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养成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规范“听读”教学,加强语感训练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规范听读;语感培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规范“听读训练”正是培养语感的抓手。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但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是否具有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语感训练应贯穿在读写听说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
1. 从听读训练开始,用心培养语感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学段的听力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并没有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时也能听到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听音乐、听词语、听句子的教学环节,但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一种点缀,这些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什么?执教者心里并不清楚。如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很少听到教师提出具体的倾听目标与要求,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去听。就是在许多教学设计中,也很少有听力训练的教学环节。所以,要想规范“听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确定本节课的“听读目标”,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2. 依照年龄特点,精心组织听读 听读初期,应选择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尤其是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要求不易过高。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的口语听读材料,一来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口语占优势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增强学生听读的兴趣,初步培养听读的良好习惯。
多加入故事。到了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听一些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情节的内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从录音机中,从范读中,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田。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段段充满音韵美的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反复“听”中,在孩子们的反复“说”中渐渐领悟、体会、模仿。这样,在“听读训练”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得到了培养,说话、写话时运用的语言得到了规范。三、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听的习惯,这时候,选择的应该是学生喜欢听和必须听的内容,例如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形式,精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或深受学生喜爱的杨红缨、郑渊洁小说,以及儿童文学等文学性较强的杂志,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语言,让学生在“说”感悟语言,在“诵”中积累语言,在“写”中运用语言。“听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阅读、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记忆力和想象力。
3. 听说读三结合,有序培养语感 在小学中低年级的听读训练中,教师可把“听和说的语言活动”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所以,“听读训练”操作流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听文——说文——读文”。如第一学段,与课文内容结合,采用“听文——说文——读文——认字”的课堂教学流程,强化听力训练,发展语感。而第二学段,采用“听文——说文——读文——质疑——讨论”的教学流程,训练听读能力,发展语感。
(1)听文。听前,让学生做好听的准备,明确听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首先教师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看到,什么样的行为和表情能告诉别人“我在听”,如端正的坐姿、专注的眼睛、微笑的表情等,有时可提醒学生“你的耳朵动起来吗?”。接着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让学生模仿着做一做,然后则让学生进入听的状态,获取相关信息。
(2)说文。听一遍或两遍后先提问,请学生回答课文里出现的人物、地点、事情等,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个词,哪句话,还可指名复述。有时还可以做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的游戏。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好,教师要训练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边听边想、边听边记。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并非来自于教师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更来自于学生的听力训练实践活动。在每一次的听力训练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一次,都带着不同的问题听、说,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从文字表面的内容到文字深层的思考,步步深入。
(3)读文。经过前面的听和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词语和句子有了一定的积累,朗读的基调也有了感性的把握,但是,他们的语文书却自始自终没有打开过。所以当教师让他们开始读课文时,他们是非常主动的,投入的,并且力求读得有感情。这样认真地读课文,对于记忆课文,积累规范词句是大有好处的。所以,这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模仿语言,运用语言。指导学生从读到背,从读到说。
4. 合理安排听读训练,优化课堂教学 听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听话习惯。如果教师千篇一律的只反复让学生听这个内容,记那个内容,为听而听,则物极必反,不但扼杀学生听的兴趣,而且淡化了学生听的意识。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训练听的能力,促进学生听力的发展。
(1)创设情景。让孩子置身于某个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协调左右脑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都非常有利。如听话说话《找秋天》一文,出示秋天的画面,配以美妙的音乐,学生聆听着美妙的旋律,融入到眼前的一片金黄火红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话如泉涌,文思源源不断,通过对秋天的描述,表达了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感受的灵敏度。
(2)互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要听的不仅是教师语言,同时也要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边听边想,有不同意见及时提出,这种方式是对学生听话、思维、说话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猜听结合。在学生听故事前,让孩子读读题目,猜猜可能会写什么;在听故事中,停下来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你猜结果会怎样”等等以此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听后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听读训练”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的,它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与训练语感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规范听读;语感培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规范“听读训练”正是培养语感的抓手。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 “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但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是否具有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语感训练应贯穿在读写听说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
1. 从听读训练开始,用心培养语感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学段的听力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并没有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时也能听到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听音乐、听词语、听句子的教学环节,但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一种点缀,这些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什么?执教者心里并不清楚。如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很少听到教师提出具体的倾听目标与要求,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去听。就是在许多教学设计中,也很少有听力训练的教学环节。所以,要想规范“听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确定本节课的“听读目标”,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2. 依照年龄特点,精心组织听读 听读初期,应选择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尤其是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要求不易过高。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的口语听读材料,一来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口语占优势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增强学生听读的兴趣,初步培养听读的良好习惯。
多加入故事。到了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听一些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情节的内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从录音机中,从范读中,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田。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段段充满音韵美的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反复“听”中,在孩子们的反复“说”中渐渐领悟、体会、模仿。这样,在“听读训练”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得到了培养,说话、写话时运用的语言得到了规范。三、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听的习惯,这时候,选择的应该是学生喜欢听和必须听的内容,例如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形式,精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或深受学生喜爱的杨红缨、郑渊洁小说,以及儿童文学等文学性较强的杂志,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语言,让学生在“说”感悟语言,在“诵”中积累语言,在“写”中运用语言。“听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阅读、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记忆力和想象力。
3. 听说读三结合,有序培养语感 在小学中低年级的听读训练中,教师可把“听和说的语言活动”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所以,“听读训练”操作流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听文——说文——读文”。如第一学段,与课文内容结合,采用“听文——说文——读文——认字”的课堂教学流程,强化听力训练,发展语感。而第二学段,采用“听文——说文——读文——质疑——讨论”的教学流程,训练听读能力,发展语感。
(1)听文。听前,让学生做好听的准备,明确听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首先教师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看到,什么样的行为和表情能告诉别人“我在听”,如端正的坐姿、专注的眼睛、微笑的表情等,有时可提醒学生“你的耳朵动起来吗?”。接着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让学生模仿着做一做,然后则让学生进入听的状态,获取相关信息。
(2)说文。听一遍或两遍后先提问,请学生回答课文里出现的人物、地点、事情等,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个词,哪句话,还可指名复述。有时还可以做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的游戏。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好,教师要训练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边听边想、边听边记。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并非来自于教师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更来自于学生的听力训练实践活动。在每一次的听力训练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一次,都带着不同的问题听、说,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从文字表面的内容到文字深层的思考,步步深入。
(3)读文。经过前面的听和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词语和句子有了一定的积累,朗读的基调也有了感性的把握,但是,他们的语文书却自始自终没有打开过。所以当教师让他们开始读课文时,他们是非常主动的,投入的,并且力求读得有感情。这样认真地读课文,对于记忆课文,积累规范词句是大有好处的。所以,这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模仿语言,运用语言。指导学生从读到背,从读到说。
4. 合理安排听读训练,优化课堂教学 听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听话习惯。如果教师千篇一律的只反复让学生听这个内容,记那个内容,为听而听,则物极必反,不但扼杀学生听的兴趣,而且淡化了学生听的意识。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训练听的能力,促进学生听力的发展。
(1)创设情景。让孩子置身于某个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协调左右脑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都非常有利。如听话说话《找秋天》一文,出示秋天的画面,配以美妙的音乐,学生聆听着美妙的旋律,融入到眼前的一片金黄火红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话如泉涌,文思源源不断,通过对秋天的描述,表达了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感受的灵敏度。
(2)互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要听的不仅是教师语言,同时也要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边听边想,有不同意见及时提出,这种方式是对学生听话、思维、说话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猜听结合。在学生听故事前,让孩子读读题目,猜猜可能会写什么;在听故事中,停下来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你猜结果会怎样”等等以此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听后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听读训练”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的,它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与训练语感互相渗透,相得益彰。