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中“母亲”形象比较研究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i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悲剧经典,《雷雨》和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在“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上,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剧作的文本分析,探讨《雷雨》中“母亲”形象对《俄狄浦斯王》中“母亲”形象的置换与深化。 As a classic of modern Chinese tragedy,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understorm” and the ancient Greek classic tragedy “Oedipus the King”, especially on the image of “mother”,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dramas Textu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placement and deepening of “mother ” image in “Oedipus the King” in “Thunderstorm”.
其他文献
出生在温州农村的父亲,16岁就跟着亲戚们外出打拼。  他头脑活,能吃苦,赚到钱后,在老家开厂,在杭州买房,也娶到村里最漂亮的姑娘。然而,在我13岁那年,父亲被骗,企业负债累累,债主整天上门,甚至威胁要绑架我们。变卖家产还债之后,我家到杭州的城乡接合部租了一间小公寓。父亲一个人打三份工,按时支付我和弟弟念中学的学费。  在家人们眼中,父亲是一个永不会被困难压垮的汉子。所以,当父亲在几年之后传奇般东山
1  超市的付款处,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等待着付款。突然谁的手机响起,一个年轻妈妈温柔的声音:“宝宝,别哭啊,妈妈在给你买好吃的呢,马上回来,你乖乖坐着别动啊!”“怎么?孩子一个人在家吗?”一个声音关切地问道。“刚五岁,我看她睡着了,想出来买点东西……”年轻妈妈笑笑,有些无奈,有些焦急。“那站我这吧,我不急。”一个胖阿姨说道。“我也不急,我这靠前,来我这。”另一个好听的声音响起。“五岁孩子自己在家
一  我是一个胆小内敛的女生,在班上寡言少语。可即使这样,同学们也不肯放过我,只要有机会,他们就爱捉弄我。于他们而言,可能只是一次玩笑,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伤害。我想摆脱这样的窘境,但不知要如何做?面对这样的事情,只有沉默地面对。  二  蓝冰转学来的第一天,一脸自信地站在老师身旁向大家作自我介绍,话音才落就博得了如雷般的掌声。看着他微笑的脸,我心生羡慕,他可真行,才刚来就那么受欢迎。我还听到身后
以生态的视角重新解读《老子》,其思想不仅符合生态审美教育的特质,即形象性、情感性、和谐性和亲人性;而且为生态审美教育提出了实施纲领和具体法则,即道法自然,慈、俭、不
…… 一 ……  我伏在案头写作时,不禁回过头去打量着那个已在床上睡得一臉坦然的女人。  那个女人,微高的颧骨,细长的眉毛,一双眉眼比醒着时略增了几分柔情。  那个女人,从我出生前就和我在一起,一直到现在,徘徊在我身边,从不曾离开。  那个女人,我叫她——“妈”。  至于那个女人在我心中的形象……容我再仔细想想。  …… 二 ……  我妈她绝对是个强悍的女人。  其实“强悍”这个词涵盖的东西很多,
Based on the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an irrigated intercropping field in Zhangye Oasi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in 2004, the characteristics
韩一杭:听说1980年代的华师大文史楼里有一个通宵教室,里面时常坐满了形形色色写小说的人。您当时也是那个通宵教室的常客吗?  李 洱:那个教室也是中文系上课的教室,文史楼一楼西头南边那一间,很大。我还记得它的窗子外面有特别茂盛的夹竹桃,一到晚上啊,暗香浮动。但据说,它带有某种毒性。很多人和事,包括有一些老师的细节,我都还记得。有个叫邓乔彬的老师,他教古代文学。他曾把我留下来,希望我以后能做古典文学
1  无论是微信,还是QQ,最让人哭笑不得的开场白就是:“在吗?”  问完一遍,没人回答,还是问:“在吗?”  你指望我能怎么回答,不在?  最开始的时候,作为一名不会说谎的强迫症患者,无论手头正在做着什么,只要一看到这句话,我都会忍不住在百忙之中回答:“在的。”  然后,对方就开始了漫无天际的聊天模式。而我最开始拿起手机,可能是想给我的客户汇报数据来呢。  不仅如此。久而久之,我发现问我在吗的人
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理论,对文学欣赏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学欣赏课应回归文学艺术的审美本性,使学生接受生动有趣的文学审美教育,获得审美愉悦与情感体验,培养学
为了推动我国建筑工程冬期施工技术的发展,中国寒冷地区冬季施工技术交流网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学术委员会冬季施工学组,于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在山西太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