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兰诗篇》为例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8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木兰诗篇》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剧作品,这部作品通过民间故事改编,运用西方歌剧和民间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了代父出征的花木兰形象,表现了歌剧中痛恨战争和渴望和平的主题,演唱者在音乐表演中要饱含音乐情感,做到情由心生,音乐情感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和乐章主题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木兰诗篇》 民族歌剧 音乐叙事 情由心生
  《木兰诗篇》是我国民族歌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它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乐相结合的一部优秀大型情景歌剧,在唱法上更是把音乐剧、美声、戏曲等诸多多元化因素包涵于内,不仅在我国歌剧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也标志着我国的民族歌剧走向了国际舞台;不但受到国内外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好评,其对民间故事内核的创新性改编也对中华文化和优良道德的颂扬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部歌剧中,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和音乐主题叙事中,音乐感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灵魂的歌剧是各种艺术形式与情感的集合体,在舞台表演和音乐演唱中,表演者要饱含深情才能传达歌剧本身和歌剧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打动观众。在人物形象塑造和音乐主题中灌注演唱者的所有情感,才能表达出音乐的内涵和神韵,所以只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而对角色和故事缺少感情投入的歌唱者是无法成功演绎一部优秀的歌剧的。因此笔者从体悟人物形象、深化音乐主题两个方面,探讨音乐情感对民族歌剧叙事的重要意义。
  一、情由心生,在情感叙事中体悟人物形象
  花木兰是《木兰诗篇》的主要角色,演唱者要通过自己的演唱技巧和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在歌剧中不同的性格和心情变化,而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角色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主要是通过花木兰的五首咏叹调来完成的。咏叹调通常是出现在歌剧剧情发展高潮时由主角演唱的唱段,对人物性格和情绪的变化具有强有力的表现作用。《木兰诗篇》的五首咏叹调不仅运用了西方歌剧创作手法,还吸收了中国戏曲元素,其对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塑造也体现在演唱者充满感情的演唱上。
  在第一乐章中,花木兰演唱的第一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宽广舒缓,加入豫剧元素,以并行对比H段式整体结构,表现的是未出征前在家乡时的花木兰形象。在这首歌曲的演唱中,演唱者既要表现着女儿装的花木兰温婉的性格,同时又要揣摩人物心理,表现其为父亲出征的担忧、无奈之情,只有准确把握了人物形象、切身体会剧中人物心情,演唱者才能做到情由心生。人物形象塑造与“情由心生”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关系体,只有塑造好人物形象,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完成准确的情感表达,也只有在演唱中表达准确的音乐感情,才能呈现出立体化、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章中的《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是在花木兰受伤昏迷后的梦境中演唱的。花木兰是因为身在军营,在战场奋勇杀敌时为心上人刘爽挡箭而受伤的,所以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要塑造出花木兰坚强与柔弱并济的人物性格,木兰在战场征战,勇敢坚强;另一方面,由于身体负伤,内心又深藏着对刘爽的感情,所以还要表现出女孩儿心思中柔软细腻的一面。演唱者在表现这段歌曲时要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在残酷的战场上拥有着对战友刘爽的纯真感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只能把这份感情深埋心中,只有在梦境中她才能尽情述说,所以音乐感情中还透着花木兰内心的苦涩。其中旋律结构的重复也体现了花木兰的矛盾心理及其对爱情的渴望和踌躇却步。特别是这段咏叹调中,创作者在时值短的弱位拍中用了偏音,B’段中创作者用了升a(清角)、升d(变宫),这两个偏音也体现了花木兰在爱情中的羞涩和是否要对心上人刘爽表白内心的矛盾感。只有琢磨透剧中花木兰在演唱这段咏叹调时复杂的心理过程,演唱者才能深刻体会主人公的情绪和情感,才能在音乐中表现、传达出来,更好地推动情节的变化发展。
  通过咏叹调的歌词也能体会人物的感情。在《木兰花》这段咏叹调中的“为教芳香满人间,随风送春向天涯”这句话是在战争胜利后身着铠甲的花木兰以内心的女子形象来想念家乡木兰花时的唱段,这时的她虽然还没有恢复女儿身,但是战争结束后她可以回到自己的本来面貌,回到家乡,心情是十分愉悦轻松的。因此对这句歌词的前后两次演绎应该层层递进,以第一句为铺垫,第二句实现情感的升华,推动歌曲和情绪到达高潮,演唱者通过对歌词的如此处理来表现花木兰内心的释然和喜悦。
  综上所述,音乐情感对民族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音乐旋律、音乐结构和歌曲歌词中都倾注着人物的心情和感情。演唱者要体悟人物形象和歌曲中蕴含的感情,通过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还原剧中人物和唱段融为一体的音乐情感,而音乐情感的表达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歌剧剧情发展又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叙事表达情感,深化音乐主题
  歌剧中乐曲和人声同样重要,乐曲旋律和人声的变化都是抒发音乐感情的载体,歌剧中的配器、乐曲节奏、旋律、歌词和人物唱腔、表情、动作都通过作用于观众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表现音乐情感、进行音乐叙事,所以音乐的感情力量对歌剧的主题和叙事情节十分重要。在《木兰诗篇》中共有五个乐章,即“序曲-替父出征-塞上风云-巾帼情怀-和平礼赞”,在这五个乐章中表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上战场,奋勇杀敌胜利归来的全部故事情节,这五段乐章也以这五个标题为音乐主题形成了完整连贯的音乐曲式结构。
  (一)歌剧序曲。创作者用了音色饱满的小号和圆号,旋律简单直接,音乐与和声交织,凸显了“战争景象”和“呼唤和平”两个音乐主题,也为后面四个乐章奠定了主题基调,在序曲前奏中,创作者还运用了男女生合唱形式,慷慨悲愤的男声和悲哀婉转的女声运用三小节一合唱的演唱方式呈现了音乐旋律中的战争场景,贯穿了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之情。
  (二)替父出征。这一乐章由弦乐引入,双簧管和木管的声音互相呼应,展现了一幅乡村田园画卷,在这段乐章中,创作者采用了合唱、独唱、重唱等表演形式,分别表现了战争前花父想要战场杀敌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花母对花父的担忧无助以及木兰内心的焦虑和决心,这一段通过几位主人公的音乐感情变化实现了歌曲的叙事功能。
  (三)塞上风云。这一乐章采用了三段主题,通过节奏紧凑的快板音乐,把木兰奔赴战场,与战友奋勇杀敌的景象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同时还用小提琴的音色勾勒出战场中木兰对刘爽的纯真爱情主题,展现了残酷战场上的柔情。
  (四)巾帼情怀。在这一乐章中,男生合唱表现了战争胜利后战士们的喜悦心情,男高音的领唱又把战场中军人的豪迈英雄气概表现出来,而花木兰的咏叹调充满豫剧元素,又展现了男子气概景象中引人瞩目的少女思乡景象,圆号的大线条表现,辅以小提琴的舒缓俏丽音色,相得益彰地表现了张弛有度的歌剧节奏,也为歌剧高潮来临做好了情感铺垫。
  (五)和平礼赞。旋律的乡土气息表现了花木兰凯旋归乡的热闹喜悦场景,活泼快节奏的旋律也把战后人们的轻松和木兰的幸福表达得淋漓尽致。而随后与前面喜悦旋律形成鲜明对比的安魂曲,表现了人们在和平年代仍然铭记战争,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对战争痛失亲人的悲痛正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珍惜和渴望。
  三、结语
  《木兰诗篇》这部歌剧以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木兰代父出征的民间故事为创作原型,运用西洋歌剧的表现手法和我国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成功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形象,同时通过各个乐章中的不同乐器、不同旋律节奏和不同演唱方式等手段表现了不同主题的音乐感情,从而实现歌剧叙事。演唱者要通过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来表达音乐感情,做到情由心生;同时通过对音乐结构和不同乐章音乐主体的把握,来表现音乐感情,推动歌剧叙事。高尔基说过在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不在于你说的是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说。”歌剧同样如此,对于《木兰诗篇》的完美演绎离不开创作者对作品灌注的情感,也离不开演唱者通过体会歌剧人物和歌剧乐章主题对音乐情感的表达。
  参考文献:
  [1]杨立军.略论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女性艺术形象塑造的主要特征[J].音乐创作,2014,(03).
  [2]周庆恬.浅析《木兰诗篇》的成功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要从三个角度去把握、理解:一是以整体性思维打通各形(声)态音乐的纵横向联系,把握近现代音乐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以各阶段音乐代表性人物为线,让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史立体化、活起来,好懂易记;三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各个阶段本专业经典作品的反复演奏(唱)为途径,使公共课与专业课有机统一,艺术性与技术性紧密结合。在继承中领会真谛、把握灵魂,创造创新,放飞梦想。  【关键词】整体性思
期刊
【摘要】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是灌输美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有种音乐力量总会激起心潮涌起的涟漪。本文针对中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绘身绘色”的课堂实践,探讨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如何用身体表现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美品味。  【关键词】音乐;中低年级小学生;感受。  一、我们的课堂需要绘“身”绘色  (一)我的身体会说话  其实人的身体就
期刊
【摘要】剧目教学是表演艺术类专业塑造舞台表演技能最直接最有效的综合实践训练课程,经典剧目《和平颂》凭借其深刻的主题,丰富的内容,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立体的舞台展现为教师指导能力建设提供了最佳的平台。本文在界定剧目教学中教师指导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和平颂》剧目教学中教师指导能力的进步和不足,进而提出了指导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对剧目教学中教师指导能力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摘要】目前,流行歌曲在声乐艺术中已经逐渐发展起来,通俗唱法随也成为新一代青年人喜爱的一种声乐演唱的表达方式。然而,在流行音乐的教学领域中,通俗唱法还没有最具专业性的理论研究来支撑它的教育发展,所以导致目前在通俗唱法的教学方式上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通过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学习状况,以成人通俗唱法的教学过程为例,就美声与通俗唱法在结合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而展开探讨。  【关键词】美声唱法;教学运用;创
期刊
【摘要】本文是对杨燕迪1990年发表在《中国音乐年鉴》上的论文《音乐学方法论综述》进行的细致分析、梳理,除了分析和梳理之外,本文也加进了笔者本人的观点,以补充论文材料,全面充实论文的观点,以及对该论文进行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音乐学方法论;分析;解释  音乐学的明天就像音乐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一样,在历史发展中演变、发展。音乐学是“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在实际的探讨过程中由于研究的具体对象、
期刊
【摘要】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西音乐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中国作曲家一方面吸收了西方作曲技术,另一方面也不忘对本民族音乐素材的挖掘。本文通过对若干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中存在的不协和因素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分析,透视不协和因素在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的体现,从而说明不协和因素对中国音乐的表现力和丰富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西融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不协和因素;纵向音响;横向
期刊
【摘要】 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都是多民族国家,地理位置相毗邻,历史与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各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本文对两个国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作比较研究,从舞蹈本体出发,分别阐述爪哇舞和南旺舞的艺术特色和价值体现。  【关键词】南旺舞;爪哇舞;比较研究;价值  一、 印尼舞蹈和泰国舞蹈的概述  (一) 舞蹈的起源。印尼的民间舞蹈可追溯到史前部落时代,当时印尼群岛里的民族已经有属于他们自
期刊
【摘要】十二平均律是人类律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成果。它的发明使音乐作品不能自由转调这一困扰东西方律学界几百年的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对世界音乐文化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一伟大成果在发明之前的律学准备在中西音乐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形态。本文正是通过梳理16至18世纪西方与中国在前平均律时代的律学形态特征,挖掘其差异存在的文化根源,深化对律制演进的认识。  【关键词】前平均律时代;十二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把笙演奏方面的书籍文章整理分类,内容有关于笙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于笙技术方面的;有关于笙艺术方面的。  关键词:笙 笙演奏理论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吹奏乐器,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笙真正迅速得到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改革开放以后,笙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许多人开始对笙的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关于笙的演奏方面的理论书籍最早的
期刊
摘要:《江姐》这部歌剧是根据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创作而出,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搬上舞台,整部歌剧的编剧是经著名的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闫肃先生亲历打造而成;曲作者是著名的作曲家羊鸣、姜春阳、金砂协同创作。这部歌剧凝聚力众多文艺工作者的辛劳和汗水,1964在北京儿童歌剧院的首演一举成名,轰动全国,并且成为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家喻户晓,经久不衰,在当今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