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包含了经典的教学案例,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智力支持。本文通過对《摩擦力》一节进行教材解读,梳理教材呈现内容的基本思路,体会教材对知识的处理方式,从而根据学情、资源等条件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建议;教学目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是2010年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重力、弹力的基础上引入的,并且已经在初中学习了一些摩擦力的基本知识,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中,对静摩擦现象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等问题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摩擦力的定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物理》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1)静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FN
评价:初中所学的摩擦力只是让学生了解滑动摩擦力而且也没有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而高中的《课标》要求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初中的认识给高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中学生学习摩擦力时的心里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有独立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利用这些特征,教师应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口头表达和实践操作,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这个阶段的学生争强好胜,利用这个特征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采用组间竞赛的模式,列举生活中的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培养了学生不服输的精神。
这个阶段的学生感知和观察力比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故此本节课的展开应联系学生生活实例,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较容易。这个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有点薄弱,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摩擦力的概念;②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③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举摩擦力现象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②根据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规律,通过实验分析总结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③经历实验利用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的方法探究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及大小的公式的过程,巩固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列举生活实例激发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兴趣;②根据物理现象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④通过组间竞赛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高中物理“摩擦力”一节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②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理解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③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
(2)难点:①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②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关系的过程。
五、教学建议
(1)通过复习初中所学的知识导入新课。
(2)运用二力平衡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很难保证木块匀速运动所以数不稳定,误差比较大,所以我认为实验需要调整。
(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成正比”过程中没有实验设计,直接由实验表明得出结论,需要教师进一步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新课标新理念,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一同关注生活。
(4)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会正确判断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共享实验成果。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芳,徐庆,拾景忠.静摩擦力实验探究[J].物理实验.2016(12).
[2]章永强.谈“摩擦力”的教学[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0(06).
[3]葛玉俊.浅谈摩擦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8).
[4]李纯发.物理摩擦力及摩擦力做功[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8(01).
[5]廖衍胜,高理敬.对摩擦力问题的几点探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0(03).
作者简介:王振国,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物理教学。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建议;教学目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是2010年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重力、弹力的基础上引入的,并且已经在初中学习了一些摩擦力的基本知识,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中,对静摩擦现象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等问题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摩擦力的定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物理》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1)静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FN
评价:初中所学的摩擦力只是让学生了解滑动摩擦力而且也没有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而高中的《课标》要求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初中的认识给高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中学生学习摩擦力时的心里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有独立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利用这些特征,教师应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口头表达和实践操作,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这个阶段的学生争强好胜,利用这个特征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采用组间竞赛的模式,列举生活中的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培养了学生不服输的精神。
这个阶段的学生感知和观察力比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故此本节课的展开应联系学生生活实例,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较容易。这个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还有点薄弱,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摩擦力的概念;②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③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举摩擦力现象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②根据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规律,通过实验分析总结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③经历实验利用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的方法探究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及大小的公式的过程,巩固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列举生活实例激发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兴趣;②根据物理现象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④通过组间竞赛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高中物理“摩擦力”一节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②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理解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③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
(2)难点:①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②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关系的过程。
五、教学建议
(1)通过复习初中所学的知识导入新课。
(2)运用二力平衡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很难保证木块匀速运动所以数不稳定,误差比较大,所以我认为实验需要调整。
(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成正比”过程中没有实验设计,直接由实验表明得出结论,需要教师进一步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新课标新理念,与实际相结合,与学生一同关注生活。
(4)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会正确判断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共享实验成果。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陈芳,徐庆,拾景忠.静摩擦力实验探究[J].物理实验.2016(12).
[2]章永强.谈“摩擦力”的教学[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0(06).
[3]葛玉俊.浅谈摩擦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8).
[4]李纯发.物理摩擦力及摩擦力做功[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8(01).
[5]廖衍胜,高理敬.对摩擦力问题的几点探讨[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0(03).
作者简介:王振国,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