,但最终却又感到自己仍要属于这个现实的世界。
  2.微弱的叛逆——矛盾的自我
  弗兰妮和祖伊是格拉斯家族中最小的两位成员,弗兰妮是一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祖伊是一名演员。《弗兰妮》主要写弗兰妮在周六下午赴男友赖恩的约会,两人在一家餐厅中的谈话。《祖伊》则主要围绕祖伊与母亲谈论关于如何解决弗兰妮的事,以及祖伊与弗兰妮的谈话。普通的人物,平常的事件,塞林格却展示了两个精神痛苦和彷徨的年轻人。二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发达,进入美国经济学家所谓的“丰裕社会”。这些衣食无忧的孩子们为什么在这种安逸的时候却出现了精神的失落,在这个看似和平繁荣的社会发出自己微弱的叛逆声?他们一方面要向这个社会呐喊,但另一方面却又想归于这个社会。
  弗兰妮挑剔男友赖恩,发难周围的人和事,还一直不断地为自己的言语、行为或想法感到内疚和自责。弗兰妮为自己想起下雨天和赖恩打出租车的事情感到莫名其妙的内疚,于是“她佯装亲密地轻轻抓紧赖恩的手臂”。[3](P9)当她意识到在对赖恩说“我想你”这句话并不是真心的时侯,她再次感到内疚,于是“拉起赖恩的手,紧紧地、温柔地跟他的手指交叉在一起”。[3](P9)当她洞察赖恩心里那点沾沾自喜时,她又一次感到内疚,而“强迫自己格外投入地倾听赖恩接下来的侃侃而谈”。[3](P10)弗兰妮在这场约会中感觉到的是不自在,自我的不自在。在这个资本主义时代,表面的最大化自由到了个人那里却让人窒息。马尔库塞曾描绘了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状况:“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着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4]弗兰妮深感与这个世界、与学术教育相疏离,希望寻求精神和生活的意义。她知道自己真实的内心和自我,但却总找理由避开,这个时候的弗兰妮还不够勇敢、不够成熟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还没有清楚自己在社会及家庭中的角色。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5]在这个变化极快的世界里,弗兰妮不知道她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内心平静,让这个世界满意。弗兰妮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却夹杂着对自己的“贬低”(“不正常,要疯了”之类的话语是弗兰妮对自己的评价)。她反驳赖恩欣赏的两位诗人,认为诗人应该创作出美的东西,而不是到处发表出版诗集。在弗兰妮眼中,一位真正的诗人,不会为物质所累,不会为创作的数量而牵,而是要真真正正地给人留下“美”的意境。但是,这样对诗人有独特见解的弗兰妮却总在说感觉自己很怪,很不正常。“要不是我傻瓜似的决定拿个优秀学生奖,我想我早就不读英语专业了”。[3](P15)弗兰妮很清楚自己的喜好,但是为了优秀学生奖,她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继续着自己不热衷的学习。在自由的社会中,个人的自由是一定程度上的,虽然对现状不满,但是仍然继续依旧生活着。对于学校的教育和教师们,弗兰妮说:“我受够了这些老学究和自以为是的聪明蛋们,我简直要喊救命。”[3](P15)她认为大学是一个愚蠢、空洞的地方,就是为了堆积财富。她觉得知识应该引向智慧,但在大学里从来没有人这么告诉过她。弗兰妮向往自由的选择和精彩的生活,厌倦了统一和从众。物质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对学校教育的重视,而在高度化的后工业社会,教育也无一例外地强调“统一”,致使弗兰妮不管走到任何地方,总能遇到一堆威里·坎普贝尔。既然无法面对自我,在外面又总是遇到一堆的“威里·坎普贝尔”,弗兰妮选择逃避作为她微弱反抗的最后一站,而熟悉的家庭则为弗兰妮提供了这种场所。
  程魏这样描述五十年代的中产阶级孩子:“对疯狂和荒诞的无能为力感,使50年代中产阶级孩子对世界的感知从一开始就是存在主义的。除了逃避,逃向幻想,逃向地平线,逃向身体,逃向性,逃向人群,逃向毒品,他们似乎无路可逃。”[6]精神困惑的弗兰妮选择逃离,逃向家庭,随着哥哥祖伊的出现,弗兰妮受宗教思想影响而发出的微弱的反抗在渐渐远去。祖伊在和母亲谈论弗兰妮的问题时,也向读者透露了自己的不满,但是他却能在这些不满中和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祖伊比弗兰妮更成熟,更早地认识这个世界,也更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他诚恳地说道:“我们从不说话,我们只发言。我们从不交谈,我们只阐述。”[3](P122)
  3.精灵般的顿悟——自我的重新定位
  “顿悟”(epiphany)原本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术语,指耶稣基督显灵。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用来指“精神上的突然醒悟”。[7]他在《英雄史蒂芬》中,首次借主人公史蒂芬之口给“顿悟”下了一个定义:“一个突然的精神展现,它展现在平淡无奇的话语、状态或心灵中难忘的瞬间里。”“顿悟”是一种超常的感受,如同禅宗里的“悟”或“开悟”,它“不是人的一般观点的转变,而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根本转变。经历‘开悟’这种转变,人就获得了一种能透视世界和人本身外表假象而‘见’其本真的全新观点”。[8]
  塞林格后期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这在《弗兰妮与祖伊》这部作品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从小说一开始,弗兰妮就一直受着一本宗教书的影响,她带着它,形影不离。弗兰妮逃向家庭后,在那本宗教之书的影响下,和祖伊在客厅里谈话,以及在电话里谈话,这种种的“洗礼”让弗兰妮最终产生了顿悟。
  弗兰妮读的《朝圣者之路》是本关于宗教的书,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她知道通过不间断的祷告,世界观产生一种巨大的神秘主义的影响,对事物形成崭新的概念。但是此时的弗兰妮依然困惑,她并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顿悟。祖伊到客厅开导弗兰妮,弗兰妮说明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而在大学里没有人暗示知识的目的应该是智慧。祖伊赞成弗兰妮对此的评论。但是,祖伊继而尖锐地指出,弗兰妮选择在家里爆发精神危机不算真正的精神崩溃,实在不是高尚之举。祖伊指责弗兰妮不肯面对现实,只想逃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对挫折或困难,勇于面对是第一步,然后再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办法,一味的逃避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越来越复杂。小说的结尾,祖伊通过假装巴蒂,给弗兰妮打电话。他告诫弗兰妮:“就算你接受的是怪胎式教育,至少也得让它派用场。”[3](P172)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完美。祖伊以一位兄长的身份,更是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开导弗兰妮:“超脱,才是宗教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东西。只有超脱、无欲。”[3](P172)祖伊继而又通过对西摩的回忆来劝说弗兰妮,“西摩的胖女士”,即每一个平凡的观众,都是耶稣。弗兰妮顿时醒悟,满心欢喜。她觉得不管世界上的智慧是多是少,现在都是她的了。她“静静地躺着,对着天花板微笑,几分钟便沉沉睡去,一个梦都没有做”。[3](P176)
  “顿悟通常发生在主人公精神上的危机时刻,突然获得对人、对社会等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9]弗兰妮在经历了这一场精神上的危机之后,最后醒悟并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
  弗兰妮最后的表情和动作,暗示了生活不可捉摸和微妙之处,表明她可以以一种超然的姿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弗兰妮的精神顿悟反映了成长过程中的悖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生活有美好也有丑陋,成长有快乐也有痛苦,而我们要做的是面对真实的生活,有所选择,找到自我,迈向成长。
  4.结语
  这部小说探讨个人在经济繁荣的年代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成长困惑,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与地位。自我确定与自我寻找,由困惑、叛逆到最终的顿悟觉醒,在经历了成长的洗礼后,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生活。主人公弗兰妮和祖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像霍尔顿这样的中产阶级子弟,在成长过程中精神和思想上的困惑、内心的矛盾和现实的冲突。弗兰妮在经历了这些思想和内心的洗礼后,选择用宗教思想来阐释生活,阐释自己,使自己的理想和宗教哲学适应现代生活,获得内心和世界的和平相处。
  用美国人自己的话来说:“生活的道路是可以自由的、美丽的,只可惜我们迷失了方向,贪婪毒化了人的灵魂,在全世界筑起了仇恨的壁垒,强迫我们踏着正步走向苦难。我们发展了速度,但我们隔离了自己。”[10]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面临着挑战,年轻一代似乎失去了方向,内心充满失落感,但是,这群孩子们苦苦追寻,渴望知识,渴望精神引导,渴望由“天真”走向“经验”的历程。
  
  参考文献:
  [1]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82.
  [2]塞林格著.施咸荣等译.塞林格作品集.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429.
  [3]塞林格著.丁骏译.弗兰妮与祖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Herbert Marcuse.One-Dimensional Man.Routledge,2002:1.
  [5]黄宗凯,赵绍成.社会学概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2009:52.
  [6]程魏.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00.
  [7]Bullock,Alan et al.,(Eds).The Norton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Z].New York:W.W.Norton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话教学是一种互动、交往的教学形态,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与教学观念更新的具体体现。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能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发散思维等思维形式培养创新意识。而要在对话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重点。  关键词: 阅读对话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构成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的心理结构要素。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会改变传统的信息单向传输、被动理解和接受的方
摘 要: 寺子屋是江户时代平民教育的典范,其发展体现了平民教育的发展水准。江户时代教育的主体是平民教育,而平民教育的主体则是寺子屋。经历了江户时代两个多世纪的迅速发展,寺子屋在明治初期的教育近代化改革中走向穷途末路。即便如此,寺子屋对日本的近代化仍然影响巨大,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寺子屋 江户时代 平民教育    寺子屋可以追溯到15世纪寺院开办的世俗教育。这种世俗教育
摘 要: 美国CBS的《幸存者》自开播以来,深受各国观众的欢迎。该节目从电视艺术的本体论出发,以窥视现代人性这一真实主题为基点,运用电影化的叙事策略和艺术化的镜像语言,建构了一种异于现实的“真实美学”,给人一种无可比拟的真实感,使得观众在一种真实的幻象里来寻求刺激,接触现实。  关键词: 《幸存者》 真实美学 窥视人性 叙事策略 镜像语言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型的电视节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各
摘 要: 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教学也需要创新。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用演讲的形式,精心设计内容,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够达到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标。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
摘 要: 鲁迅的《孔乙己》对中国看客精神多有表现,而蹇先艾《水葬》,对看客也有所描写。本文将二者进行比较,对于鲁迅和蹇先艾笔下的看客与其表现的人性略作分析。  关键词: 死亡 看与被看 人性 国民性  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中的“被看”的角色是极鲜明突出的。只要他一出现在酒店里,就会使“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作为知识分子,他被短衣帮那些“粗鄙”的人嘲笑本该是没有道理的事情,但是他没有功名在身,再多的
摘 要: 辅导员因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有其特殊优势:与学生更易沟通;其日常性工作能够全面、长期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使其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应抓好“思想观”和“实践关”,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就业指导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辅导员 就业指导 思想关 实践关  自高校扩招以来,国内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激增。与之相对应
摘 要: 为了应对上海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更加严峻的招生就业形势,2010年上海首次探索实行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作者所在的上海商业学校与上海商学院合作于2012起已分别招录二届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的会计专业班级。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法律课程教学已成为中职德育教育的新课题。作者针对本校师生从中高职法律课程教科书的选取、对比和分析,谈谈自己对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开展中职阶段法律课程
摘 要: 历代文人都对乡村抱有美好的想象,乡土在他们的笔下成为一个宽厚、包容、没有欺诈、拥有传统价值美德、包蕴着顽强生命力、代表原初之美的场所,而城市一向都是作为乡村母亲年轻的儿子存在的。谢晋对于乡土文明的留恋由来已久,他在电影中对中国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 城乡关系 文化冲撞 《牧马人》  谢晋的电影作品一直是中国电影中教科书式的典范,其拍摄于1982年的《
摘 要: 如果酒仅仅局限在单纯的食用价值上,还够不上文化。事实上,酒文化的物质成果衍生出酒的精神形态,魏晋醉酒的时代呼应使得竹林七贤纵情酒海,在一代酒风的感召下,七贤之后的酒中文豪对酒当歌,试图解开浊醪妙理。  关键词: 酒文化 醉态思维 文人酒客  中国的酒文化史册,页页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诗人艾青赞美她“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酒香早已渗透进文人骚客的笔墨中,无论是浊酒还是佳酿,都是他们心中
摘 要: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解读、意义,以及对师范生的要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等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生的要求,并提出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师范生 教育技术能力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