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黄沙入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遇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教无定法,也很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学生,又怎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呢?义务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性评价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自主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应常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努力寻找“闪光点”,肯定学生
教师都是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常常对学优生肯定,而很少对学困生认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这是课堂评价中最大的忌讳。我们教师要用公正的眼睛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的无限的潜力。
二、多用几把“尺子”,善待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过去,教师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这把统一的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差学生,这把尺子将学生的潜能、个性、特长都忽视了,教育因此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而新教材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而对学生这些方面的评价又不能从一张试卷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也就多出一批好学生,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尝试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个人课堂学习卡
此卡每周上交一次,随作业本一起交给老师和返还学生,学生可把自己一周的体会,参与学习的情况,如掌握得好的地方,不明之处等或其它想与老师交流的问题,都写在卡中。通过学习卡的使用,老师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较清楚的了解,以便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较中肯的评价。还能交流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形成良性循环。(学习卡附后)
(二)课外练习等级化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这就表明新课程非常注重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题,课后作业等级化,从而才能为评价提供合适的素材。如浙教版数学教材的课后作业根据难易程度分为A、B、C三组;作业本上的题目分为基础练习、综合与运用、拓展与探索等就为分层次评价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他表现的机会,从而实现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的目标。
三、树立正确学生观,亲近学生
传统的“师道尊严”赋予教师角色太多的外在权威,单方面地强调教师的神圣与崇高,而忽略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这种不平等师生关系对学生健康的和谐发展设置了诸多障碍。但教师原本是人不是神。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过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本质上不存在贵贱,都是社会所需的职业。因此,教师理应以从事这一职业的公民来看待自己,去掉笼罩在自己头上的光环,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看待学生。所以,走下“神坛”的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同时,又是一未定型之人,具有的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你很有可能会忽略坐在后排打瞌睡的那个学生,他也许就是未来的爱因斯坦;你不曾想到心不在蔫地看着窗外景色的那个学生也许就是未来的诗人;那个淘气的女学生将来也许是慈祥的护士。总之,不管哪一位学生,他们的前程都是无量的,他们都是人类的宝贝。尽管他们还是有待雕塑的石头,但终将会成为闪闪的宝石。以这种学生观来看待、评价学生,教师就不能像“一个不动感情,只按照某种抽象公式性的条例办事的审判官”那样评价学生,就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摒弃那种冷嘲热讽、谩骂、固着式的学生评价,而代之于激励、表扬、欣赏式评价。
四、采用随机评语,欣赏学生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递纸条写悄悄话、作业中用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学生随即评语,以此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比如,有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得到老师的这样一则评语:“你做的三道题比别人做的五道题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对几何证明的分析有了新的突破,两道考题的解题思路完全正确!了不起!如果你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我想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位老师巧妙地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极富人文情调的终极关怀,既指出了他成功之处,又提出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是积极导向,更是激励与关怀。又比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到:“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缕缕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五、善用发展眼光,激励学生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教授认为“凡是一个学生能学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学习”。新教材更加注重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化,更加相信学生的潜能,对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充满期待。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某班的教室里,在为三位学生谁的成绩最好而争论,他们的五次成绩分别是:
小华:62,94,95,98,98。
小明:62,62,98,100,99。
小丽:40,62,85,99,99。
请你结合三组数据谈谈你的观点”。我们教研组对各老师的授课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在学生的回答中,大约有90%的学生都认为小华的成绩最好,因为他的平均分最高,其余10%的学生认为小明成绩最好,因为只有他考过100分。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有一位老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没有学生认为小丽最好呢?难道一个只有40分的基础的学生经过努力最后达到99分,不值得我们肯定吗?”的确,学生的这种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作用;过分关注结果的成绩,忽视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因此,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除了在学业上要不断进步外,教孩子做一个健康的人,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重拾自我,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健康成长。激励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评价,它关注发展和变化,不重视目前的结果,它是为了教育并指向学生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英才、尖子,把学生分出等级、优劣。让我们利用好激励性评价这个有力武器,大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获得一种知识,更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让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进乡小学校黑龙江150046
一、努力寻找“闪光点”,肯定学生
教师都是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常常对学优生肯定,而很少对学困生认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这是课堂评价中最大的忌讳。我们教师要用公正的眼睛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的无限的潜力。
二、多用几把“尺子”,善待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过去,教师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这把统一的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差学生,这把尺子将学生的潜能、个性、特长都忽视了,教育因此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而新教材重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而对学生这些方面的评价又不能从一张试卷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也就多出一批好学生,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尝试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个人课堂学习卡
此卡每周上交一次,随作业本一起交给老师和返还学生,学生可把自己一周的体会,参与学习的情况,如掌握得好的地方,不明之处等或其它想与老师交流的问题,都写在卡中。通过学习卡的使用,老师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较清楚的了解,以便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较中肯的评价。还能交流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形成良性循环。(学习卡附后)
(二)课外练习等级化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这就表明新课程非常注重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题,课后作业等级化,从而才能为评价提供合适的素材。如浙教版数学教材的课后作业根据难易程度分为A、B、C三组;作业本上的题目分为基础练习、综合与运用、拓展与探索等就为分层次评价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他表现的机会,从而实现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的目标。
三、树立正确学生观,亲近学生
传统的“师道尊严”赋予教师角色太多的外在权威,单方面地强调教师的神圣与崇高,而忽略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这种不平等师生关系对学生健康的和谐发展设置了诸多障碍。但教师原本是人不是神。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过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本质上不存在贵贱,都是社会所需的职业。因此,教师理应以从事这一职业的公民来看待自己,去掉笼罩在自己头上的光环,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看待学生。所以,走下“神坛”的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同时,又是一未定型之人,具有的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你很有可能会忽略坐在后排打瞌睡的那个学生,他也许就是未来的爱因斯坦;你不曾想到心不在蔫地看着窗外景色的那个学生也许就是未来的诗人;那个淘气的女学生将来也许是慈祥的护士。总之,不管哪一位学生,他们的前程都是无量的,他们都是人类的宝贝。尽管他们还是有待雕塑的石头,但终将会成为闪闪的宝石。以这种学生观来看待、评价学生,教师就不能像“一个不动感情,只按照某种抽象公式性的条例办事的审判官”那样评价学生,就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摒弃那种冷嘲热讽、谩骂、固着式的学生评价,而代之于激励、表扬、欣赏式评价。
四、采用随机评语,欣赏学生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递纸条写悄悄话、作业中用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学生随即评语,以此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比如,有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得到老师的这样一则评语:“你做的三道题比别人做的五道题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对几何证明的分析有了新的突破,两道考题的解题思路完全正确!了不起!如果你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我想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位老师巧妙地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极富人文情调的终极关怀,既指出了他成功之处,又提出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是积极导向,更是激励与关怀。又比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到:“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缕缕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五、善用发展眼光,激励学生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教授认为“凡是一个学生能学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学习”。新教材更加注重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化,更加相信学生的潜能,对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充满期待。八年级上册“中位数和众数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某班的教室里,在为三位学生谁的成绩最好而争论,他们的五次成绩分别是:
小华:62,94,95,98,98。
小明:62,62,98,100,99。
小丽:40,62,85,99,99。
请你结合三组数据谈谈你的观点”。我们教研组对各老师的授课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在学生的回答中,大约有90%的学生都认为小华的成绩最好,因为他的平均分最高,其余10%的学生认为小明成绩最好,因为只有他考过100分。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有一位老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没有学生认为小丽最好呢?难道一个只有40分的基础的学生经过努力最后达到99分,不值得我们肯定吗?”的确,学生的这种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作用;过分关注结果的成绩,忽视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因此,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除了在学业上要不断进步外,教孩子做一个健康的人,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重拾自我,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健康成长。激励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评价,它关注发展和变化,不重视目前的结果,它是为了教育并指向学生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英才、尖子,把学生分出等级、优劣。让我们利用好激励性评价这个有力武器,大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不仅获得一种知识,更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让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进乡小学校黑龙江1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