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青葱”形象

来源 :科学文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rfvbgtyhn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是生物演化论的奠基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生前,照相术在英国已经相当普及,因此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在公众眼中,达尔文的形象就是一个老成持重、博学睿智的标准英国绅士。比如下面这两张照片(图3,图4),分别摄于1868年和1878年,即达尔文59岁和69岁时,其时距《物种起源》发表(1859)已有多年,他早就是“天下无人不识”了。
  达尔文的肖像也有不少,现在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伦敦南郊他晚年的居所唐恩小筑,以及伦敦林奈学会里都有,大多是在其生前绘制的。本期封面达尔文的大理石雕像,先存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内。达尔文去世前一年,英国当时最有名的肖像画家科利尔(John Maler Collier,1850-1934)为他画了一幅极为传神的像,两年后又根据其长子威廉·伊拉斯谟(William Erasmus Darwin,1839-1914)的意见作了修改,现在保存在英国国家肖像馆中(封二图1)。画中的达尔文目光深邃、神情凝重,身披大氅,手持软沿帽,花白的发须与深色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本期介绍的重点则是達尔文的另一类图像,也就是他青少年时代的形象。封二图2中的一对孩子是七岁的达尔文和他六岁的妹妹艾米丽(Emily CatherineDarwin,1810-1866),作画人是一位出色的女画家夏普里斯(Ellen WallaceSharpies,1769-1849),曾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画像。达尔文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他上面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面只有一个妹妹艾米丽,这一对小兄妹是整个家中的宝贝。画面中的两兄妹长相相似,健康活泼,萌味十足。少年达尔文捧着一盆花,如同绅士般作单膝下跪状,显得淘气又可爱。将此画与科利尔绘制的肖像摆在一起观摩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知高明的面部识别专家能否辨认出两边的男子是同一个人?
  封三上的图9绘于19世纪30年代末,应该是在乘坐《贝格尔》号巡洋舰完成环球考察之后不久。尽管达尔文当时在学术界已经崭露头脚,但是普通公众还不知道他的伟大发现。画家名叫里奇蒙德(George Richmond,1809-1896),是皇家美术学院成员。
  达尔文出身望族,家境宽裕,早年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但是他不喜欢那里的环境,在给三姐苏珊的信中自称“我们一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医生的父亲不断收到这个“花小钱的儿子”寄来的账单,开始为他的前程担忧,在一封信中老爷子生气地责备他:“如果你不停止目前放任自流的生活方式,你的学业将一无所获。”在父亲的安排下,达尔文于1827年转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注册为基督学院(christ's College)的一名本科生。
  基督学院不属于那些最老的学院,规模也不是特别大,恪守传统,当时只有100多个本科生,其中贵族出身的比例相当高。学院里充满着自满而安逸的气氛,很适宜那些有钱花又不为日后就业操心的年轻人。直到1828年,达尔文才带着向父亲和姐姐们索要的礼物——一只崭新的双筒猎枪和几十盒甲虫标本,搬进前庭南面二层楼的一个单问,继续那种优哉游哉的日子。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过着彻头彻尾的懒散生活,足以麻醉所有的官能。
  清晨骑马、散步,夜里在约翰小馆豪赌无度。
  达尔文不喜欢神学和数学,“他从无理数中看不到理性”,因此放弃了攻略“三足凳”(tripos,特指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机会,将兴趣转移到被称为“一般自然科学”的博物学来。他特别钟情于捕捉甲虫和搜集鸟类标本,对植物学与地质学也有浓厚兴趣。青年达尔文还阅读了许多书,其中德国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的《美洲旅行记》和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耳(JohnHerschel,1792-1871)的《自然哲学的初步研究》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
  剑桥大学英才辈出,因此到处都是名人遗迹,以致有的后生小子在某个历史名人流连的地方待了多年还浑然不知。长久以来,基督学院里就找不到达尔文的踪迹。近年来,随着游客人数的逐年增加(增量主要来自中国),有些老学院开始打出知名校友的旗号,过去自由进出的庭院改成了付费参观。2009年初,借着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的东风,先是在学院门房旁边的墙上装上一块达尔文头像的铜牌(图5),又于当年2月12日,由当时担任剑桥大学校长的女王丈夫爱丁堡公爵亲自主持,在新庭院的小花园中立起了一座达尔文的黄铜雕像(封三图10-11)。图6为雕像的纪念铭牌。
  与人们熟悉的达尔文形象迥然不同,这尊铜雕呈现的是一个风流倜傥的英俊小生模样,身穿三件套正装,系着蝴蝶领结,手里拿着一本书,放松地倚坐在一个长椅的扶手上,长椅上还散落着另外几本书。从年龄与装束来看,这尊雕像十分符合达尔文在学院的本科生身份。仔细观察那几本书,可以发现,达尔文右手拿着的正是洪堡的《美洲旅行记》(图7),压在最下面的一本是斯蒂芬斯(JamesStephens)的《英国昆虫图志》(Illustrations of British Entomology),上面是赫歇耳的《自然哲学的初步研究》(图8),最上面的那本则是帕累(Williams Paley)的《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所有这些书籍,都是青年达尔文在剑桥求学时读过的,也深刻影响了他日后的科学生涯。
  铜像的创作者史密斯(Anthony Smith)也是基督学院的校友和林奈学会会员,据说他花了一年多时问从事研究后才动手制作。在他参考的资料里,肯定有青年达尔文的日记,也许还有里奇蒙德的那幅水彩画。
其他文献
摘要 科学传播需要图片。强调自由版权的维基百科,已成为全球媒体暨出版单位的科技图片重要来源。维基百科的图片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公有领域、维基共享资源、GNU自由文件授权条款。公有领域部份,包括政府单位所提供图片。本文检视维基百科之美国太空总署(NASA)、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太空总署等九个航天单位条目,发现只有NASA释出公有领域图片。可见美国之所以主导全球科学传播,和美国政府的开放、大器有关。美
期刊
摘 要 威廉·维恩和马克斯·维恩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物理学科和德国物理学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名字被用于若干物理术语中。二人拥有同一姓氏,都是德国物理学家,还都担任过德国物理学会会长。  关键词 威廉·维恩 马克斯·维恩 物理 德国  中图分类号 N09: O4  文献标识码 A  维恩这个名字在物理界并不陌生,有不少以之命名的定理和术语,如维恩位移定律、维恩辐射公式、维恩效应、维恩
期刊
访谈整理者按 1952年組建北大数学力学系时的六人筹备组当中,林建祥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成员。林建祥,1928年9月13日出生,福建福州人,1946年毕业于福州英华中学,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林建祥从清华调入北大,在数学力学系工作了多年,曾任系党总支书记,承担了行政和党政工作,长期参与北大数学的建设。1984年,林建祥曾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学,回国后转入北大计算机研
期刊
摘要 “西学东渐”乃形容西方学问传到中国逐渐被消化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有些重要的贻误、遗珠与遗憾,一直影响至今。时至今日,中国的应用技术与前沿科技或已迎头赶上西方,但在基础科学——特别是理论方面——仍然落后,是为憾事!本文尝试举出“西学东渐”过程的三项贻误、六项遗珠与六点遗憾,并一一作简要的说明。本文最后引申讲述发展中华文化与吸纳融会西学之道:必须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对
期刊
摘 要 人类行为和文化的演化研究以生物演化论为理论基础,是自进化生物学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学术传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类研究已大致分化为文化演化、进化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生态学这三大研究领域,研究者广泛分布于生物学及人文社科各学科。以人类的独特性为理由拒斥行为和文化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妥当的。严格说来,从事这类研究的学者并非持所谓的遗传决定论观点。这类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都是
期刊
摘要 “机器人”、“互联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改变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而极大地改变社会生产力的内涵,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构成重大挑战。  关键词 技术革命 生产力 剩余价值 于光远 马克思主义  于光远同志自称为“死不悔改”的马克思主义者。“死不悔改”有两层含义:其一,光远同志自青年时代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之日起,就一直坚持并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虽历经各种艰难曲折
期刊
本期封面图像是收藏于巴黎卢浮宫的一尊古埃及书记员的石雕,1850年由法国考古学家马力埃特(Auguste Mariette,1821-1881)在开罗附近的塞加拉(Saqqara)挖出,据考证可能是第四或第五王朝的物品,距今已有将近4500年的历史。雕像由一整块石灰岩凿成,高逾半米,人物呈盘腿坐姿,身体、眉毛和头发被涂上不同的有机颜料,胸前嵌入两根小木头做成乳头,最奇妙的是眼睛——在磨光的白色水晶
期刊
何红建:温伯格教授,非常高兴采访您。最近我重新读了您在《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发表的文章《粒子物理:从卢瑟福到LHC》,您作为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主要奠基人,在其中解释了为什么需要新物理来超越标准模型:“超越标准模型显然是必需的。夸克和轻子的质量谱与混合角神秘莫测,就仿佛记录某种未知语言的符号。我们盯着它们看了几十年,但就是无法解释它们。此外,我们还需要某种超越标准模型的要素解释暗
期刊
被访谈人简介:珍妮特·布朗(Janet Browne,图1),哈佛大学科学史系阿拉蒙特讲席教授(Aramont Professor),前系主任,曾担任美国科学史学会、英国科学史学会主席。研究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史、博物学史、演化生物学史。  访谈人:杨海燕  访谈时间:2018年2月9日  访谈地点:美国加州亨廷顿图书馆  杨海燕(以下简称“杨”):您能否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对科学史产生兴趣的?  
期刊
访问整理者按 范岱年(1926-),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随即考上该系研究生,并加入中共地下党。1949年5月,到杭州军管会工作。1952年9月调入北京,历任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编辑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副主任,中科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主编等职,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