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社会群体将与应届高中毕业生共同成为高职扩招的生源。这些生源,其文化程度、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与应届高中毕业生有着明显的差距,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进行适当改革。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水利类专业依据“工匠精神”的内涵重组了语文教学内容,通过在教材中添加人物传记教学单元、水利工程教学单元、水文化教学单元等,用语文学科特有的形式将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语文教学;百万扩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5-0038-03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社会群体将与应届高中毕业生共同成为高职生源。本文以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为例,试析如何把“工匠精神”渗入到高职扩招后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以更好地为高职扩招服务。
一、“工匠精神”渗入到高职扩招后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
“工匠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在《庄子》中有许多“工匠精神”的形象,如“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这些故事妇孺皆知。高职扩招而来的学生虽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文化程度与应届高中毕业生有差距,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这就为“工匠精神”渗入到高职扩招后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提供了可行性。
此次高职扩招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知识背景也各不相同,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已不再适用这批学生。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应对出现的新情况。在众多素材中,“工匠精神”基本内涵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既是对这个时代劳动者的具体要求,同时基本内涵中又包含了众多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例。“工匠精神”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可行性方向。
二、“工匠精神”渗入到高职扩招后语言教学改革中的策略
(一)重组语文教学内容
如何将“工匠精神”基本内涵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渗入到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古人先哲的典型事例,把“工匠精神”的内涵传递给学生,并通过榜样效应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工匠精神”涉及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例较多,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此次扩招的水利类专业语文教学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融入其中。敬业,是指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1],在教学中可以列举大禹治水等典型事例,同时扩充相关的大禹人物传记以丰富教学内容;精益,就是精益求精,如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的反复论证,再补充修建都江堰时的凿玉垒山、建“分水鱼嘴”、再修“飞沙堰”到彻底制伏岷江这样的故事;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如郭守敬一生致力于治水,配以介绍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始终贯彻灌溉、防洪、漕运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治水理念[2];创新,即追求突破、追求革新,如郑国在修建郑国渠时首开引径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径灌溉有着深远的影响,加以介绍郑国渠修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诸侯争霸的历史时代背景。虽然“工匠精神”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工匠精神”内涵的取材并不拘泥于传统文化之中,例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3]。这样的案例也都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精彩阐释。
借助语文学科把“工匠精神”渗透给学生最大的优势是传统文化中众多可以借鉴的典型事例,并以情景相引导,体会古人智慧的同时品析“工匠精神”。它与德育课堂中的“工匠精神”不同之处在于,德育课堂重在学生德育的建设,局限于思想层面上。而语文学科借助“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在给学生讲授课程时,传授的不仅有知识层面、精神层面,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以及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認同感。职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其实是社会进步、企业生存、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求[4]。教育工作者的方向不应该囿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该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以便使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和工作以及自己将来的职业[5]。
(二)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原有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受众群体是传统意义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再适用于此次高职扩招的学生。因此,要从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实施和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重新设定。课程定位中,加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课程设计中,加入“‘工匠精神’的授课模块”;课程目标中,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加入“掌握‘工匠精神’里所涉及到的具体人物和典型事例”,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加入“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加入“领会‘工匠精神’里主人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内容中,除保留必要的篇章外,如爱国类的文章或诗歌、涉及到典型人物形象的文章或诗歌,其余类型的文章应用具有“工匠精神”类的人物传记、具有典型性的水利工程或是有关水文化的篇章所替换。
(三)研发校本教材
“工匠精神”所涉及到的人物传记和典型事例是零散的知识点,如何能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变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即把“工匠精神”系统化地讲授给学生,这就要依托教材。现行关于“工匠精神”内容的教材有多种版本,如2017年为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制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并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工匠精神读本》,另外还有诸如“弘扬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学习教材等。但就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水利类专业此次高职扩招而来的学生而言,吉林省内水利系统的职工和吉林省河湖长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上述教材不具有专业的指向性,不能把“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融入到学生所学的专业中,限制了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理解。同时,这些教材的选材与语文课程结合性不强,达不到学科教学的目的。基于以上原因,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水利类专业,根据“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编写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学科教材。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语文教学;百万扩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5-0038-03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社会群体将与应届高中毕业生共同成为高职生源。本文以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为例,试析如何把“工匠精神”渗入到高职扩招后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以更好地为高职扩招服务。
一、“工匠精神”渗入到高职扩招后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
“工匠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在《庄子》中有许多“工匠精神”的形象,如“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这些故事妇孺皆知。高职扩招而来的学生虽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文化程度与应届高中毕业生有差距,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这就为“工匠精神”渗入到高职扩招后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提供了可行性。
此次高职扩招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知识背景也各不相同,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已不再适用这批学生。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应对出现的新情况。在众多素材中,“工匠精神”基本内涵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既是对这个时代劳动者的具体要求,同时基本内涵中又包含了众多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例。“工匠精神”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可行性方向。
二、“工匠精神”渗入到高职扩招后语言教学改革中的策略
(一)重组语文教学内容
如何将“工匠精神”基本内涵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渗入到语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古人先哲的典型事例,把“工匠精神”的内涵传递给学生,并通过榜样效应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工匠精神”涉及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例较多,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此次扩招的水利类专业语文教学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融入其中。敬业,是指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1],在教学中可以列举大禹治水等典型事例,同时扩充相关的大禹人物传记以丰富教学内容;精益,就是精益求精,如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的反复论证,再补充修建都江堰时的凿玉垒山、建“分水鱼嘴”、再修“飞沙堰”到彻底制伏岷江这样的故事;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如郭守敬一生致力于治水,配以介绍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始终贯彻灌溉、防洪、漕运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治水理念[2];创新,即追求突破、追求革新,如郑国在修建郑国渠时首开引径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径灌溉有着深远的影响,加以介绍郑国渠修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诸侯争霸的历史时代背景。虽然“工匠精神”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工匠精神”内涵的取材并不拘泥于传统文化之中,例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3]。这样的案例也都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精彩阐释。
借助语文学科把“工匠精神”渗透给学生最大的优势是传统文化中众多可以借鉴的典型事例,并以情景相引导,体会古人智慧的同时品析“工匠精神”。它与德育课堂中的“工匠精神”不同之处在于,德育课堂重在学生德育的建设,局限于思想层面上。而语文学科借助“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在给学生讲授课程时,传授的不仅有知识层面、精神层面,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以及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認同感。职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其实是社会进步、企业生存、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求[4]。教育工作者的方向不应该囿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该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以便使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和工作以及自己将来的职业[5]。
(二)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原有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受众群体是传统意义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再适用于此次高职扩招的学生。因此,要从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实施和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重新设定。课程定位中,加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课程设计中,加入“‘工匠精神’的授课模块”;课程目标中,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加入“掌握‘工匠精神’里所涉及到的具体人物和典型事例”,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加入“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加入“领会‘工匠精神’里主人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内容中,除保留必要的篇章外,如爱国类的文章或诗歌、涉及到典型人物形象的文章或诗歌,其余类型的文章应用具有“工匠精神”类的人物传记、具有典型性的水利工程或是有关水文化的篇章所替换。
(三)研发校本教材
“工匠精神”所涉及到的人物传记和典型事例是零散的知识点,如何能将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变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即把“工匠精神”系统化地讲授给学生,这就要依托教材。现行关于“工匠精神”内容的教材有多种版本,如2017年为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制了《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并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工匠精神读本》,另外还有诸如“弘扬工匠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学习教材等。但就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水利类专业此次高职扩招而来的学生而言,吉林省内水利系统的职工和吉林省河湖长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上述教材不具有专业的指向性,不能把“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融入到学生所学的专业中,限制了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理解。同时,这些教材的选材与语文课程结合性不强,达不到学科教学的目的。基于以上原因,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水利类专业,根据“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编写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学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